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2017-03-24 01:43李勇戈
冰雪运动 2017年4期
关键词:器械耐力训练方法

李勇戈

(哈尔滨市冬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20)

1 引言

近年来,特别是索契冬奥会后,世界短道速滑运动的竞争日趋激烈,以超强的专项体能和专项技能主导战术发挥已成为比赛致胜的法宝和发展趋势[1-2]。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与韩国、欧、美优秀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表现在比赛中的直道、弯道突然加速超越对手的能力较弱[3-5],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我们对专项体能理念认识的不足及我们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短板。在新编的《短道速滑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中也特别强调了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与培养模式的问题。要求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在强调体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同时,必须重视不同竞技能力训练的结合,做到各种能力协调发展,使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整体性得以提高。对于上述要求和认知,我们从事青少年短道速滑训练的教练员在对不同年龄、不同运动技能水平的运动员不同训练周期的实际训练中,优先发展哪一项能力及用什么有效方法解决各种能力协调发展,是作为理论思考探索和实际训练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入研究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获得的途径,并把短道速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构成诸要素及要素间的影响关系进行排序和权重分析,揭示了专项耐力是影响、制约体能、技能能力的主要因素[6-7],有效的专项力量耐力是体能和技能的基础,对此,探索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可使得二者有效地结合发展,更是解决竞技能力提高的关键路径。对此,筛选创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特别把近期新研制开发的短道速滑专项力量模拟器械和空气阻力伞引入到陆地和冰上的专项力量训练中,借助专项器械的运动结构可控技术动作和可调的负载力量,强化在专项动作过程中的外加阻力负载刺激,以实现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不断突破专项力量极限水平值。探索和实践利用专项力量器械训练,促使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并以此为短道速滑同行推介、参考。

2 短道速滑专项体能的核心要素与训练器械设计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能力发展过程中。而形成竞技能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影响和制约的理论关系我们必须要明确,为制定和实施训练的方法手段提供目标依据。技能表现于技术、战术(技术的多样形式)的合理性的结合应用,是短道速滑专项运动的表象。而它们的实现,必须是以专项力量的持久性即专项力量耐力来维系技术稳定性和实效性,持续的专项力量耐力能力是保证正确的技术和战术发挥的前提条件和能量基础。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控制调节是依据技、战术的表现形式和时间来控制调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对参与身体动作的肌肉群供血供氧,肌肉内环境生化代谢反应使其肌肉群产生收缩力量完成专项技术动作和持续的时间[8],形成专项力量的动力能量源,即专项体能动力发动机。

2.1 专项体能的核心要素与获得

2.1.1 专项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

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诸要素的核心指向是专项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即体能是作用影响技能、战术能力并决定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有效的专项力量能力是体能和技能的基础。

专项肌肉力量(静力——爆发力)的获得与形成依赖于技术、战术(技术的多样形式)条件环境负荷要求,刺激身体形态和各器官、系统适应于技术、战术专项运动能力。源头是运动系统—骨骼—肌肉,在神经系统控制运动系统(骨骼—肌肉)的技术动作产生的效果和持续的时间,以及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血、氧供给和机体组织内部的生化反应的适应性能力的提高。

2.1.2 专项力量耐力与各素质训练效应的转移获得

不同类型的身体素质的训练(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结果将间接和直接转移为专项力量耐力[9],即最终实现专项体能的目标(图1)。

以上分析认为:体能、技能是实现竞技目的的主要因素和矛盾,即二者不可独立存在。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可使得二者有效地结合发展,更是解决竞技能力提高的关键思路,体能和技术结合的力量训练即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首选。

图1 素质训练效应的转移获得专项力量耐力示意图Figure 1.quality training effect of the transfer of special strength to get the endurance diagram

