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的“变”与“不变”

2017-03-23 21:15金文斌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共中央宣言抗战

金文斌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的“变”与“不变”

金文斌

(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六篇抗战周年纪念宣言。全面考察、分析这些宣言,可以发现其抗战方针政策是随时势变化而“变”,但“不变”的是: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坚信抗战必胜。在这“变”与“不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对自己进行了塑造,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政治形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立即于7月8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从1938-1943年,中共中央共发表6次“七七”抗战周年的纪念宣言。这些宣言都是经过中共中央热烈讨论后,首先在新华社广播,然后在《新中华报》、《解放》、《解放日报》上发表(1941-1943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表明了中共中央对当前时局的基本政治主张,“代表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说话”[1]。全面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宣言,凸显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的是策略,“不变”的是原则。中国共产党在这“变”与“不变”的过程中,成功地对自己进行了塑造,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一 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的“变”

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发展、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敌我友关系的变动等诸因素而适时调整,并日趋成熟。

(一)“变”之一:宣言的主题

1937年7月7日,面对日军挑起事端,进攻卢沟桥,中共中央通电一针见血地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共中央主张“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出路”[2]。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因此1938年“七七”宣言的主题是“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与坚持持久战。”[3]1938年底,抗战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出现日寇政治诱降,汪精卫叛国投敌,东方慕尼黑阴谋,这时蒋介石抗战立场发生严重动摇,中国面临中途受协与内部分裂危险,于是1939年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把“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4]作为主题。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际上法国遭受了亡国惨祸,德国大举进攻苏联,中国处在“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时期”[5],1940年和1941年中共中央“七七”宣言鲜明地提出,全国必须加紧团结,“内部摩擦必须根除”,“共以国家民族为重”,“回复抗战初期之状态”[6]。1942年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取得胜利,《二十六国宣言》规定了战后世界是自由、民主、和平的世界,为此1942年中共中央“七七”宣言从五个方面规定了战后中国的形态,提出了战后建国的政治主张。

1943年,蒋介石抛出了《中国之命运》,吹嘘“没有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7];同年5月,共产国际根据时势的发展决定解散,蒋介石认为反共时机到了,准备闪击延安,在此情况下,1943年中共中央“七七”宣言呼吁“应该加强团结”、“应该改良政治”[8],通过广泛宣传,有力地制止了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发动。

(二)“变”之二:对美英等国的认识

抗战初期,英美法等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他国权益,制造了西方慕尼黑阴谋,对日本侵华同样采取绥靖政策。为此,中共中央在1939年“七七”宣言中指出:“虽然我国的抗战获得了世界各族人民各先进人士的支持和援助”,但是帝国主义是反动营垒的“私利主义者”和“阴谋家”,“随时准备重演慕尼黑的罪行,而以中华民族为宰割之对象”[4]!在1940年“七七”宣言中更是直接了当地批评“英美法帝国主义则在一贯执行其反苏反共与德意日让步的自杀政策”[5]。基于这样的判断,中国共产党认为“必须把抗战的重心放在自力更生上面,而不应该依赖任何不可靠的外援”[6],对于美英“所谓绥靖政策与投降路线者”采取“愚不可及”的牺牲中国利益的“下策”,必须大张旗鼓地予以批驳。

随着“欧洲的法西斯国家,为着拉拢日本,巩固法西斯同盟,反对中、苏、英、美之目的……希特勒、莫索里尼的魔爪现已伸向太平洋”,日本依然存在“南进以侵犯英、美、荷、澳之野心”,威胁了英美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在东方独自苦苦抗击了日本4年之久,延缓了日本南进步伐,促使英美两国不断调整自己的对日政策。在这样的“法西斯同盟对于全世界威胁、西方与东方同时增长”情况下,如再继续批评美英政府,则是不合时宜。为此,中共中央在1941年“七七”宣言中呼吁“惟有建立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基础之上的坚决斗争,方能制凶焰于已燃”, “促进中、苏、英及其他一切反法西斯国家民族的一致联合”[6],并对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二十六国签订的宣言表示“拥护”。1943年国际形势对反法西斯同盟国空前有利,中国共产党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六年抗战与英美过去一年在太平洋上对于日寇的打击所造成的”[8],对英美抗击日本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变”之三:对国民政府及蒋介石的态度

