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 明
落实有效德育刻不容缓
文 | 周 明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尊重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需求、塑造健全人格、成就幸福人生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关系国家和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展现出良好的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违背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中小学德育目标交叉不清、学科德育功能弱化,德育方法和德育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有效德育的实施。
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观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赢得青少年就赢得未来。当前,学校要把握对德育工作的时代要求,融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涵,把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等方面的要求引入中小学的德育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统筹协调,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德育目标序列化德育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在将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转化为教育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政治素质和理想信念等教育重点,阶梯式、连续性地实施,使各个阶段的教育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在小学阶段重点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在中学阶段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根据学段的差异形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序列,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德育课程体系化课程育德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关键所在。要大力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在继续强化德育传统学科教学的同时,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并发挥实践活动育人的载体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义,并将其融入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此基础上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德育活动多样化实践活动是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根植于实践,德育才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既要发挥课堂育德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积极构建德育实践体系。要深入推进学校实践育人工程,不断创新德育载体,丰富德育内容,积极开展如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活动,丰富学生道德体验,同时还要把校内外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纳入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利用好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积极构建功能完备、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真谛、升华爱国情感、培养道德情操,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育队伍网络化提高学校德育水平,需要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建好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骨干和先锋队,要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并强化培训,完善评价机制,促进班主任工作向专业化发展。其次要建立学科教师队伍,明确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职责和要求,做到在不同的岗位上共同担负起育人职责。三要建好家长队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此外,还要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引导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共育。
德育环境优质化校园文化是学校隐性的课程,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陶行知先生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要用多元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润泽学生心灵,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策划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活动,如校园艺术节、运动会、古诗文诵读、书香校园建设、法治教育等,以催人奋进的力量和昂扬向上的旋律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之成为学生思想的指引、精神的追求、价值的坐标,从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心、以文立德的教育目标。
德育评价多元化加强德育评价改革,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不断提高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建立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重视学生道德成长过程的客观记录,采用日常品德习惯养成纪实性考核办法,将学生参加日常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考核,加强学生是非观、价值观的考察考核。同时,探索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德育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落实和取得育人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认同基础上的身体力行和自觉践行。开展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的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实践过程。青少年学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规范进行反复实践,才能习得良好品德、形成健全人格。
在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中,笃行与务实是品德的至高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坚决纠正以往德育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的弊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落实“有效德育”上下功夫。我们只有发扬实干精神,凡事落实到行动上,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化改革,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健全德育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