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清发
携手经典 润泽心灵 共同成长
—— 我的国学经典教育实践
文 | 张清发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学校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有效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让学生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以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和孩子共同成长呢?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国学教学的第一步。
为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上课时,经常采用视频欣赏、讲故事、表演、小比赛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生动地讲解国学知识。内容涵盖面较广,除古典诗词与经典名著等外,还涉及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人物、风俗节日、谚语成语、书画建筑等内容,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璀璨以及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风貌。学生可以了解祖国的文房四宝、篆刻印章、山水国画、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中医中药、象棋围棋、道德风俗、饮食文化、秦砖汉瓦、戏剧、武术、宫灯、剪纸、风筝、织绣、瓷器、唐装等等。通过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国学课堂,因为他们惊喜地发现,国学原来是这样一个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科目。
现在,孩子们一到国学课,就会满心欢喜;一提起“吟诵诵读法”,就会自觉地按照平仄的长短吟唱起来; 一说到“歌诀乐读法”,就会不由自主地轻拍桌子读起来。本着优质、减负的理念,我要求孩子们的经典诵读只在学校进行,不作为家庭作业,不让他们因经典诵读而加重负担。但让人分外惊喜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家里经常会不自觉地读起经典。我所教学的学生已经将经典诵读贯穿在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洗脸在读,洗脚在读,洗澡也在读。这种自觉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喜人效果,说明学生已经对国学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教育的追求之所在。当孩子们爱上国学之后,国学课堂就成了他们品味经典、提升素养的舞台,师生乐在其中。
中国古代文明很多都是有文字记载的。通过诵读经典名作,学生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从而拓展知识面,提升写作、语言运用、文字理解等方面的素养。
例如“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中的“反”字,是通假字,即“返”的意思;“面”则在词性上发生了变化,这里用作动词,作“照面”解。再如成语“文质彬彬”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读了《论语》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自然就会明白了。如果不读这些幼学启蒙读物,在小学阶段,学生恐怕是很难有机会搞懂这些知识的。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从启蒙读物入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读这些书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言文的敏感性和理解程度。在耳濡目染、浸润熏陶之下,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为了提升孩子们诵读的兴趣,我还专门以陈琴老师的《中华经典素读范本》为例,用配套的视频进行播放,引领孩子们诵读,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在诵读的过程中,小手指书,还大大地扩大了孩子们的识字量。并且,我注重快乐诵读,温润推进;形式多样,主谈感受。具体诵读方式包括晨读经典,每周赛读经典,评选班级诵读小明星、班级诵读优秀团队,午间一诵,经典推荐会等。在日积月累、生动有趣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语言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经典,首先是传承延续中华文化,其次是提高学生的“双文”素养(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要通过经典启迪学生心智,怡养学生性情,升华学生气质,滋养学生人生。
在平时的国学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绘画经典、表演经典的形式,来助力小学生优秀人格的塑造。“绘画经典”即让学生配画、画插图。按主题分类,通过手抄小报让孩子们把对经典的理解表达出来。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艺术联想。例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配上图画。通过绘画经典,孩子们真正领略到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感悟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表演经典”即在每周的班队会课上,各团队轮流派代表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学生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出来。不论是诗词歌赋,抑或是人物历史、文化礼俗,国学含有丰富的人格精神教育的资源,推己及人、尊老爱幼、和睦亲善、谦虚谨慎、勤劳节俭、重情重义、刚正不阿、自强不息、爱国如家、天下为公等传统美德,深深地融入源远流长的典籍之中。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揣摩,演得绘声绘色,悟得有滋有味。我再一点拨、引导,孩子们自然就领会得更加透彻,逐渐养成了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优质品质。
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价值观教育,是涵养民族主体意识之根基,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之源泉。要通过人格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国学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诵读经典,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优化环节,寓教于乐,提升小学生的国学经典素养,是我不懈的追求。
我的国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六个环节:一是声音先于理——放声读;二是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三是古至今说洗耳听——听大意;四是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五是引经典古为今用——格言美;六是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
整个教学没有过多地深挖文义,而是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将识字、阅读、表达综合进行。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览古诗文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加强成语和格言的教学。在表达中教授经典,编创课本剧,使学生每天口诵之,心想之,行践之,逐渐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适合熟读成诵。日积月累,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而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根叶关系、源流关系。培养语感,小学是关键;诵读经典,当从娃娃抓起。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还注重使教师、家长、学生一起踏上诵读之旅。经典诵读,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他们和孩子一起诵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在学生的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对其进行训练,其记忆力会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他们所学习、记忆的经典文化知识,将一辈子受用不尽、解读不完。当孩子们把这些刻到脑子里,自然就激发了他们的理解力和创造力,这是永不枯竭的成长源泉。
新时期的儿童肩负着开拓创新的责任,他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更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化这个历史巨人的肩上,静下心来诵读、品味经典诗文,净化心灵,涵养智慧。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教师,尤其是小学国学教师,应身体力行,不断探索,让经典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芬芳孩子们的生命!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