“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发表了庐山宣言,国民党政府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1938年7月6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战一周年致蒋介石及全国抗战将士电》,向“最高统帅蒋委员长暨全国抗战将士致以无限热诚之慰问与无限崇高之敬礼”,赞赏蒋委员长“统筹全局”,在此“寇入日深,国难未已”关头,“深信蒋委员长及全体将士必能再接再励,坚持抗战”[3],对蒋介石寄予很大期望。1939年“七七”宣言号召“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抗战到底!”[4]尽管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抗战大局为重,在1940年“七七”宣言中仍然声明“我们始终拥护蒋介石先生及国民政府抗战到底的国策”[5]。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解散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在当年“七七”宣言中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反共成为政策,异党见于文书,军纪军令之美名,却假以打击抗日部队之最积极者”[6]进行了无情痛斥,严厉谴责国民党内某些人诬谄中国共产党为“奸党”、新四军为“匪军”,严正指出“所可怪者,一部分尚在抗战的国内人士,竟与敌人如出一辙,称之为匪军,溢之以奸党、推残镇压,不遗余力。”[6]

1942年,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国民政府与美苏英等国一起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开罗会议,中国国际地位上升。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当年的“七七”宣言中认为“全国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下抗战”,中国共产党承认“蒋委员长不仅是抗战的领导者,而且是战后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9]。 1943年“七七”宣言中也提到“支持国民政府与蒋委员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七七“抗战周年纪念宣言除了这些变化外,还有文辞上的一些变化,如称谓的变化、慰问语的变化、号召口号的变化等等。

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的“不变”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 对“七七”宣言适时作出调整变化,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

(一)“不变”之一:始终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

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表明“平津危急!华山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呼吁“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号召中国共产党人“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2]1938年《中共中央为抗战一周年致蒋介石及全国将士电》中再次号召中国共产党全体同志“立于抗战之最前线,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3]。

1939年,针对日本政治诱降的恶毒阴谋、中国投降妥协分子投降与分裂的罪恶活动、国际东方慕尼黑的暗中酝酿,中国共产党在当年宣言中用响亮的声音回答:我们决不用“全民族的努力所缔结所公认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能让投降妥协分子所破坏所分裂!”我们要“动员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展开全民族的全面的抗战!”[4]194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抗战建国十大政治主张,认为如能施行,则“全国之气象必焕然一新,一切困难皆可克服”[6]。

1943年,经过6多年的全面抗战,“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保卫祖国的神圣战争是无限忠诚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敌后人民的艰苦奋斗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8],这个“求福利”在现阶段,就是痴心不改,担负起抗日救亡、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

(二)“不变”之二: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卢沟桥受到日寇侵略之时,中共中央就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起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付给国民党,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该宣言提出了国共合作奋斗的三项基本纲领和为此作出的四项政治保证,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政治基础。不仅如此,中共中央在抗战一周年、两周年、六周年再三提出“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在抗战三周年、四周年、五周年再三重申“本党对于民国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的宣言,实践到底,决无丝毫违误之处”[10],并将宣言的四项政治保证再三申明。

尽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遭受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大义,忍辱负重,在政治上坚决采取攻势,揭露阴谋、公布真相,但在军事上采取守势,因为中国共产党深知,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只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国共合作,团结抗战,中国才能彻底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坚决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正如毛泽东所说,“不管什么人,哪怕昨天还是反对我们的,只要他今天不反对了,就应该同他合作,为共同目标而奋斗”[11]。

为了联合各阶层、各党派联合抗日,中共中央在抗战四周年、五周年、六周年再三重申在抗日民族根据地,“实行了联合各抗日阶层的‘三三制’政策,实行了减租减息同时又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实行了奖励生产,同时又保护工人的劳动政策,实行了鼓励人民爱国心与发扬人民抗战积极性的文化政策。”[8]

(三)“不变”之三:始终坚信抗战必胜,一定能够驱逐日寇出中国的信心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虽进行了英勇抗战,但由于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日寇的铁蹄终占领了华北、华东、华南大片国土。尽管如此,中共中央在“七七”事变发生第二天就号召“驱逐日寇出中国”,在抗战一周年宣言中掷地有声地宣称:不达到“争取最后之胜利”目的决不停止;在抗战两周年宣言中指出“伟大的民族战争……粉碎了日寇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奠定了继续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之始基、开创了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的远景。”[4]要知道,这是在抗战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的气概预言“新中国的远景”,这是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的自信!

