李 雨,郭洪海
(1.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省体育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8)
速度滑冰是竞速周期项目,训练过程需要一个系统工程。没有科学系统的计划安排,没有系统持续的去执行训练计划,就无法获得专项能力的提高。在一个训练周期中,不同训练时期负荷与强度的不同比例关系,和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对训练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训练方法与手段的安排合理,会对运动员产生良好的影响,并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得比赛的成功;若安排不合理,会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甚至导致比赛的失利。目前,有关于速度滑冰项目生理生化监控的研究较多,而针对于中长距离项目的研究则相对较少[1]。黑龙江冰上训练中心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中长距离速度滑冰比赛的6名运动员,均为国际级运动健将,都曾获得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上的全国冠军和亚洲冠军,但因运动员年龄偏大、身体机能恢复较慢,在训练负荷与量的安排上如何针对其特点,科学安排训练成为教练员、科研人员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应运用现代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创新点,利用刺激—疲劳—适应秒的能力提高机制,根据不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及内在机理关系的适应特点,安排不同的重点负荷板块。依据运动员竞技运动水平在某个训练阶段中选择一至两项素质或能力构成专门的训练手段去集中训练,在训练负荷没有增加情况下,加强了运动员募集刺激水平,提高训练效率[2],调整竞技状态[3],其目的在于有效防止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
以全国第十三届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黑龙江省的6名中长距离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均为国际健将,平均年龄为26.7岁,平均训练时间为16.7年,见表1。
从2015年4月~2016年1月末,10个月的训练备战情况进行剖析,以赛前周期划分、阶段训练任务、负荷量强指数变化、各阶段生理生化监控、血乳酸监控指标等来指导速度滑冰项目训练全过程,对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6名中长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备战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期间比赛计划的制定、赛前训练全过程和比赛结果加以分析,为速度滑冰项目科学化训练提供训练和理论性依据。
将全年训练计划各阶段划分与各阶段的训练方法、手段和任务进行划分,见表2。
表2 全年训练计划各阶段的训练方法、手段和任务Table 2 Training M ethods,M eans and Tasks at Various Stages of the Annual Training Program
在2015年7月13日~2015年9月5日的冰陆结合阶段,对6名速度滑冰中长距离运动员(男3人,女3人)进行血乳酸测试。采取受试运动员耳缘末梢血,使用LATCATE SCOUT便携式血乳酸测试仪及配合试剂条进行数据采集,采血时间为运动结束后2 min。测试主要使用的仪器为德国M306931型使用LATCATE SCOUT便携式血乳酸测试仪及配合试剂条、德国FORCE LIGHT型SRM自行车训练管理系统、芬兰Polar Wear Link+31心率带、秒表及采血消毒用品。
早期冰阶段陆地专项课屈走2 min间歇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的情况,见表3。
表3 屈走歇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统计Table 3 flexion training blood lactate and heart rate test statistics
早期冰阶段陆地专项课3 km坡路自行车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的情况,见表4。
表4 坡路自行车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统计Table 4 training slope of blood lactate and heart rate test statistics
早期冰阶段陆地专项课600 m坡路跑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的情况,见表5。
表5 坡路跑训练血乳酸与心率测试统计Table 5 slope running training blood lactate and heart rate test statistics
