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兆文
·讲 座·
浅谈国际灾难医学救援的热点
宗兆文
通过2016年亚太军事健康交流大会及国家灾难和军事医学会议的大会概况,浅谈当前国际灾难医学救援的热点:促进多国合作,提高组织协调,发挥军队作用,研发救援装备。
灾害医学; 国际救援; 多国合作; 救援装备
在科技日益发达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代,灾害的发生率却在逐渐增加,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联合国减灾署2011年日内瓦公告显示,仅2011年全球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02起,造成2.06亿人受灾,至少近3万人丧生,造成3 660亿美元经济损失[1]。为此,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灾难救援的准备和研究工作。本文从2016年亚太军事健康交流大会及第一届国际灾难和军事医学学术会议浅谈国际灾难医学救援的热点,特别是重大灾难医疗救援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2016年8月1日~5日,2016年亚洲太平洋地区亚太军事健康交流大会(Asia Pacific Military Health Exchange,APMHE)在马来西亚的关单举行。大会由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和马来西亚国防部联合主办,共有来自美国、中国、新加坡、越南、印度等23个国家共600余名代表参加。中方派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刘殿荣副局长为团长、共13人的代表团参会。
大会共设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其中,主会场设在马来西亚关单市的Zenith国际会议中心,分会场设在美军Mercy号医院船、马来西亚空军基地、马来西亚陆军基地。大会共有主旨报告2篇,大会发言141篇,壁报交流68篇,工作坊6次。大会发言涉及的内容面非常宽泛,主要内容包括埃博拉疫情控制经验交流、全球卫生安全议程(Global Health Security Agenda,GHSA)、地震灾害救援经验交流、灾难救援卫生装备、灾难救援技术培训等。其中,来自中国302医院张昕副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瑾革副院长报告了中国在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报告。正是由于埃博拉疫情的爆发,2014年美国牵头成立GHSA,共有11个大会发言与GHSA相关,包括GHSA的组织、近年的进展、动员、疫情监测方法、国家之间的协调等。而来自美国和尼泊尔多个军医院和民间组织报告了地震灾害救援的经验,包括军民救援组织的融合和协调、物流控制等。
野战救治装备引起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来自美军的Elizabeth Norris少校报告她们研发的用于空运伤员的检伤分类系统,可同时对多个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并在转运过程中接受治疗。而来自马来西亚军方介绍了他们研发的野战净水装置,具有适应性强、能耗小和效益比高等优点。同时,马来西亚军方还展示了他们的野战医院,该医院装备大多由美军援建,设备移动性好,可在较短时间内机动到他国展开医疗救援。其组建有3年的历史,先后参与尼泊尔地震救援和菲律宾台风灾害救援等任务,具有一定的救治经验。
如何做好灾难医学救援的准备工作是各国非常重视的一个方向,因而战伤救治和灾害救援技术培训是本次大会报告的一个重点方向,共有12篇报告涉及这个领域。第三军医大学宗兆文教授报告了“可穿戴式急救培训装具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2016年8月30日~9月1日,2016年国际灾难和军事医学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aster and Military Medicine)暨国际医疗展览大会(International Medical Fair)在新加坡召开。会议由德国Messe Düsseldorf医疗集团和医疗国际论坛共同主办,由前荷兰军医总监、现医疗国际论坛国际出版咨询小组主席Rob van der Meer教授和解放军301总医院王岩教授主持,共进行了16个学术报告,分“灾难医学救援”、“创伤学和空中转运”和“感染性疾病及军队卫生维护”三个板块。在“灾难医学救援”板块中,来自尼泊尔的Kishore Rana 教授、Mita Rana教授等就地震灾害后医疗救援的组织、信息流控制、物流管理、精神障碍疾病治疗等问题进行了报告。Kishore Rana 教授关于尼泊尔地震后国际救援的组织和协作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创伤学和空中转运”板块,来自新加坡Norman Tan Zhi Peng博士、中国第三军医大学宗兆文教授等就灾难救援现场急救、远程医疗等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在“感染性疾病及军队卫生维护”板块,来自Takedta医药公司的Benjamin Queyriaux教授就登革热疫苗研制和防控以及Zika病毒疫苗研制、中国302医院赵景民教授就中国在参与Ebola疫情控制中的作用及经验等进行了学术报告。
而在医疗展览大会环节,共有来自全球的45个国家参展,重点展示了与灾害救援和战伤救治相关的产品,可大概分为三类:(1)灾难医学救援和战伤救治器材相关:有多个公司展出了便携式X线机、便携式B超、多功能野外用检验机器、便携式制氧机、便携式血氧检测仪、便携式吸痰机、野战手术床、野战消毒、远程物资转运管理系统等装备,实用性强。(2)高仿真灾难医学救援和战创伤救治培训模拟人:目前,各大公司都针对难医学救援和战伤救治培训推出了自己的高仿真模拟人。Gaumard公司推出的Trauma HALS3040.100高仿真战创伤模拟人性能较"凯撒"等更为全面,可在模拟人上进行大出血止血、输液、气胸穿刺、血胸置管、建立骨内输液通道等,是目前模急救培训功能最为齐全的模拟人。(3)远程医学相关产品:灾难医疗救援和战伤救治中,往往需要远程医疗。本次会展中,Micro systems Technology等公司均推出了自己的野战条件下的远程医疗产品,较为实用。
从上述两次国际学术会议看出,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灾难医学救援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热点。
3.1 重视全球卫生安全,积极促进多国合作共保全球生物安全 传染病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并无国界,因而其防控并不是一个特定国家的卫生问题,而是需要各国积极合作、共同守护卫生安全。2014年2月13日,来自美国、中国、俄罗斯等27个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联合国粮农组织(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的代表在华盛顿共同启动了一项名为“全球卫生安全议程”(Global Health Security Agenda)的全球防控传染病计划,旨在加强各国的公共卫生能力建设,防控潜在的传染病威胁。目前,共有50个国家成为GHSA的成员,在埃博拉疫情控制、地震灾害救援中发挥了良好的协同作用[2]。
我军有不少单位参与了埃博拉疫情控制的支援工作[3],我们应在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参与GHSA的各项活动,既可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也可扩大我军和我国在该领域的影响,彰显大国责任。
3.2 注重提高国际灾难救援的组织协调,提高救援效率 近年,国际间协作进行灾难救援日益增加,如上述的GHSA便是国际灾难救援协作的典范。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灾难救援的协作,需要增强其组织协调工作。首先是合法性问题。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为联合国下属的包含着80多支国际救援队的全球性组织,其主要在通过建立国际城市搜救队的最低标准和地震后国际化响应的方法,来提高国际救援效率和质量,实现拯救生命的愿景。各国需要经过其资质认证方可成为其成员国,方可有资质参与国际灾难救援。2014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联合国重型救援队复测,获得了国际灾难救援的合法身份。
同时,在国际灾难医疗救援中,要注意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救援是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救援队协力完成的。 在救援中,救援人员也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灾民进行交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国际救援人员顺利、高效完成国际救援任务的必备素质和能力。
