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 夏
构建“德育+”育人平台的探索与研究
文 | 刘 夏
结合小学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各科教学中构建“德育+”育人平台,使学生从中感悟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举措。
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以及教育学原理,构建全方位、渗透式的“德育+”育人平台,对学校而言,这有助于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对教师而言,这有助于转变教师思想,使学科教师树立“育人为先”的理念;对学生而言,通过各学科教师适时地渗透德育,能使学生在受到学科知识、技能的启迪和训练的同时,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和教育,从而完善人格、健康发展,为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德育+”育人平台是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及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提出的一个德育新概念,它是一种全方位、渗透式的德育理念。全方位是指学校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教学管理等多种途径和全员参与的方式实现全面育人;渗透性是指为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不应当是说教性和阶段性的,而应当是渗透性的,于所有学科教学以及日常管理等活动中随时随地渗透德育,以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著名特级教师马明指出:“学科教学是一个学科的升华过程,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先育德,由此可见“德育+”的价值性支撑。同时,教育学中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性原理,为“德育+”育人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原理性支撑。此外,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中也提到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适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由二维向三维转变”,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这就为“德育+”育人平台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切入点。
一是课堂渗透法。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同时也是我们渗透德育的重要阵地。各学科教师应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设计,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切实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任务来完成。二是行动研究法。针对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德育的要求,注重在学生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中考察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丰富多彩的各项学生活动,如中队活动、学科竞赛、大队活动、实践活动等。三是调查法。运用座谈、问卷、一般统计等方法了解、掌握所存在的问题。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价值观等;举行小型座谈会了解德育渗透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注意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内容科学、体现学科性质;实效性原则——为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所有课堂教学和活动中我们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针对性原则——德育的渗透应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个性差异给予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创新性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德育研究,找到德育研究的突破点,真正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的德育新路。
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具有“育人”功能以及如何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人因素,是“德育+”育人平台研究的重点。在小学教学中构建“德育+”育人平台,应做到有机结合各教材内容进行自然渗透,力求达到有意、有机、有序、有情、有理。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进一步抓好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构建“德育+”育人平台既是大德育观的体现,又是让德育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不失为当前形式下较理想的德育途径。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