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促“讲”的作文讲评探究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第一中学 吴晓岚
作文教学重视“作后讲评”,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路后,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这是共识。但目前作文讲评课几乎都变成了“新闻发布会”,成为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与“评”,而没有了再试再走。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往往还是无动于衷,这就是教师们常抱怨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
我们“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叶圣陶语)其实,作文讲评也有个传授方法、培养能力的训练问题。要保证讲评效果,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以发挥学生在讲评中的主体作用。我以为应该是每次讲评时,要围绕讲评专题,有的放矢地安排练习,让学生从进一步的练习中获取理性认识。练习的专题应从学生的习作中而来,如发现学生行文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或发现学生行文上存在的一个普遍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缺点而练成优点,总之是归纳出习作中带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强化训练,由此让他们举一反三。下面就几个案例来谈谈笔者在议论文作文讲评过程中常用的“练习式”作文讲评的方法。
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第一关,作文中学生常常因为审题立意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以致降低了作文质量。我们可以在学生某一次作文之后,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罗列出来,形成一个审题立意专项训练题,让学生在自己的观点之上进行比较、辩析,通过观点的比较、辩析,自然也会进一步分析立意优劣、成败的原因。真正做到取长补短,从而获取立论技能。因为这些观点来自学生自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再学习的积极性,做讲评课的主人。而如果只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观点可行、什么观点不可行,即便更进一步讲解其中原因也很难激起过多的波澜。
例如,针对新材料作文题:“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护大气层,可是超过了一定底线就产生了温室效应。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人也一样,经商的虽然常常要使用心计,但如果坑蒙拐骗、伤害百姓,那就是违法犯罪;做人许多时候难免要蒙污受垢,忍辱负重,但如果奴颜媚骨,卑躬屈膝,那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学生拟定了如下典型标题(观点):(1)守住心灵的底线;(2)站在底线上说“不”;(3)心中的警戒线;(4)尊严,生存的底线;(5)诚信,不能跨越的底线;(6)给官员设置一条“道德底线”;(7)正直和善良——做人的底线;(8)自尊,不可触动的底线;(9)底线失守是一生的痛;(10)坚守心中的明月;(11)守住心灵疆界;(12)适可而止;(13)凡事要有度;(14)中庸之道。针对如此多样的立意,课上我们组织学生判断优劣成败并分析原因,在浓郁的探究氛围中大家达成共识:
1.关键词“底线”不能缺位。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的关键词是“底线”,第二句的关键词仍然是“底线”,而且一二两句的共同点是都强调越过底线将产生不良后果,第三句是由物及人,第一分句从反面说明守不住经商的底线那就是违法犯罪;第二分句说明当人遭遇屈辱而守不住做人的底线时,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发现虽然没有话题,但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关键词就是“底线”,而且内容都共同指向不提倡越过底线,越过底线必将产生种种不良后果。⑾⑿⒀⒁标题里最好要出现关键词“底线”或语意相近词。
2.可添加语素,化虚为实。如心灵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文化的底线,控制底线、坚守底线等。但添加的语素在行文中出现的频率不能高于关键词“底线”如⑷⑸⑻则处于并举的位置了。解救的方式是用其他的语言多角度渲染,如“商人的底线是要讲究诚信。作为商人,总是唯利是图。利润,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于是,众多商人信奉着“无商不奸”的至理名言,抛弃了做人最起码的准则”
通过课堂的比较、辩析,学生就能通过这一道题的立意而知材料作文立意的“抓住关键词”“添加语素”等一般性材料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从而在一个“点”上达成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作文讲评教学效果。
