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颖,宛小燕
近年国外开放大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分析
——基于ERIC数据库2014—2015年度的数据
江 颖,宛小燕
目前,中国国内对各国有关开放大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研究进展的关注也较缺乏。文章从国际视野角度出发,通过对各国2014—2015年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文献篇数、文献类型、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类和战略坐标位置进行数据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发现: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出版研究成果代表了对当前“开放大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最前沿热点;中国有关“开放大学”的国际化研究程度不高;有关“开放大学”的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彼此之间存在研究空白,也存在焦点和高影响力的主题。就此对中国开放大学的研究提出建议:关注国际热点,追踪最新成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挖掘研究空白,拓展研究视野,增进以个体和机构为主的研究兴趣,提升研究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
各国开放大学;研究进程;热点;启示
在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反观我国对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研究进展的分析,经梳理后发现,目前还相对缺乏,更缺少对研究主题的分类和热点的探索。本研究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出发,采用文本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tion)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国际上有关开放大学2014—2015年度的研究进展,包括发表文献的篇数、类型、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类和战略坐标位置等,探索世界当前开放大学关注的热点与焦点,以期对我国开放大学的研究方向起到启示作用。
本研究的文献全部来源于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简称ERIC)。ERIC建于1966年,由美国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创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信息数据库,[1]提供全世界范围内以英文发行的1002种教育期刊(journal)和798种非教育期刊(non-journal)文献的检索,几乎覆盖了教育学领域的所有方面。收录类型包括期刊文献、书籍、报告、会议论文、政策报告、信息分析等,其中,绝大部分题录可以下载全文,不能提供全文下载的亦有出版商的网址链接或图书馆链接。[2]
研究以ERIC数据库中的搜索条件为限定,采用“pubyear:2014”和“pubyear:2015”的方式,以“open university”或“distance open university”为关键词领域,搜寻该数据库中所有符合“open university” 或“distance open university”条件的,含标题、摘要、关键词在内的相关英文文献,最终搜索结果为136篇。
本研究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对开放大学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期刊及发表期刊地理位置分析、发表机构及发表机构地理位置分析;(2)计算文献关键词数和累计频次,提取高频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3)按研究种类做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分析;(4)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做二维知识热点图谱,建立引文战略坐标系。
本研究利用Bicomb和SPSS进行数据转化,呈现文本可视化效果。方法之一是建立“开放大学”关键词的矩阵和聚类。利用聚类统计学方法,把众多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共词网状关系,简化为数目相对较少的若干类群之间的关系,呈现开放大学研究的重要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群体;方法之二是采用多维尺度分析,将个体间的相异数据经过MDS转换成空间构图,通过分析对象位置间的距离,揭示对象间的亲疏关系,越是核心的对象越处于类的中间,进而判断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研究主题的热点和发展轨迹,确定各主题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关注度。[3]
从ERIC中的统计来看,2014—2015年发表“开放大学”研究的期刊和非期刊共有25种,其中,绝大部分为英国出版的期刊,如《开放学习》《高等教育评价与评估》《高等教育研究和发展》和《交互式学习环境》等19种;刊发文献数量最多的为土耳其的《土耳其远程教育在线杂志》,共25篇;出版类型除了英国的“高等教育学会”和匈牙利的“国际信息社会发展协会”为非期刊,其他全部为定期出版的期刊。见表1:
表1 2014—2015年发表“open university”的期刊和出版国家(部分)
表2 2014—2015年发表“open university”的期刊所在国家排序