三是遵循国际惯例和联合国相关规定,正确进行灾难救援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规定,一般由灾难所在国进行组织协调,外来组织均需接受所在国的协调,如机场调度、物流控制、救援地点展开、任务协同等,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实施[4-5]。
3.3 重视发挥军队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 军队具有组织纪律严明、机动性强、反应速度快、常规进行战伤救治和灾难救援培训的特点,在参与大型灾难救援中具有明显的优势[6-7]。因此,军队医院将在各类灾害救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灾害事件频繁发生,非战争军事行动日益成为国家军事行动的常态,而国际救援规则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抢救成功率更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中,军队医院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建成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急救援医疗队,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3.4 注重灾难救援的卫生装备研发 各种重大灾难的医学救援要求救援队伍具有快速反应性和机动性,对设备的要求极高,为此,世界一些先进国家非常重视灾难救援装备的研究,如便携式X线机、便携式B超、手术床、野战医院的组建等,对提高其灾难救援的成功率起到重要作用[8-10]。同时,为更好加强灾难救援现场和后方专家的交流,很多国家致力于灾难医学救援中的远程医疗装备的研发,如Micro systems Technology等公司均推出了自己的野战条件下的远程医疗产品,较为实用。
同时,这两次会议中,一些学者还就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治疗、现场康复、灾害救援准备和技术培训、口腔颌面部损伤的现场救援等进行报告和交流,这里就不展开叙述。
综上,从近期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进展看,重大灾难救援呈现国际合作增加等热点和发展趋势。我国也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可参照国际灾难救援的发展趋势来研究适应于我国灾难救援的体系、装备和组织相关研究,以提高我国灾难医疗救援的水平。
[1] 冯庚.大型灾害及事故紧急医疗救援研究内容的思考[J].卫生政策与管理,2013,51(19):121-124.
[2] Katz R,Sorrell EM,Kornblet SA,et al.Global health security agenda and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moving forward[J].Biosecur Bioterror,2014,12(5):231-238.
[3] Fan HJ,Gao HW,Ding H,et al.The Ebola threat: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frican epidemic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and infrastructure[J].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5,9(1):64-65.
[4] Kim H,Ahn ME,Lee KH,et al.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in super typhoon Haiya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local medical team that resulted in great synergy[J].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g,2015,21(2):143-148.
[5] Merin O1,Kreiss Y,Lin G,et al.Collaboration in response to disaster-Typhoon Yolanda and an integrative model[J].N Engl J Med,2014,370(13):1183-1184.
[6] Yang J,Yang Z,Lv Q,et al.Medical rescu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 Rescue Team (CISAR) in Nepal earthquake[J].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2016,18:1-3.
[7] Liu X,Tang B,Yang H,et al.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earthquake medical rapid response teams following disasters: the case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in China[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5,12(12):15390-15399.
[8] Sun YS,Zhao XY,Zhang BK,et al.Practices and thinking of laboratory detection in the aid to West Africa to fight against Ebola[J].Bratisl Lek Listy,2016,117(5):254-257.
[9] Nelson BP,Melnick ER,Li J.Portable ultrasound for remote environments,Part I: feasibility of field deployment[J].J Emerg Med,2011,40(2):190-197.
[10] Blackwell T,Bosse M.Use of an innovative design mobile hospital in the medical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J].Ann Emerg Med,2007,49(5):580-588.
(本文编辑: 郭 卫)
Brief probe into the hotspots o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ZONGZhao-wen
(Trauma Cent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Burns and Combined Injury, Institute of Surgery Research,Daping Hospital,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2,China)
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sia Pacific Military Health Ex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aster and Military Medicine in 2016,the hotspot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were discussed briefly in this paper: promoting multinational cooperation, improving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rmy involved in the rescue and developing rescue equipment.
disaster medicine; international rescue; multinational cooperation; rescue equipment
400042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外科
1009-4237(2017)06-0479-03
R 641
A
10.3969/j.issn.1009-4237.2017.06.024
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