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本阅“读”略谈

2017-03-23 15:56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7年7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语文

语文课堂生本阅“读”略谈

福建省晋江市南侨中学 张红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式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更重视文本的阅读,文本的解读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朗读”中悟出语感、“默读”中析出意境、“品读”中赏出精彩,真正让学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堂文本 阅读 朗读 默读 品读

《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文本的解读应当交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读”出自己的不同领悟。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

一、“朗读”悟出语感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如何“培养语感”呢?《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达的“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所有学段必不可少的“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伯牙善鼓琴》一文,学生与伯牙不是知音,所以对“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理解有一定难度,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个别读,全班读,配乐读。并让学生说说他这样读的理由:“‘峨峨兮’中‘兮’后读音可以拉长些,‘若’提高调,‘泰山’读重些,因为我觉得‘泰山’巍峨挺拔,应当重读。”“‘峨’有高峻,盛美之感了,读时也可以拉些音,好似抬头仰望之感。”

接着提问:“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有同学说:“是不是有点站在高山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又有同学说:“是啊,站在山顶视野开阔,心情超爽。”又有说:“对,感觉心胸豁达了!”……依理“洋洋兮”就是“站在江河边有总‘海阔天空’的释怀。”“有江水那样宽广的胸怀。”……最后,就可以理解钟子期听出了“俞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像峨峨泰山一样的志向,像洋洋江水一般广阔的胸怀。”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看书必须先要熟读,让书上的语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那就要大声的读出来,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通过听觉感受体会作者心中所想,悟出作者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默读”析出意境

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的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见默读的重要性。“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默读不用出声,利于集中思考、理解所读的内容。默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圈画,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尤其要着重圈出来,并反复读,细细品,有时还可停下来思考一番。

《河中石兽》一文有关物理的问题,而七年级还未开设物理课,因此反复读,反复揣摩课文,学会从文字上赏析出文本的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难点。课上我采用默读的方法,让学生不出声反反复复读,为注意抓住课文中关键字从字意上来理解,并要求试着在稿纸上画出冲刷的示意图。由于课文内容比较深,学生默读后,稍作讨论并让学生自己谈。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激’音同‘击’我想有‘冲击’的意思,‘啮’从口,从齿。有‘咬’的意思,水冲刷沙子,被石兽挡住就形成坑洞,这时‘啮’应该就有侵蚀的意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就是指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学生默读后,能够静下心,运用知识的迁移,对有些难解字词有了联想式的解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明析。

学生在无声的默读中静下心来沉浸在文本当中,调动知识的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反复揣摩文本,与文本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产生独特的体验,这样就能够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入境悟情,与作者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三、“品读”赏出精彩

语文教学要学会品。关键地方,要深入思考,叫品味。学生读书时要求他们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纸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清纸的背后”(歌德)所蕴涵的意思。品味文本要抓住关键词语,品词品句读精彩,入境入情赏美境。

《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写道: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荷塘月色》一文,对荷塘和月色的景致进行详细的描写一段,进行一番美读后,我让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美在哪里?一开始许多同学还答不上来,又让学生不出声张嘴默读,并让他们圈出动词、找出修辞手法。大家都拿起笔,低下头在文中圈画。很快有同学有答案了,有个同学率先站起来说:“‘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用了拟人的手法,‘挨’这个动词赋予了叶子人的动作。”“老师我画出了‘泻’‘浮’‘洗’‘笼’等动词。‘泻’字有一泻千里的气势,把月光笼罩大地写活了,有了动感。‘浮’可以感受到青雾的薄,与叶花贴得很近,似有似无,给人轻飘之感……”

课文中有优美的景物,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怎样让学生看到那些看不见的美,就要让学生学会品读,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停下来思考、质疑,不受任何限制,读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再三品味,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上海特级教师张大文认为,阅读教学的思路就是“语言——思想——语言”。其核心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弄明白,这样的语言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而不用别的语言表达。”怎样的阅读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读”,多种形式的“读”可以让文本有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激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文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利用好文本可以让阅读迁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们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其中的精彩。

刘震宏.中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探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0)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