由表2的期刊出版国别来看,可以确定当前对于开放大学的研究比较关注的国家聚集在英国,其次为美国、加拿大、匈牙利、西班牙等国,而期刊刊发文献篇数最多的也在英国,其次为土耳其、加拿大、美国、匈牙利、西班牙等,这与这些国家长期重视远程教育和开放大学,且具备雄厚的资金支撑学术研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对发表文献的机构和所处地理位置进行统计,从表3的数据来看,与期刊出版国别相似,文献发表机构绝大部分是在高校,且集中在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其中,英国开放大学的相关研究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共有30篇,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希腊开放大学、南非开放大学、孟加拉开放大学和津巴布韦开放大学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表3 2014—2015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和所处地理位置(部分)
从表4可以看出,以“开放大学”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发表机构以英国的机构最多,有16所机构,在各国不同的期刊上共计发表47篇文献;其次是印度,有8所机构,发表了15篇文献;再次为巴基斯坦,有8所机构,发表了8篇文献;希腊有3所机构,发表了10篇文献。说明,在2014—2015年,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对开放大学比较关注且进行研究的主要是集中在这些地区和国家,它们也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开放大学问题的主力军。
数据表明,文献发表在国际英语类刊物上的作者所在机构和所处地理位置绝大部分集中在欧洲的英语语言区国家,另一部分是集中在亚州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或非洲的南非、尼日利亚和加纳等发展中国家。对于前者而言,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通常比较发达,对于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极为重视,有关“开放大学”的研究也相对比较集中;对于后者而言,开放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贫困的有力工具,因此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开放大学的关注度也十分高。同时还可以看出,2014—2015年间在国际期刊上来自中国的文献数量仅有3篇,日韩等高等教育发达的东亚国家更是1篇都没有,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等国对于开放大学及远程开放教育不重视,对最新的研究潮流不关注,原因可归结于语言障碍,导致部分高研究水平的作者偏好以本国语言将文献发表在本国期刊上,影响中国开放大学教育领域的作者在英语学术世界中的话语权,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远程教育研究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表4 2014—2015年期刊文献发表机构所在国和发表篇数
1.开放大学研究的文献关键词的提取
采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团队研发的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将ERIC的数据以TXT格式导入软件中,但由于ERIC中提供的文献有部分不是全文,能够收集到关键词的文献为79篇,因此,该次分析对此79篇文献进行分析。同时,在提取之前,先将英文词汇翻译成中文。为避免同一意义的关键词在不同文献中的标注可能会有差异,对共词分析造成影响,研究者对词义接近或相同的关键词进行了标准化合并处理。如,将“open distance learning”“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和“distance learning”统一标准化表述为“open distance learning(开放远程学习)”,“MOOCs”“iMOOC”和“learning from MOOCs”标准化表述为“MOOC(慕课)”,“XX open university”标准化表述为“open university(开放大学)”,“distance education”“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blended distance education”和“highe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标准化表述为“distance education(远程教育)”,“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标准化表述为“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students’ satisfaction”和“satisfaction”标准化表述为“satisfaction(满意度)”等。最后,共提取出 263个关键词,总计出现频次为366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次数为1.39次。最高的关键词出现频次为22次,最低的关键词出现频次为1次。同时也发现,仅有少数的词为高频词,“开放远程学习”“远程教育”“慕课”“开放大学”“电子学习”“信息通信技术”“高等教育”“满意度”“开放教育资源”和“学习分析”等,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占全部关键词的9.51%,出现总频次占34.97%;绝大部分关键词为低频词,出现2次以下的关键词占全部关键词的91.49%,出现总频次占66.03%,说明低频词共现的频率并不高。
2.开放大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阈值限定
目前,科学计量学对于高频关键词的操作定义尚无统一标准。如果关键词选择范围过大,会对共词分析过程造成干扰,模糊主题范围;如果选择范围过小,则不能准确科学地反映主题内容特征和热点范畴。因此,本研究选取高频关键词的依据是根据心理测量中截取累积频次达到总频次40%左右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正如前文所述,出现2次及以上的关键词占总频次的34.97%,因此,在本研究中,选取≥2次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
3.开放大学研究的共现矩阵和相异系数矩阵