速度滑冰项目是由非冰期和冰期两个阶段组成。冰上的滑跑能力的获得是通过非冰期阶段的陆地专门性训练获得的能力,冰上滑跑技术是通过在陆地上的改进到在冰上验证的训练过程[4]。速度滑冰归属于体能竞速周期项目,它对运动员的滑跑速度、速度耐力、滑跑中的力量耐力及最大加速滑跑的过程要求很高[5]。速度滑冰既然属于体能和速度的结合,在训练全过程的科学性提出很高的水平。所以说,速度滑冰冰上专项能力的获得,取决于非冰期陆地专门性能力训练的好与坏有着密切关系[6]。该组6名运动员在加拿大卡尔加里的早期冰训练期间,在陆地训练中主要采用了专门性屈走、坡路跑和3公里坡路公路自行车三种手段来提高运动员们的陆地专门性素质能力和抗乳酸能力及代谢水平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7],并在负荷后进行血乳酸监测是否达到中长距离血乳酸的指标变化来进行分析[8]。运动员在进行屈走专门性训练过程中,主要是提高运动员血乳酸阈的能力[9]。采用接近冰上滑跑蹲屈角度[10-11]的姿势进行一种专门性训练的方法,运动员在蹲屈前行的情况下完成训练的过程。测试结果显示,女运动员的血乳酸值为4~8 mmol/l,心率在150~170次/min;男运动员的血乳酸值为4~9mmol/l,心率在160~180次/min。这一血乳酸指标符合中长距离项目生化指标的要求。血乳酸在这一个区域的训练是比较安全的,既可以提高机能水平,又能为最后阶段最大乳酸能训练奠定专项能力[12]的基础,是这一储备的过程大大提高了运动员耐乳酸的水平[13]。整个过程历经3个月12周,在第五周训练后女子运动员血乳酸指标在6.8~7.2 mmol/l,男子运动员在6.2~6.8 mmol/l。在第6至12周之间,训练血乳酸指标女子运动员在8 mmol/l,男子运动员在9 mmol/l。这个期间的训练血乳酸指标变化不大,这就说明前五周训练是运动员耐力提高阶段,也是血乳酸指标不稳定阶段。过了5周后的训练,运动员的血乳酸指标出现负荷稳态的趋势,在后期两周训练运动员血乳酸指标没有明显的升高,出现了能力的保持现象。在12周训练过程中,测试血乳酸指标的结果可以说明前5周的训练是技能形成的过程,6~9周血乳酸指标说明运动技能形成的保持过程,10到12周训练测试的血乳酸指标,可以说明这个阶段训练是运动技能提高阶段。5周后,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基本形成。在5周过后,运动负荷做功时间没变,但做功的距离在增加,而血乳酸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已说明运动负荷和运动后血乳酸指标出现一个稳定性提高阶段,这一阶段训练过程是成功的。运动负荷是在可控下稳态提高,运动员的专门耐力和专项能力在这一阶段训练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14]。血乳酸增长变化,没有描述对应的负荷强度。如果是同一强度,体能发展下血乳酸保持或降低。例如:2 min屈走,距离变化描述强度。而前文提到训练负荷无变化情况下的测试。
3 km自行车这一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提高运动员的力量、力量耐力和代谢水平,自行车训练方法比较接近速度滑冰的做功方式,一是它的呼吸方式接近于速度滑冰,都是腹式呼吸;二是速度滑冰滑跑蹬伸动作和自行车脚踏蹬伸动作基本接近;三是自行车运动项目和速度滑冰运动项目代谢方式基本相似。速滑运动员代谢水平要求很高,所以采用自行车方法的训练手段不但可以解决运动员毛细血管网状化;也可以提高运动员循环的速度和代谢能力。这对运动员整体体能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运动员坡路3 km自行车在开始阶段女运动员在4 mmol/l左右,男运动员在6 mmol/l左右,基本是乳酸阈值的训练水平。也是在5周后,运动员血乳酸指标女子已达到5 mmol/l,男运动员达到7 mmol/l。骑行的速度在不断的增长,做功时间,女运动员由开始阶段的12 min 40 s~13 min,5周后提高到11 min 05 s。男运动员公里自行车由开始阶段11 min 48 s,5周后提高到10 min 15 s。心率,女运动员由开始阶段的160次/min,5周后提高到172次/分。男运动员3 km自行车心率由开始阶段的165次/分,五周后达到了179次/min。从表4中看出运动员骑行的速度在不断地增长,而血乳酸的指标和心率没有较大的变化。一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负荷的控制和要求比较准确,运动员对负荷的理解能力比较高[15]。这对训练的两者结合和统一是完成训练负荷的关键。而血乳酸指标徘徊在缓慢上升阶段,做功后的心率没有明显的提高。负荷的增加,运动员的生化指标变化幅度不大,说明此时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也是开发训练体能的最好时机,并且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得到良好的改善,代谢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为下一步冰上训练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
600 m坡路跑,由项目特性所决定,速度滑冰对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能力要求较高。选用600 m坡路跑的手段目的就是解决运动员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能力。此手段要求负荷水平高,要求运动员在竭力的情况下完成负荷,训练的难度较大,训练过程是比较艰苦的。训练前得有一个负荷量的积累后,才能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发糖的无氧酵解训练。若训练负荷安排不当,运动员代谢能力的发展则会受到影响。因此,合理地安排负荷量与强度是全年训练的重中之重。在开始训练阶段的第3周进行一次一般性的糖的无氧酵解训练,在此之后,10天进行一次糖的无氧酵解训练。
女子运动员的血乳酸由开始阶段的9.2 mmol/l到11.3 mmol/l。男运动员由11 mmol/l到15 mmol/l。这一指标基本达到运动员的最大乳酸能和糖的无氧酵解代谢生化指标。糖的无氧酵解训练的提高决定无氧代谢水平的空间和开发。
图1 早期冰阶段陆地各专项训练血乳酸统计Figure 1.Land ice early lactate specific training statistics
冰上间歇滑内容:800 m滑/400 m休,做4次,3~4组,组间歇8~10 min。6名运动员血乳酸测试结果见表6。这个阶段是陆地专门性训练所获得的能力向冰上训练转化,这一能力的转换,取决于陆地专门性训练储备的大小,也决定着冰期运动员的滑跑水平。在这一阶段陆地专门性训练负荷量逐渐在减少,冰上负荷量在逐渐提升。在冰上训练滑跑耐力逐步形成后,开始采用冰上间歇训练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耐乳酸水平,尽可能的提高最大滑跑速度来参加一定范围的国内、国际比赛。通过比赛成绩来评定运动员身体和体能情况,以及在最大滑跑过程中的技术情况。
