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苟 涛
不要让校园文化的缺失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
——从“木桶理论”谈校园文化建设
文 | 苟 涛
学校是传承文明、以文化人的场所,但是在“唯分数”时代,学校的文化功能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削弱,以致于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校园文化没有引起校长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学校外部而不是内部找问题的思维定势,习惯了外延挤压式发展,忽视了内涵生长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校长要研究学校内部问题,找准并补齐提升学校水准、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诗情画意的校园风光,整洁漂亮的道路交通,人文宁静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活动设施等等,能随时为学生提供精神动力,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蔡元培先生曾说,“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将今天小小的校园与未来大大的社会联系起来,深刻说明了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立德树人”功能,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校园文化中健全的规章制度、健康的集体舆论、励志的人物言行,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学生的言行,浸润着学生的灵魂,甚至能使其不断自我调节矫正,不断接近善美。当学校有了良好的文化传承,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楼道文化、礼让有序的生活秩序等无形的文化力量将有效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
大而言之,校园文化对社会而言,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培育的对象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乎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因此,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以文化人,培植学校优秀文化土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教育改革、教学科研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故此说,在师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品位,高扬精神主旋律的灵魂校长要为广大师生营造美丽的精神家园,生活在学校的人们才能得到良好的精神滋养,健康快乐地讲述生命故事。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学校,体现什么样的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就需要有相应的学校文化作支撑,而不是校长一时心血来潮。在经济迅猛发展、办学条件差异愈来愈小的年代,评价一所学校并不只是看重外观和设施,而是看学校的内涵,看学校的文化品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拼焦点就是软实力,即蕴含着文化的个性、特色和魅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的今天,更关乎学校的未来。
小而言之,校园文化对提升办学品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华的人文积淀、沧桑的文化传统,就是一所学校久而弥新的品牌,对传统进行继承和创新过程中孕育而生的精神和理念,是学校品位和品牌的最终提纯,对学生人生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办学校就是做文化,要用优秀的文化浸润校园,用良好的文化营造校园。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而且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进而对提升办学品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的水桶短板理论认为,组成水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往往取决于一所学校的文化。因为,学校管理和建设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往往成为学校发展的“短板”。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着空泛、虚浮、孤立、模仿、臆造等问题。
空泛无物指学校文化只是标语口号,一走进校园到处是标语口号,一大堆思想理念、校风校训之类的说教和时兴口号,或空洞无物,或表行不一。时下,不少学校提出要“争创一流优质学校”,而对创哪里的“一流”、什么“优质”则不清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品牌学校”口号又空又大,没有明确的内涵和要求,仿佛一所学校就能解决天下教育难题;到处都张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但许多学校在“以人为本”的口号下,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尊重,专业成长得不到关注;唯分数论盛行,无端加重学生负担,学生沉浸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
虚浮不实指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怎样建设自己的学校文化,一些学校在这些问题上还是很模糊的。不少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异化为校园绿化美化,美其名曰“校园文化建设”。一味弄花草假山、名人雕塑、教育口号等,甚至有些名人雕塑并不被校园里的多数人所认识和认同,这样的建设又有何意义呢?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内涵,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病。
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是弥补校园文化建设短板的最佳做法。一所有文化的学校,要善于挖掘、梳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既能传播文化余脉,又能找到发展根基。
—— 四川省成都市锦官城小学校长 苟 涛
孤立碎化指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校风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既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定位。学校风气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和行为方式。校风是由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组成。其中校长的作风至关重要,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风是主导,教风是主体,学风是归宿,三者互相联系。然而,当前不少学校没有研究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堆砌互为独立的流行语句,不伦不类,既缺乏明确的定位,又缺少内在联系。
模仿臆造有学校不研究自己的文化土壤和实际情况,一味移植名校文化,或者模仿他人的做法,校园文化建设十分蹩脚。有的学校为了有“文化”,无中生有杜撰学校历史,编造传说,企图弄假成真,一点也不严肃。
如何补齐校园文化建设的“短板”呢?要挖掘与传承并重。我们认为,尊重传统、发扬传统是弥补校园文化建设短板的最佳做法。一所学有文化的学校,要善于挖掘、梳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既能传播文化余脉,又能找到发展根基。学校文化是若干代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是凝聚办学文化、教师人心和人气的文化交点和认同中心,没有传统就失去了灵魂,就不可能成为名校。那么,文化传承的落脚点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一方面是理念的传承,即秉持前辈提出的办学理念,结合时代发展将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是风纪的传承,包括校风、教风、学风、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传承。可通过制度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来传承风纪。一是要做到体系化。将挖掘出来的文化进行梳理、提炼,重铸文化体系。对待学校文化,我们只有传承和发扬的义务,没有隔断历史,推倒重来,搞花样,玩时尚的权利,我们要根据时代发展,将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释定义,彰显特色。二是要实现显性化。校园文化总是表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中的,比如校史陈列馆、学校建筑、教室、办公室、图书室、游廊、楼道、书亭、花园等,都是彰显学校文化的好地方。不少传统名校,处处有人文的影子,都有历史的痕迹。三是要重释文化,如根据时代发展,对校训校规做与时俱进的重释,让它生发出时代气息。四是要体现浸润,也就是将无形的文化部分通过一定的载体传承下来。无形的文化能够体现在制度文化、教育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研修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之中,体现在教师的人文涵养、思想追求和言谈举止之中,体现在学生的教养、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之中。
总之,学校的一切生活都蕴含着文化滋养,我们必须将文化渗透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人文孵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锦官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