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于飓风眼
——对家庭教育热的冷思考

2017-03-23 10:56
教育家 2017年46期
关键词:家庭家长学校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当今一样,我们的孩子如此普遍地“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我们的家长如此广泛地重视并参与孩子的教育。

笔者从十几年前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彼时参与一些学校组织的家长讲座,座中银发族错落其间。讲座过程中,这些祖辈家长多神情懵懂,显然对于听到的教育观念不知所云。孩子父母有的是工作繁忙,有的是有空也不愿来“浪费”时间,老人们纯粹是为了来完成老师的签到任务。而如今,听众席上几乎清一色的是专注倾听的父母。社会上组织的公益家教学习机会也有更多的家长参与,甚至有些父母专门花钱去学习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网络上家庭教育的文章都有很高的转发率。孩子开始成为整个家庭的重心,人们似乎忽然意识到,孩子的起跑线不再是从上学开始,而是从出生就已开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像一个魔咒,激发了父母们狂热的育儿热情,在那条隐而未现的人生跑道上,响彻着家长们高亢的助威呐喊声,还有家长们生拉硬拽的助跑身影。

家庭教育热的三点诱因

是什么点燃了家长们心中的教育之火?是什么让家庭教育从教育助力向教育主力升级?目前这种家长不遗余力地参与、介入孩子生命成长的现象,究竟是不是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笔者希望引导家长进行一下冷思考,给过热的家庭教育降降温。

独子家庭,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重心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三十多年,绝大多数80后、90后、00后都是家里的独苗。而这三十多年,正是我国的经济巨轮从缓慢启动到平稳运行到飞速前进的三十多年,普通家庭普遍地从温饱跨入了小康,人们虽然不再需要靠子女转变家庭的命运,然而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只有一根“独苗苗”, 孩子的成长失败,很大程度上将意味着家族蒙羞,满盘皆输。失败的恐惧,使家长们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教育,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在这种形势下,“家庭教育”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把目光紧紧盯在孩子学业成绩上,认为好的成绩才能保证上好大学,未来找个好工作,才可以“光宗耀祖”。二是一些父母甚至爷爷奶奶把自己年轻时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这往往造成家长走极端,要么视孩子为掌上明珠,过于溺爱;要么会对孩子严加控制,硬性“改造”。然而,这样的家庭教育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二胎政策的放开,新一代家长们这种孤注一掷的焦虑可能会少一些吧!

财富激增,成功的定义狭窄化为名利经济大发展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品质,也使一种速效的、自我膨胀的成功哲学甚嚣尘上。即时的网络传播力,各类新媒体缺乏主流价值导向的宣传,使人们形成了出名和有钱使人更幸福的偏狭认识。2017年夏季,QQ浏览器针对第一批95后毕业大军做就业调查,这份名为《95后迷之就业观》的调查显示: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排行榜上,54%的受访者渴望当“网红”。不能快速赚大钱或者甘于平淡,似乎成了道德污点,追名逐利开始取代积极向上,极少有人还能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

当成功被缩略为名和利的时候,成功的家庭教育则被抽象化为孩子上了顶级名校、做了演艺名人、成了商界精英等。当家长不加辨别地认同了这一定义,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踏上的独木桥便不是更宽了,反而是更窄了,从原来的“上”大学变成了现在的“挤”名校。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以“985”“211”、普通院校等排序标准招人的潜规则,更为家长的这一认识增加了有力佐证。于是,才艺辅导班如雨后春笋,学区房千金难求,小升初的孩子捧出了字典般厚实的证书集……种种“怪现状”粉墨登场。

上了名校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挣了大钱、成了名人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种种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不尽然。作为家长,能穿透当下的迷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之下,倾听孩子的心声,相信孩子,可能反而会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他自己。

碎片化学习,把成功个例当普遍真理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地参加各类家庭教育培训,或者热情购买成功教子类书籍,但短暂的不成系统的培训,带着功利目的的学习,终归会是邯郸学步,免不了会摔跤的。

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读经班”,不仅耽误了一批孩子,也使优秀的传统经典成为了替罪羊。这其中,有办学机构功利化的简单复古,也有企图一劳永逸的父母的推波助澜,更有公众对于成功家教个例的盲目推崇。“狼爸虎妈铸英才”,一时也被不少家长追捧,为自己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找到理论依据。岂不知“棍棒之下出孝子”之所以在我国长久的历史中有效,是因为那曾经是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以打为主要教养手段是普遍的家庭规矩。然而,现代文明社会连一年级小学生都能搬出“未成年人保护法”来理论理论的今天,打骂不仅侵犯人权,还是带着人格污辱和伤害的潜台词,这样的文化认同终归会使狼虎之行无效甚至反效。

冯友兰先生曾经总结过,人的成功除了道德可以仅凭个人努力可达成,而其他如政界、商界、学界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还是需要时运相助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这是一个日复一日的家长和孩子的真实互动过程,来不得半点的粉饰太平,更不能听风就是雨。

家庭教育的立足之地

通过以上分析,家长们是否稍稍心安一些呢?越是飓风突起,越要稳居飓风眼,冷静地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下面,笔者试着从心理学研究和家校配合两方面,为家庭教育定定位。

孩子不完全是家庭塑造的 现在,各种资讯显示,孩子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家似乎共识地将之归罪于其父母养育不当,不少心理学派别也在支持这一观点。“孩子的错都是家长的错”这一认识使学校对于某些学生的问题便有了无力感,而家庭则因此成了众恶之源,孩子的未良性发展也常常引发父母极大的愧疚感。