从这一指标上说明,运动员负荷后血乳酸测试结果都达到最大乳酸能训练的标准,在此阶段的中下期,运动员血乳酸的个体差异郝佳晨高达14.6 mml/L,李佰林血乳酸高达16.9mml/L。证明这两名运动员耐乳酸和最大乳酸能的抗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郝佳晨在2015年11月13日加拿大卡尔加里世界杯第一站的比赛中,3 000 m滑出了4 min2 s88的个人最好成绩,这个成绩是近几年国内女子3 000 m最好成绩,为冬运会获得3 000 m冠军打下坚实的基础,奠定了信心。李佰林在2015年11月20日美国盐湖城世界杯第二站的比赛中,获得了A组1 500m第7名,并以1 min44 s31的成绩打破了该项的全国纪录(图2)。
表6 2015年冰期和赛季冰上间歇训练血乳酸指标测试统计Table 6 Ice ice and the 2015 season ice training interval blood lactate index test statistics
图2 2015年冰期和赛季冰上间歇训练血乳酸统计Figure 2.Intermission training of ice lactate statistics during the 2015 ice season and the seasons
坚持系统的陆地体能训练,特别是在早期上冰阶段通过陆地与冰上不同专项训练方法、手段的交替结合,训练内容的有机衔接,使夏季体能与专项训练积累的效果成为早期上冰有效的正向诱导。通过教练员、运动员与下队科研人员的紧密配合,科学监控训练的全过程,使不同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能在训练中形成不同的组合,使训练负荷强度、负荷量在每一堂训练课中以练习速度、重量、次数、组数、间歇等可以当场控制的指标体现出来。这样运动员知道自己在练什么、在提高什么、训练的效果如何,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使每一堂训练课都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
本周期训练的最重要目标是在新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中使运动员获得最好的成绩,回顾训练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对中长距离项目成绩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见表7。
表7 2015/2016年度运动员各项比赛成绩变化幅度统Table 7 2015/16 ath letes in all com petitions change range statistics
速度滑冰项目是由非冰期和冰期两个阶段组成。冰上的滑跑能力的获得是通过非冰期阶段的陆地专门性训练获得的能力,通过上述测试和分析,结合比赛成绩,说明上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较有效的提高了速度滑冰中长距离项目的训练水平。无氧阈训练指标应在4~6 mmol/l,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持续训练3~5周,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持续训练6~7周,可以形成无氧阈训练指标。
乳酸阈8~10 mmol/l,4~6次课逐步形成这一训练指标。糖的无氧酵解应在11~13 mmol/l,3~5次课逐渐形成。在全年训练过程中,陆地专门性训练和冰上专项训练的负荷强度应严格控制在这一区域里。
[1]严力,赵滨杰等.我国速滑冬奥会选手改进有氧训练的个性化研究:第20届冬奥会速滑科研攻关思考之一[J].冰雪运动,2008,30(1):1-6.
[2]陈小平,褚云芳.田径运动训练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3,(4):1-6.
[3]李雨.中长距离项目速滑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和特征研究[J].赤子,2016(8):15.
[4]张金林,郭洪海,李雨.速度滑冰1 500m运动员冰陆结合期利用血乳酸指标监控自行车训练的研究[J].冰雪运动,2015,34(4):6-10.
[5]陶玉晶,张强.速度滑冰大全能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的消除与恢复[J].冰雪运动,2008,30(6):5-8.
[6]张晓玲,高波.短距离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J].冰雪运动,2010,32(1):1-5.
[7]赵文艳,常凤,苏和,等.速滑运动员不同陆地体能恢复性有氧训练效果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报,2013,29(2):83-86.
[8]杨解放.浅析血乳酸和心率遥测在自行车爬坡训练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3.
[9]程瑞辉,于洪军,陈光磊,等.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负荷研究:对我国速滑运动员备战2006年都灵冬奥会10个月训练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7,41(10):77-80.
[10]郭洪海,滕海坤,严力,等.速滑运动员膝关节控制能力辅助器材的研制方法[J].冰雪运动,2012,34(6):85-93.
[11]宋来,王少华.短道速滑运动员踝关节支撑能力辅助训练器材的研制[J].冰雪运动,2012,34(6):94-96.
[12]邓雪峰,南向华,高升,等.短道弯道技术训练对速度滑冰弯道技术提高的影响[J].冰雪运动,2013,35(1):1-3.
[13]于睿.青少年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的心率负荷模式[J].冰雪运动,2013,35(1):4-8.
[14]陈光磊.对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几点认识[J].冰雪运动,2005(3):5-8.
[15]宋来.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夏训时期生化指标的监控[J].北京体育大学,2013,36(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