2.2 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器械

依据短道速滑的专项体能形成的机制,在陆地和冰上进行技术、战术训练时,以实际比赛项目的技术动作程序步频、蹬动力量、时间等条件实施超负荷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是获得专项力量耐力能力的必要手段和条件[10-15]。借助专项器械的运动结构可控技术动作和可调的负载力量,强化在本体专项动作过程中的外加阻力负载刺激,是实现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不断突破专项力量极限水平值的思路。新型《短道速度滑冰弯道力量训练器》的成功研制,提供了一种陆地短道速滑弯道专项力量模拟训练器械,特别是运动员按照弯道技术条件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根据获取蹬冰加速度大小的反向阻力要求调整外加阻力负荷。冰上滑行阻力伞的研制,提供了一种可在冰上滑行时,不影响技术动作情况下增加运动负载的器械。以上专项力量器械的创新研究,为体能、技能二者有效地结合发展、实现不同层次运动员自身专项体能极限突破提供了新方法和手段。

2.2.1 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器

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器是依据速滑弯道蹬冰技术结构,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的,是符合弯道蹬动技术性能特征实现专项力量负荷的训练器械(见图2、3)。

图2 短道速滑专项力量训练器结构图Figure 2.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 special strength trainer structure

图3 实验样机Figure 3.experimental prototype

由专业运动员进行训练实验,对陆地弯道动作与冰上弯道动作技术比较,其结果表明陆地弯道动作与冰上弯道动作技术外形相似,蹬动用力方式一致(图4、5),力量阻力大于冰上实际滑行力量。

图4 器械训练动作与冰上动作Figure 4.Instrument training action and ice action

图5 器械训练动作与冰上动作Figure 5.equipment training action and ice action

经实验表明,器械机构构的运动方式符合弯道蹬动技术,可使身体的支撑腿内倾45°、交替蹬动,膝关节前屈60°~80°,踝关节压缩小于60°后,快速快伸展髋、膝、踝三关节。运动员可根据滑行加速度快慢的要求,进行循环弯道蹬动力量训练,可调整分级负载量加载器械产生阻力作用于蹬动腿。腿的蹬动速度越快,风阻旋转盘阻力负荷越大。

2.2.2 冰上滑行空气阻力伞

冰上滑行空气阻力伞是为短道速滑运动员研制的轻型冰上滑行负载工具。滑行空气阻力伞,有一个肩背的背带,系在运动者的背、腰间,肩部两端和腰部两端固定短于1 m的4根牵引带,另一端对称系在尼龙布伞体边缘进气口的弹性钢丝条撑起的拱形边缘上,尼龙布伞体为偏心方袋型,打开面积小于1 m2。空气阻力伞自身重量150~200 g,在速度小于3 m/s的情况下对身体无负担,大于3 m/s的伞打开产生阻力。

实验数据表明,速度在3~14 m/s的情况下可产生3~20 kg的牵拉阻力,牵拉力量与速度成线性正比。可按速度滑冰真实比赛技术条件训练而对腿部增加牵引阻抗(图6)。

图6 滑行空气阻力伞训练试验Figure 6.sliding air resistance umbrella training test

3 不同训练器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设计与实践

专项力量训练是个系统问题,为达到预期目的,我们的训练方法是针对具体的运动员,所以必须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具体应用训练内容和方法,再与其他素质训练系统搭配,在训练过程中还要根据特殊情况进行调整。特别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如训练过程的糖、水、盐的补充,营养能量的补充。训练前后、阶段性尿蛋白、EPO、血乳酸、血睾酮主要生化指标定期检测、肌群能力测试。训练方法所需相关冰刀、服装、器械的准备。忽略哪一个环节对训练效果都有影响。引入上述训练方法运用到陆地和冰上的专项力量训练实践,是利用专项器械和工具技术动作的可控性和可调性的外阻力负载刺激特性促使专项技能与专项体能有效结合训练,有利于专项力量极限值的耐力水平突破。训练实践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并直接或间接证明利用专项器械训练对有效提高青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积极作用,并加以推介,供同行参考和借鉴。

3.1 短道速度滑冰弯道力量训练器训练方法

主要训练目标:模拟弯道蹬冰角进行双腿周期性动作蹬动阻力、速率训练,有氧与无氧力量结合训练,提高腿弯道蹬动与速度耐力能力质量。设计训练时间15 h,主要集中在7~8月训练,以及陆地与冰上训练的结合训练中。

组合递增或递减距离中等强度训练(适应无氧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5 min、4 min、3 min,重复训练次数:50次、80次、100次,脉搏:140~150~160次/min。