随着近些年认知神经科学、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原有的一些关于人性的观点逐渐被迭代,而对家庭教养决定论也有了新的说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体现在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的畅销书《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提示的人性奥秘》中。

平克认为,人们之所以认同教养决定论,是基于盛行的“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是一块白板,所有的性格和能力都是经过后天尤其是家庭培养出来的。平克利用大量的研究实证和严谨的逻辑证明,白板说是错误的:一方面人生来便携有各自的基因特点,所以人各不同;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间是相互作用,而不只是父母作用于子女,所以即使同一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也很不相同。平克还援引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群体社会论”,指出孩子在基因和家庭影响之外,其所处的社区文化(以“三迁”传佳话的孟母应该是深谙此道的)、所在学校的班级文化、所认同的同伴群体价值观对孩子的社会化产生着很大影响。所以,孩子往往在家里是一个样,在外面又是另一个样子,而最终,他们会成为在外面世界的那个样子。美国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即是此理论成功的写照,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条件和教养方式不但谈不上好,甚至很多还非常恶劣,但因为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共识,使这些孩子最终都展现了卓越的自我。相信很多老师尤其是名师,在管理班级中,都体会过群体力量的伟大。笔者就听闻过不少亲子关系恶劣、家长也已放弃的孩子,在深具教育智慧的老师引领下脱胎换骨的例子。相信我们身边都有些这样的实证。而这也足以让我们思考教养决定论的真实性到底会有多少。

家庭教育的确重要,尤其是婴幼童初期,来自父母的关爱、抚育是其健康成长的保证。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带着他独有的天赋特征,开始与这个世界进行互动,并从中学习,最终成为他们那代人的社会化一员。就像纪伯伦的《论孩子》中写到的:“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家长应该真正理解自己的有限性,并真正视孩子为一个“人”,相信孩子天然的人性和道德直觉,这样可能会更自然地做父母,而免于用力过猛。

家校配合中家长该做啥 科技正彻底地颠覆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孩子们的童年时光。今天的孩子,知识面广、个性张扬、不好管是老师们共同的体会。

学校组建家委会,开家长学校,意图引领甚至教育家长,发挥家庭之力,协助学校管理教育好孩子。这样的努力确实催生了部分家长的教育热情,尤其在拓展学校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另外学校要求家长参与某些教学行为,比如监察家庭作业完成等。这一方式看似家校配合的很好切入点,然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辅导学习不仅需要热情和知识,更需要的是教学技巧,而教学技巧是在专业的教育学知识和一定量的实践经验积累之后形成的。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关注度不同和教育能力不同,大部分家长即使对孩子的作业知识都能解答,但仍不能在辅导孩子写作业上胜任愉快,反而因家长急于完成“任务”而导致了很多的亲子冲突,有时还打击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学校还是要牢牢地抓好教育教学的主导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要把这份权力放给“外行”的家长们。

专业的教学才会有威力,不仅能激发孩子,也能惠及家长。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河南濮阳油田一小的“五段三线生活化作文”教学实验,从学校延伸到家庭,有些班级带动家长亲子共读共写,利用当地的通讯平台发表,激发了家长的极大参与热情,有些原来爱打麻将的家长被吸引到书桌前,有些濒于破裂的婚姻也有了改善。不能不说,是集体教育改变了家庭。另外,全国经典素读第一人陈琴老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每周末半天时间,组织经典俱乐部活动,带着孩子和家长们,走进大自然,放声吟诵经典,得到了班级绝大多数家长的热情支持和参与。这个活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家庭文化都得到了优化,家长的心境和学习力有了很大改善。这再一次显示了教育的“化民”功能。这些例子,可谓家校合作的有益探索。

在以学校为教育主体的家校配合中,家长应该做的,是跟学校保持畅通真诚的沟通,为孩子树立尊师重道的榜样,鼓励孩子爱学校善阅读,尽量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等。同时,一定避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学习状态是其在学校这个小社会群体中的一个存在方面,通常只有在孩子有了真正的学习动机后才能有较好的展现,俗称“开窍”。而开窍有早有晚,至于触发的机缘,很吊诡的是极少来自于父母(尽管父母常把学习的重要性强调来强调去),反而可能是同学、老师甚至社会交往中的某个人。只要家长真正能够相信孩子,给孩子时间,这一“开窍”迟早会来,也就是他真的愿意付出努力创造自己人生的开始,那么他即使不是成为顶级精英,也会是一位认真生活、为自己负责的成人。所以,家长不妨安心地做好“麦田守望者”,看着孩子在广阔的天地尽情奔跑,只要保证他不掉入麦田边上的悬崖。

综上所述,尽管各方面都对家庭教育寄予厚望,但家庭教育仍然只是学校教育的助力之一。家长应该着力于培养自己清醒的认识,不受限于盲目的未来设定,不被内心的恐惧局限、束缚,放下功利,相信孩子,相信学校,相信社会,相信国家,人生没有起跑线,未来自有孩子的一片天。在跟孩子相处中,要为孩子尽量营造快乐、开放、信赖的成长环境,使家庭传承真诚、积极、和顺的美好家风,成为孩子情感的加油站、幸福的体验场。如此的家庭教育,便有了一份从容和美感。

猜你喜欢
家庭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