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虽能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单凭词频的统计并不能准确反映出发展轨迹和变化,因此,运用Bicomb两两统计25个关键词在文献中的共现频次,生成25×25的共现矩阵,最后导出。为了进一步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将学习成果认证及转换文献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19.0,选取Ochiai系数将其转化为一个32×32的共词相似矩阵,消除由关键词贡献次数差异带来的影响。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产生相异矩阵。相异矩阵中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异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
各国开放大学文献高频关键词距离开放远程学习由近及远的顺序为:开放大学(0.692)、高等教育(0.739)、信息通信技术(0.826)、电子学习(0.849)、慕课(0.871)、满意度(0.905)、远程教育(0.943)。表明,开放远程学习与开放大学结合起来论述的文献,多于与其他关键词结合在一起论述的文献。对其中系数大小和远近距离进行分析后发现,开放远程学习与开放大学、高等教育、信息通信技术、电子学习等关键词经常共同呈现;相对较少共同论述的是慕课、满意度和远程教育。这说明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最常论述开放远程学习与开放大学、高等教育、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电子学习等的关系。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开放远程学习”“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慕课”“信息通信技术”“电子学习”“高等教育”“满意度”等词在2014年和2015年中属于共同的高频关键词;“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策略”“交流”“在线教育”等词在2014年间属于高频词范畴,而到了2015年,“开放教育资源”“学习分析”“技术增强学习”“挑战”以及“学习设计”等词则成为新的高频关键词。可见,除了最热门的关注焦点仍然在“开放远程学习”“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慕课”“信息通信技术”等上,不同的年份聚焦的热点也有所不同,研究者应根据新出现的变化紧跟开放大学的动态。
4.开放大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系统聚类法的凝聚聚类算法对25个各国开放大学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展示高频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区间为平方Euclidean距离,度量标准为Ochiai二分类,得出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
通过图4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来分析结果。最左边的标号和数字代表着开放大学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最上方的带有数字的标尺表示分类对象之间的距离。首先,每一个关键词单独组成一类,接着将组间距离最近的关键词再合成一类,随着被分类的关键词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最终将所有关键词聚成一类。由此可以看出聚类树图结构。根据相关研究需要,可以被分为4大领域和7个亚领域,见表5。
图1 国际开放大学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
表5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领域1:开放大学心理领域,包括由领导能力、个人成果和动机组成的发展亚领域与远程教育、满意度组成的情绪情感亚领域。该领域中,注重使用统计计量工具和建立数理模型对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满意度以及情绪情感进行测度,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心理动机展开讨论。
在开放大学学生心理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包括:孟加拉开放大学的Amirul ISLAM[3]通过调查孟加拉开放大学2009年导师中心录取的远程学习教育硕士项目22名学生,对远程学习中的目标和理念满意度进行测量;印度旁遮普大学的Upasna Thapliyal[4]依据在旁遮普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的100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习经验反馈,调查他们对远程学习质量的满意度,如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课程事务、学习材料、学生支持服务等的看法;希腊开放大学的Anagnostopoulou等[5]对81名在希腊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学习的研究生展开模块课程满意度的调查;以及印度尼西亚特布卡大学的Sembiring[6]在开放远程教育视角下,对1814名印尼公开大学的学生满意度相关联的持久性、学术展现、学生留存和职业发展进行测试,目标是测量服务质量维度作为满意度的基础,以及如何、在什么样的态度上,他们之间的关联度。这些调查,研究者最终根据实证数据或结果提出了一定的改善满意度的建议。还有研究者如英国开放大学的Carol Elaine Calverta[7]直接运用预测分析方法,建立开放远程课程学习中的学生生涯成功的可能性模型,运用不同因素、里程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调整适应,建立个性化服务,改善开放远程教育中的满意度。