在议论文写作中,论证是写作的核心,议论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论证的质量上。论证的到位与否,是议论文是否具备说服力的核心要素。在保证论据合理、有效地前提下,还必须对论据进行充分的理解、阐释、分析、综合,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揭示出事例和论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使之紧密地融为一体,材料的论证作用才能得到凸显,文章才有逻辑力量,才能使文章既有“据”,又有“理”。而论证不够严密之处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有时甚至被考场评卷教师在匆匆忙忙中忽略,尤其是一些貌似优美的论述很具迷惑性,就可以通过展开辩论给予引导。
例如“底线”的话题,有学生这样展开论述“挥一挥羊鞭,苏武在萧瑟秋风中持节而立,他坚守人格的底线,任凭卫律威逼利诱,誓死守节,在漠北中站出汉家的坚毅;抖一抖衣袖,朱自清在硝烟战火中忧怆不已,他坚守人格的底线,宁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在困顿中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招一招手,比尔☒盖茨为慈善事业带来福音,他坚守人格的底线,抛弃了他人的不解,宁可散尽家财,为贫困的人们送去关怀……对于人格的底线,苏武的坚守在于不屈于权贵,威武而不屈;朱自清的坚守在于对国家的热爱,贫贱而不改志;盖茨的坚守在于身为富人,富贵而不乱其本志”,这样的论述很有迷惑性:文字优美,举例典型。可行还是不可行?问题到底在哪里?学生是困惑的,显然很适合展开辩论,笔者在课上让学生展开充分的研讨。
辩论过程,反方引进另一段论述:“任何事情都应该守住一个底线:生命忍耐的底线是不死,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贫穷守德的底线是不偷;做官许多时候虽然不能造福一方,但应该守住的底线是不贪不腐;经商的虽然常常要使用心计,但是要守住的底线是不坑蒙拐骗;做人许多时候难免要蒙污受垢,忍辱负重,但要守住的底线是不能奴颜媚骨,卑躬屈膝……”
从而得出结论:“底线”论证适宜以破为主因为底线的内涵是指在自然、思想、道德、人格、法律等方面的最低标准,不能突破的最低限度。比如三鹿集团、双汇集团、达芬奇家居的失信于民;范跑跑越过了道德底线;苏越因犯诈骗罪,越过了道德底线,倒在了商战的“血泊”中;孔庆东教授频爆粗口超越了知识分子道德底线,给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身份抹上一道黏稠的黑色;药家鑫驾车撞人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等等。
最终达成共识;上述的正面例子不是人作为社会人的底线,反而是崇高品质的体现。虽然举例典型但并不能产生论证的力量——缺乏说服力。因此,论证时下面这句话不可或缺:个人因为自己思想品德的高低,为自己设立的“底线”有不同,苏武等人给自己设置的“底线”特别高远。
充分的研讨和辩论对写作者的震撼是深刻的,对其他同学是富有启示意义的。
让学生进行正误比较判断往往兴味盎然,纸上谈兵展开辩论也有一些趣味,而棘手的问题能够通过当堂的修改练习找到金钥匙,何尝没有飞翔的快乐呢?再次修改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批改与讲评的重点问题的消化和提高的过程,实现再认识上质的飞跃。比如论证中心观点时,分解分论点是个难题。学生对似是而非的分论点,也往往能够点出问题,但付诸修改,学生则常常又感到是一个困境,也正因此,更应该设置相应的修改笔试题,促其飞翔。
例如学生在写话题“较真”时,对话题进行了分论点的分解,但存在着诸多问题。讲评时我们针对重点设置了一个题目:请针对同学拟的分论点“较真出精品、较真出真知、较真出成果”“较真需要勇气、较真需要智慧、较真需要毅力”“较真让你取得进步、较真为你赢得尊重、较真助你走向成功”谈看法。
学生思考后基本能够形成共识,上述分论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太笼统,与“较真”缺乏密切联系,有套作之嫌;二是缺乏深度,在一个平面上滑行。
之后我们针对问题让学生进入修改阶段。通过“晒”修改稿,呈现、放大亮点等修改评点工作,进一步明确方法,提升认识:首先,心中要有题意,写具体,理解“较真”的涵义,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著态度和行为。修改时应具体为:学术上求实务真,工作中一丝不苟,生活中坚持原则;对科学的认真严谨,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事业的坚持不懈,对业务的精益求精,对细节的锱铢必较,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尊严的坚决守护,对权益的坚决维护;与困难不放松较劲,与错误不撒手的较真,与邪恶不罢休较量……而从反面说,应是:对鸡毛蒜皮无谓之事的斤斤计较,对无关紧要细枝末叶的无谓纠缠,对细小过失的耿耿于怀,对他人错误的不依不挠……
其次应层层深入,提高思维能力,加强辩证性。多思考以下关系:较真需要理性(有度),较真与宽容,较真与钻牛角尖,较真与圆滑,较真与糊涂。就可以有如下深度修改:人与人交往,若过分较真则会使心灵隔膜加深;较真不是无理取闹,而是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较真是一种态度,不较真是一种气度。
这样的深入修改,既学会了完善修改的方式方法,也使一次次的难点问题得以化解。
写作需要综合性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仅有知识的积累是不行的,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参与中提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