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田厉爱华
改革传统家访 回归“家”的温馨
徐兵田1厉爱华2
传统家访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而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的新家校合作模式,对学生成长过程关注的范围更广泛,也让家访因动态实时交流而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新型家访模式理应取代传统家访,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传统家访;改革;动态交流;温馨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传统方式,也是其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访过程中,通过深入千家万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每个家庭对教育的诉求,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策略,让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这样能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育学生。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家访,更是教师随时掌握学生成长环境变化的必要手段。学生的成长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其父母的身体状况等因素。在班级管理中,耐心细致的教师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内心的脆弱,而通过及时、有效的家访,可以避免因家庭原因阻碍学生的发展。但传统的家访模式在教育发展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有些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受时间、空间限制,传统家访实效性越来越低。
由于教师日常工作时间比较紧张,传统家访的时间多集中在假期或工作的间隙。笔者曾多次参与家访活动,对其深有感触。班级内学生的家大多零散分布在同一区域,教师可以提前约好家长并规划好行走路线,但拥挤的交通和密集的小区街道,让教师颇费周折才能到达目的地。有限的时间极大限制了双方关于学生成长细节的交流,教师只能粗略地反映学生身上的突出问题,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甚少。即便如此,教师在一天时间里也只能走访几家,全班家访结束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这样的家访让教师们身心疲惫,也逐渐演化成仓促、应付的“公事”,家访的实际效果在如此匆忙的应付中必然大打折扣。
2.家访时交流内容片面,让学生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
笔者曾对班级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家访,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吃我饭,喝我茶,临了还让我挨顿打。”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仍被很多家长和教师看成评价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家访中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话题仍离不开考试成绩,而班级内成绩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是有限的,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成绩通报给家长后,在成绩对比明显的情况下,家长往往过度责怪学生,当着教师的面可能会强压怒火,一旦教师离开,该学生就会成为受害者。正是这种告状式的家访,让很多学生厌恶教师、厌恶学习。
3.传统家访容易滋生不良合作关系。
家访要深入学生家庭之中,家庭是一个私密场所,这样相对隐蔽的空间为家长或教师创造了“腐败”的条件,家长的“盛情款待”让一些教师暂时忘记了“师德”的重要性。而在得到家长的利益输送后,教师也必定投桃报李,特别是在个别辅导、座位调整等方面优先考虑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家访的初衷,败坏了班级的教育风气。当然,在教师群体自律性越来越高的教育大环境下,这种腐败现象已经大幅度减少。但作为传统家访中不可忽视的弊端,仍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随着近两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依托先进的网络通信平台,很多学校(班级)与家庭之间建立了即时、准确、动态的交流模式。这些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在家庭、班级、学校之间搭建了互联互通的桥梁,让学校和班级对学生的情况得以更全面、更高效地掌握。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随时与课任教师联系,共同关注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由于交流工具的便利性,一旦遇到需要双方配合的教育问题,教师与家长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沟通,最终达成默契。现在各班级广泛使用的QQ群、微信群,已经成了家长、教师相互展示、讨论、交流的平台。
显然,先进通信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家访模式,这也“倒逼”传统的家访制度或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让家访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人文性。
目前很多学校的成熟做法,让我们明确了家访改革的出发点和着落点。
1.改革集中式家访为线上即时家访。
教育是慢的艺术,学生的成长变化需要家长、教师耐心地等待。因此,我们关注学生每天的进步,把学生成长的点滴记录下来,通过交流平台分享给家长,让家长的心态在期待中慢慢变得平静。家校双方因为共同的关注而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彼此敞开心扉,学生成长的家庭氛围、家长的教育理念等在这种日常化的动态交流中逐渐显现出来,这可以让教师随时掌握家庭变化对学生的影响。这是传统的集中式家访很难达到的效果。
2.改革反馈问题式家访为全面关注式家访。
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成绩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把目光盯在考试成绩上,不但窄化了教师的教育视野,更让家长在成绩的比较中变得焦躁不安。大量的教育事实已经说明,考试成绩的高低仅是学生成功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信息容量大、速度快的优点,多与家长交流学生成长的诸多方面,将家校的合力建立在科学、和谐的教育理念上,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传统家访中,大量鲜活的信息素材无法通过简短的话语传达给家长,这也是传统家访中教师向家长多单纯反馈考试成绩的重要原因。
3.改革隐蔽式家访为全平台监督式家访。
借助信息技术,教师的家访工作摆脱了时间、地域的限制,而交流内容的可存储性、可读性、可晒性,让家长与教师在网络平台上的话题内容更广泛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数据平台的无形监督。没有近距离接触的隐蔽空间,“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就可以减少,教师与家长轻松卸下思想包袝后,家访工作才能真正风清气正。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的改革实施,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绝不能一时头脑发热搞一刀切。比如,对于那些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等实地家访,仍然是我们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但这种情况在班级中已属少数,学校和教师的家访焦点也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任何教育改革都要优先考虑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弱势群体,也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有温度,家访才会让学生更能感受到“家”的温馨。
G459
A
1005-6009(2017)39-0063-02
1.徐兵田,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山东临沂,276006)教师,一级教师;2.厉爱华,山东省临沂商城实验学校(山东临沂,276006)教师,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