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良
快乐潜入课 幸福细无声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回眸
文|刘 良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49年,原名城关完小,1981年更为现名。目前有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余人。近年来,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秉承“让每个学生在幸福中学习,在成功中超越,在创新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以人为本、厚德宽基、彰显个性、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扎实地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推动了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先后荣获省规范化学校、省教学示范校、省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等多项荣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得以落实,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倡导“优质、高效、生活化”的课堂,着力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生活化,就是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所谓优质,就是要体现课堂资源的丰富,教学环节的优化,教材钻研的深度,学习兴趣的浓厚,学生思维的深层次;所谓高效就是让学生以更少的时间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更好地掌握最基本的技能。
统一思想,专题研讨,明确目标
为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业务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进行整体规划和部署,多次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整体推动,全面实施。每月定期召开专题会,交流、研讨改革进展情况,并调整方案,明确下一步方法与任务,使课堂教学改革按照预定的方案和目标发展,即课堂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精神,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牢固,课堂上不留“夹生饭”。
把备课视为“创作” 课堂教学的改革,使教师没有把备课视为一种负担,而是不断体验着再“创作”的快乐。学校完善集体备课形式,出台了《集体备课实施办法》,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依据集体备课计划,采取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反复修改、精心调整、科学施教、教后反思的操作流程,使教案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落实好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和期评比“四常”工作,将教学月查的重点放在教案中“个人意见”“教学反思”和自学笔记中“钻研与研讨”“实验日记”记录等内容上,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把课堂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 学校开展以“同课连上”“同课多上”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性教研”,搭建研讨的“舞台”,让教师围绕构建“优质、高效、生活化”课堂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教学疑难、精彩创意等开展系列课堂教学研讨,语文、数学单周为学科备课组教学研讨,双周为学科中心教研组研讨活动,其余学科按中心教研组开展研讨活动。通过摄制“常态课”教学实录,组成“导师团”对“常态课”量化评价,当堂检测学生达标情况等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现在,每个教室都有“听课凳”,教师可随时进入课堂听课,甚至家长也能走进课堂,亲身感受课堂,参与评教评学,增进家长与教师感情交流。课堂开放力度的加大,让教师体验到工作的紧迫感、成就感。
小专题研究助推出彩课堂 学校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小专题研究。如针对最后五分钟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五分钟教学设计金点子”征集活动,探索出了“自主总结、趣味检测、巧妙延伸”等二十多种“金点子”。中、高年级学生“我是小老师”体验活动,涌现出一批“小名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家长助教”丰富课堂 学生家长遍布各行各业,其专业知识既丰富又系统,学校根据教学需要邀请“家长助教”,并向家长颁发“助教证书”,使家长体验到教师的辛苦,对教师增添一份理解。
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形成了“课前预习——交流汇报——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当堂检测”的基本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激励中发展,减轻了课业负担,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同时,教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自觉读书、自我反思、合作共享已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习惯,教师不断体验到超越自我的成功感,职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共涌现出各级功勋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84名,各级优质课获得者102名。
现行的作业存在着不少弊端,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学校积极倡导“零书面家庭作业”,书面作业当堂完成,着重从实践性作业、表演性作业、观察性作业、调查性作业四个层面进行了“智慧型作业”设计与研究,按照“确定作业设计文本、明确作业设计目标、设计作业、作业实施、作业评价、作业调整、系统整理作业”七大流程,循序渐进地积极探索,整理编写了各学科的《智慧型作业指导手册》,为教师布置“智慧型作业”提供参考和依据。如今,学生喜欢做“智慧型作业”,教师也把批改作业当成“艺术品”的欣赏,家长也懂得了作业的真意而积极支持。宁阳县电视台《教育视窗》栏目对学校的“智慧型作业”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强化“小”学科研究,突出特色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小”学科不“小” 针对部分薄弱学科,学校聘请专家指导,配备专职教师,鼓励优秀教师向“小”学科研究倾斜,多提供外出学习机会;定期开展专题研讨,重点解决课前准备不充分、课上交流难组织、课下拓展难调控等影响教学质量的系列问题;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活动,提高“小学科”学习兴趣。阳光总在风雨后,在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总决赛中2人获金奖、6人获银奖、12人获铜奖。
特色课程精彩纷呈 一是校本课程活力四射。“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春节文化”“开心学数学”的开设,达到了厚重学生文化底蕴、开启心智、全面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在泰安市首届优秀校本课程评比中,《开心学数学》《展示艺术才华,演绎精彩瞬间》(课本剧)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获“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二是微型课程幸福横溢。利用活动课时间,开设的15分钟诗文诵读、写字训练、谈天说地,3分钟的英语歌曲欣赏,深受学生喜欢。三是活动课程风采照人。定期开展的“读童话、读名著”讲故事比赛,写话及快乐作文,生活中的数学竞赛,写字、学具制作、英语会话、科技创新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巩固了学科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养。四是隐性课程“润物无声”,校园文化、读书文化、课间文化、课间操文化、路队文化、网络文化,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文化熏陶与管理。
学校实施的“自主选择式考试”带给了孩子成功的欢乐。“自主选择式考试空间拓展”以培养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巩固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拓宽获取知识途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落实校本课程、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主,从学生的习惯养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特长、创新能力、成长档案袋的管理等多方面构建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要求的评价模式。一是建立“家校联系卡”,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二是利用“跟踪作业”,记录学生进步的历程;三是建立学生成长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四是规划成长记录袋的内容,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真实全面地记录学生的足迹;五是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从自我、同学、教师、家长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定等级为优、良、中、差,加大平时学科考查力度。这样的评价模式,进一步明确了考试、考查试题的设计导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化发展。学校在教室内为每个学生设置成长档案橱,存放学生的各种成长档案,每学年结束由学校安排专人负责保管,毕业时,作为“礼物”回赠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美好回忆。
多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全力打造师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赢得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共同的未来、共同的责任,将推动实小人继续行动起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