情绪情感是开放大学心理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支撑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好的情绪体验能带来良好的学习结果和学业成就,坏的情绪体验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均会有不利的影响,各国的研究者研究了情绪的模式,如对开放教育中的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实证调查,希腊开放大学的Vasileios Kagklis等[8]利用检测情绪分析法在希腊公开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论坛中对学生情绪和行为进行检测,研究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以及如何影响整体表现;希腊克里特大学的Kalogiannakis等[9]也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希腊开放大学学习者和导师(咨询师)互动之间经历的情绪和变化发展,证实情绪在学习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研究,均是以期提供给开放大学管理者和教师有价值的信息,用以改进教学过程。同样的,教师的情绪情感也会影响着整个开放教育的进程和质量,中国汕头广播电视大学的肖俊洪[10]对远程教育中英语导师进行了教育动机访谈研究,发现影响教师的外在因素包括学生、学习英语的参与、学习英语的动机、学习进程和学生英语基础等,内在因素是教学自我效能、反应、自发职业发展、教英语的职业兴趣以及成就感。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的Jeremy C.Y. Cheng[11]运用虚拟人种学的研究设计对慕课中的情绪供给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确定了慕课中的两种非成就型情绪:一是利他情绪,二是代间情绪共鸣,这两种情绪在未来慕课的多样化年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有利于教师和管理者在将来开放大学教育中对产生情绪问题的学生及时开展疏通和辅导。
领域2:为开放大学交流合作领域,由交流与交互组成的交流亚领域和在线学习与合作组成的合作亚领域构成,研究注重开放大学与外部的互动性,同时也关注远程开放在线学习的内部合作,这种合作,通常来自于学校机构之间、学习者之间或者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领域交流互动或反馈。
第一,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塞浦路斯开放大学的Gravani Maria等[12]采用案例法、访谈法和定量数据收集法对远程开放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关混合学习课程中,成人学习面对面组织的会议的原则进行研究,作出在远程学习项目中面对面会议的设计和使用具有重要性的结论;希腊开放大学的Amanda Kassandrinou等[13]研究了开放大学学生之间的交互距离。通过对学生个体半结构的访谈,证明在几种原因上学生之间交互距离存在的观点。
第二,学习者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交互研究: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Nicola Savvides等[14]认为在国际教育背景下内外部人员协商的关键理论与方法是要有关键的自我反省性,研究者和参与者之间的流动参与;南非大学的Mbati Lydia等[15]对高等教育互动在线学习项目的促进指导进行研究,认为在课程计划阶段,促进者应该采用一定的方法和媒介以提升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在线课程期间学生采取建构主义和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
第三,开放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荷兰开放大学的Moerkerke George[16]从顾客—企业关系的经济视角介绍了学习者与开放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认为开放大学能够应用市场发展原则充分优化学位课程的价值,也能开发一种使学生成为价值合作创造者的课程体系;津巴布韦开放大学的Gondo Thembelihle[17]调查了在津巴布韦曼斯温格区实习的津巴布韦开放大学体育教育系学生对待增强社区和所在的大学体育协会联系方式的看法,并评价了这种联系方式。
第四,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之间的交流与反馈研究:英国开放大学María Fernández-Toroa等[18]对参与语言学习任务时接受反馈影响的学习者进行研究,特别是成人学习者独立学习时,在面对外来反馈,认知和情绪上使用的不同方法,结论认为学习材料的质量是成功学习最基本的因素。
领域3:为开放大学教与学理论和实践领域,由教育理论与实践亚领域和学习理论与实践亚领域构成。
第一,教育理论与实践亚领域主要由包含慕课、在线教育、开放大学和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关键词组成,近年来,普遍且大规模地使用慕课和在线教育已经成为远程高等教育与开放大学发展的趋势,其研究包括:对慕课的引入介绍和初步评估,如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Katy Jordan[19]对过去两年学习者慕课注册和完成的情况进行的实证调查,认为早期慕课的主流课程获得了媒体大量的关注,并发现慕课完成率在时间、大学排名、总体注册率上是一致的;此外,对慕课实践的探索,已经在不少的高等教育机构产生了影响,如以葡萄牙公开大学的Coelho José等、[20]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的Brown Mark等[21]以及欧洲各国多所大学的研究者团队(Schuwer Robert et al)为代表,[22]在对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慕课现有平台模式和组合要素,列出高等教育中慕课快速增长背景下的一些宏观理念、反对观点和未解决的争议问题,讨论微观层面慕课的驱动力、战略审议、重要决定点、教职员和课程等方面,以及慕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此外,为了研究慕课领域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发展和应用的趋势,研究者们也开始利用更精确的应用性研究视角看待这一事物,包括慕课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其中,英国开放大学的Baxter Jacqueline Aundree等[23]利用在线社区理论,对慕课论坛中的角色和学生身份的认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慕课虽然对于学习者有许多利处,但也有证据显示,慕课的使用让人开始怀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在线身份,因而,慕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西兰梅西大学的Jean Jacoby[24]对慕课的发展作了文献综述,发现有关慕课的大部分文献均是探讨慕课对大学开展商业活动的破坏性。