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 杨翠红
成竹在胸 方能游刃有余
——我教《道士塔》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 杨翠红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是我教过的一篇课文,《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分三课时教学,而我只用了一课时。讲完这课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当时讲课的情景还让我回味无穷。现在我就把自己如何上这课以及引发的几点思考陈述一番,以供大家研究、探讨。
大家知道,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许多因素有关,其中,妙用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提起学生学习此课兴趣,也为了让学生知道此文是余秋雨先生饱含感情的爱国之作。我设计这课导语时可谓煞费苦心。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上课,我神色凝重,慷慨激昂地陈述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和探讨一个很不轻松的话题,是关于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次文物浩劫的。按我的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两次文化遗产的大浩劫,一次是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再一次是l905-l914年外国探险家们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这两次浩劫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的损失几乎是灾难性的。当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船船运进外国博物馆的时候,哪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心不在滴血?第一次浩劫让我们记住了咸丰皇帝的腐朽,第二次浩劫让我们记住的却是一个小人物——王道士的昏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道士塔》,便与这个昏聩的王道士有关。”我在叙述这番话时,扫视了学生一眼.只见学生个个神情严肃,有的甚至握起了拳头。看来,从陈述历史这个角度导入新课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爱国主义感情,当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我心中暗自高兴。
在激情导入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刚才说本文叙述了外国探险家对敦煌莫高窟的多次劫掠,那么,哪个同学知道莫高窟的一些情况?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我补充了莫高窟的历史艺术价值,特别强调了她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等。学生在我的娓娓道来中频频点头,他们对莫高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想,学生只要了解了莫高窟的价值,就会深刻体会余秋雨先生文中流淌着的一股浓浓的爱国之情了。
《道士塔》篇幅较长,用醒目的黑体字“一”“二”“三”分成了三部分,在备课时,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大部分都是总结每部分大意,或让学生拟小标题,我觉得这样讲一点新意也没有,也会使学生在我充满激情的导课下激起的学习兴趣慢慢减退。所以在备课时我花费了大量时间与心思。面对这么长的课文,我共设计了十二道思考题将课文连缀起来,再加上我查阅了当时王道士在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奔走相告当地政府的细节材料,成竹在胸驾驭起了课文,讲起课来游刃有余,也彰显了一个语文老师的风采。
我依次设计了如下思考题:①导入新课时说本文与王道士有关,那么开篇是如何引出、评述王道士的?②他为什么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文中是用哪句话概述他的罪行的?③文中是如何细致描述他的罪行的?(提示:从第二、三部分里找),运用什么手法描述?④再有细致描述他罪行的句子吗?(提示:从第三部分里找)⑤作者对王道士持什么态度?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直接议论他行为的句子吗?⑥你认为能把这个责任全归王道士吗?谁应负这个责任?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是直接卖给了外国人吗?那他先干了什么?⑦文中如何描述这些政府官员得知藏经洞后表现?从中可看出中国官场什么现状?⑧当时中国政府在干什么?⑨文中如何描述外国人掠夺敦煌文物?⑩作者此时的感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此时感情的句子吗?从这些句子你能看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你能看出贯穿全文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吗?而今中国专家们在做什么?文中如何描写他们?这10个思考题,可以说像一串珠子一样将全文内容穿了起来。有的问题很容易回答,有的稍微有点难度,我略作提示,学生也就从文中找出了,而且我所设计的十二道问题层层深入。①—⑥容易,⑦⑧要联系当时历史,这两个题可说是揭示全文主题的思考题,因为余秋雨先生他不仅仅把矛头指向昏聩的王道士,更重要的是指向当时浑浊不堪的中国官场以至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学生在与我互相交流中明白了莫高窟文物被盗走的罪魁祸首原来是政府与官员。我观察学生个个表情凝重,而题的提出缓和了当时气氛,再加上我引入了当时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正在播放《守望敦煌》节目中报道的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和现任院长樊锦诗事例,这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子孙是有骨气的。
10个思考题解决完后,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我作了这样的总结:通过本文学习,我们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l905-1914年外国探险家对中国最灿烂的古代文化——莫高窟文化遗产进行了多次劫掠,直接经手人是王道士,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失职渎职的政府官员,根本原因是中国落后。全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那么,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使祖国不被外国侵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回答要努力学习,祖国才会强盛。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自己需要一桶水,成竹在胸,方能游刃有余,这是我教《道士塔》的最大感受。尤其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课讲得主动有趣,和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必须吃透教材,驾驭教材。现在提倡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认为都应是在老师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平时必须多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积累下深厚的语文知识,这样上课时成竹在胸,方能游刃有余,也显示了一个语文老师的风采。这样才无愧时代赋予我们这一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