1940年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三周年宣言中坚信“投降危险必然克服,抗战必然胜利,建国必然成功,中华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9]

1941年、1942年,中国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到了第四年、第五年,日本并没有“三个月灭亡中国”,反而陷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五年来中国人民表现了无限的英勇、坚忍精神,中国共产党因此在抗战五周年宣言中强调“中国人民一定能够继续这种精神,一直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8]

即使在1943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处于空前有利的形势中,中共中央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由毛泽东起草的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客观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的政策,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应该加强作战”、“应该加强团结”、“应该改良政治”、“应该发展生产”的四点建议,因为这些是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条件,宣言一再申明中国一定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12]。中国共产党通过六个抗战周年宣言持续地宣传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被驱逐出中国,持续地号召抗战一定胜利,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赢得了一切抗日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在全国人民面前扛起了“信心”这面大旗,树立了中国共产党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光辉形象。

“七七“抗战周年纪念宣言除了这些“不变”外,还有一些“不变”,如中国共产党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变,持久抗战不变等等。

三 “变”与“不变”中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形象

(一)政治形象塑造之一: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具有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日本侵略者之所以狂妄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除了看到中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日本外,还看到中国一盘散沙、军阀混战的局面。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摒弃前嫌,放弃十年内战的恩怨,秉持民族大义,放弃“打倒蒋介石”口号,扛起民族救亡大旗,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各阶层各社会团体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并主动地摘下红五星,戴上国民革命军军帽,奔赴抗日最前线,打响了平型关大捷第一枪,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即使在蒋介石国民政府摇摆不定、出现妥协的危险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然呼吁坚决反对投降、坚决抗战到底;即使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亲者痛仇者快的事端时,中国共产党仍然秉持民族大义,忍辱负重,顾全大局,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竭尽所能地维护团结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这一顾全大局的举动,抗日的军民看在眼里,沦陷区的爱国民众看在眼里,到延安访问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看到眼里(陈嘉庚访问延安回来后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总之一句话,中国共产党这一做法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在国内外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抗日形象。

(二)政治形象塑造之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持久抗战,具有坚强的政治定力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面对大好河山的大片沦陷,面对投降的恶焰愈演愈烈,是放弃抗战、中途妥协,还是坚持抗战、抗争到底?这是摆在当时中国各大政党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中国共产党不愧是具有政治定力和政治意识的政党,敏锐地察觉到中日力量的对比,客观地考察了人心向背、国力强弱、人口多寡、国土大小等情况,从而得出抗战必经三个阶段;抗战一定是持久的;只有坚持持久抗战,中国才能胜利等结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持久抗战这条道路,这条道路也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全面抗战八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预见是正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12]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人。

(三)政治形象塑造之三:中国共产党善于处理灵活性和原则性关系,具有敏锐的战略思维

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原则始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团结抗战。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战第一、坚持中华民族利益至上,只要不放弃不背离这些原则,中国共产党就可以根据局势的发展、时势的变化,适度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则采取团结——斗争——团结方针,做好应对准备,维护抗战大局,对英美等国,则从维护本民族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批评——联合方针。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敏锐地洞悉国际形势的变化,主动地融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去,全力支持、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这些有利于抗战、团结的方针,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战略思维的宏观视野,能极其巧妙地处理灵活性和原则性关系。

四 结语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六篇抗战周年纪念宣言,既与时俱进,突出一个“变”字,又把握原则,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变”。无论是“变”,还是“不变”,都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都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愿望要求。今天,我们纪念抗战的胜利,有必要重温“七七”抗战宣言;我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有必要从“七七”抗战宣言中汲取丰厚的滋养;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必要从“七七”抗战宣言中寻找前行的力量。唯此,方显价值。

[1]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资料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9册)[M].北京:内部出版社,1979.

[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卷2)[M].1991.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责任编校:简小烜)

ChangedandUnchangedPartsofDeclarationsoftheJuly7thResistanceofCPCduringtheAnti-JapaneseWar

JIN Wenbin

(School of Marxism,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Anhui 246133,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ix declarations were published in memory of the anniversa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 overal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declarations may present the fact to us that the guidelines and policies of the Resistance vary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while there exist some things unchanged, such as shoulder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salvation, always sticking to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persevering in the protracted Anti-Japanese War, firmly believing in the inevitability of winn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etc.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d unchang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ucceeded in shaping its figure and setting up a nice political image to the whole n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clarations of the July 7th Resistance; political image

K265.1

A

1008-4681(2017)06-0077-05

2017-10-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整体性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研究”,编号:14BKS109;安徽省振兴计划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名师工作室”,编号:Szzgjh1-1-2016-16。

金文斌(1971— ),男,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中共中央宣言抗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杭州宣言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