组合递增或递减距离80%强度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3 min、2 min、1 min,重复训练次数:50次、80次、100次,脉搏:170~180~190次/min。

组合递增或递减距离大强度训练(无氧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2 min、1 min、30 s,重复训练次数:50次、80次、100次,脉搏:200~210~220次/min。

以上训练可选择进行组合,注意控制休息时间与重复次数逐渐增加。

3.2 滑行空气阻力伞训练方法

主要训练目标:在冰上(滑行)技战术、耐力训练时增加空气阻力负载刺激,强化提高腿部蹬冰力量和心血管、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可有效提高专项力量耐力能力。滑行空气阻力伞设计训练时间约20 h,集中在9月~11月进行训练。

中等速度重复训练(适应性有氧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5 min、4 min、3 min,训练滑行距离:3 000 m、2 700 m、2 500 m、2 300 m、2 000 m、1 700 m、1 500m、1 200 m、1 000m,以上可选择其中的一个距离训练,也可进行组合递增或递减距离训练,完全休息后再重复,重复次数逐渐增加,脉搏:140~150~160次/min。

组合递增或递减距离80%强度训练(适应无氧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3 min、2 min、1 min,训练滑行距离:1 500 m、1 200 m、1 000 m,脉搏:170~180~190次/min。

大强度训练(无氧训练),训练间歇休息时间:2 min、1.5 min、1 min,训练滑行距离:50 m、110 m、220 m,脉搏:200~210~220次/min。

以上针对短道速滑模拟器和冰上空气阻力伞设计的训练方法已运用到陆地和冰上的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对提高短道速滑专项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短道运动员更科学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为提高专项力量能力水平提供了新技术平台。

4 结语

展望世界短道速滑运动发展格局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短道速滑运动员以超强的专项体能和专项技能主导战术将成为比赛致胜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更新专项体能训练的理念、优化创新训练方法和探索实践,培养高水平竞技后备人才是当务之急。在陆地、冰期的训练实践中探索的专项负载阻抗训练是获得专项力量耐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筛选和创新专项力量训练方法,是提高竞技能力的关键。

[1]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短道速滑青少年训练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2]贺福滨,黄宇,杨春怀.速滑冰陆地全相模拟场地与训练器械的设计[J].冰雪运动,2009,31(3);94-96.

[3]李勇戈,王北铭.论少年短道速滑运动员陆地专项能力训练[J].冰雪运动,2003(2):?31-33.

[4]王智勇,冯文全,陈月亮.对速滑短距离项目特征的思考[J].冰雪运动,2009,31(3):13-16.

[5]宋来,王巍.短道速滑运动员专项核心力量训练[J].冰雪运动,2011,33(1):18-20.

[6]张连涛,王晔,陈月亮.短道与短距离滑冰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J].冰雪运动,2009,31(5):20-23.

[7]王忠远.应用器械训练提高速滑运动员专项力量能力效用性的探讨[J].冰雪运动,1999(3):70-71.

[8]Thomas R B,Roger W E.体能训练指导(上)[M].杨则宜,译.国家体育总局备战2008奥运会科技专家组,2007.

[9]安秋,张连涛,李雨.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力量训练科学化探索[J].冰雪运动,2013,35(2):14-18.

[10]严力,刘文娟,李红育.对备战十冬会我省短道速滑重点运动员进行多维生物学监控的攻关研究:短道速滑、速滑训练探索之六[J].冰雪运动,2003(3):10-25.

[11]徐英男.少儿短道速滑运动员系统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冰雪运动,2009,31(2):23-26.

[12]乔靖萍,刘滨.短距离速滑运动员肌肉放松能力的提高途径[J].冰雪运动,2011,33(3):1-3.

[13]蒙猛.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力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14]白锐.速度滑冰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4):9-12.

[15]邵中平,赵滨杰,李欣.我国短距离速度滑冰项目专项训练方法现状与发展[J].冰雪运动,2011,33(5):1-5.

猜你喜欢
器械耐力训练方法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冰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方法多元化的研究
单板U型场地滑雪关键技术动作及训练方法
新奥运周期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编排特征的研究
健身器械
倍耐力亚太赛车产品销量六年内增幅达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