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理论,有必要使慕课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人们心中变得更清晰。由此看来,慕课虽然在近年来蓬勃发展,但仍然有一定的弊端,包括学习的完成度以及对其身份的认同,都是亟待探讨和改进的问题。因此,也有美国学者如塔尔顿州立大学的Credence Baker等[25]提出一种慕课增强模式——目标开放在线课程(TOOC),这种在线课程模式允许中型规模的区域机构利用存在的与利益共享者的区域伙伴/关系,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毕业课程学分。在线教育方面,对在线论坛、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项目等均有探讨,如,英国开放大学的Kan Qiana等[26]测试开放大学中注册学习者对远程中文学习在线论坛的使用,目的是建立中文远程语言初学者论坛功能,增强课程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提升学习效率;许多研究者对于开放大学如何使用网上资源也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包括英国开放大学的Farrow Robert等[27]、芬兰的坦佩雷大学的Joel Samson Mtebe等[28]、巴基斯坦的Hussain Shah, Syed Manzoor等[29]和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的Dimri, Anil K.[30]分别对英国、坦桑尼亚、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高等教育中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包括资源的质量、课程的数量、改进的策略等,并对开展的具体项目(伊斯兰堡俄拉玛伊克巴尔开放大学远程教育EPM项目)和学生支持机制(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的F2F学生支持机制)进行探索;还有来自英国开放大学的研究者Karen Kear[31]利用维基百科的便利性拓展在线教育的范围;以及利用“数据徽章”奖励来提升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这实质也是一种在线教育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在不同学习环境下(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技能和成就的证明,如Law Patrina[32]。
第二,学习理论与实践亚领域主要反映为开放远程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移动学习、策略、电子学习等关键词。其中包括提升同步虚拟学习空间的反应[33]、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34]、远程教育中成人学习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学术归因和学术角色的自我导向[35]、学习者学习经验交叉的直觉模式分析[36]、远程开放高等教育中冲突文化—历史行为理论的调查[37]、在线同伴观察的方法[38]、可持续质量传递模式策略[39]、构建有效和平衡的教学与学习的体系[40]、远程学习环境中的交互距离和自治性[41]、分布式学习角色的研究[42]等。这其中,有利用开放大学(津巴布韦开放大学)进行实践和调查的案例[43-44],还有对有(语言)学习障碍的学习者的教学应用[45],用以揭示成人学习进程的研究框架。
领域4:为开放大学教育技术领域,主要由学习设计、技术增强学习、学习分析、开放教育资源等关键词组成。
第一,在学习设计方面,有研究者Jones Derek[46]利用从开放大学获取的经验,进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经验水平课程设计;西班牙的Adriana Ornellasa[47]对基于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视音频交流学位课程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电子化学习的支持合作性媒体创新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究,包括项目基础学习、计算机合作性学习和参与学习。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开放大学的Kamlaskar, Chetana H.[48]对在线课程设计进行研究,即“真实”教师的“基于网络的实时教学学习支持”的服务,以及整合学习管理系统的“实时虚拟在线班”,采取在线课程认证和整合的服务,以确保在线教学的优质质量。
第二,在技术增强学习方面,该领域的研究者Ibrahim Suleiman等[49]指出,在现代教育策略中,移动学习是教育进程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其中,包括了电子化学习,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Bhavani Sridharan等[50]对电子化学习中的适配与不适配和供应与需求的问题;对先前学习评价采用潜在语义分析的相似性程序配置的研究[51];还有电子档案袋、web2.0智能电子导师系统、视频播客和演讲相结合、在线学习社区、多视频格式移动学习[52];整合学习进程方法[53];链接开放学习的应用[54]、利用“数字徽章”奖励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等技术[55]。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的Satyanarayana P.[56]还对印度的第一所开放大学信息和交流技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探究在开放远程学习体系中信息和交流技术的使用,并基于研究建议该大学有效和有效率的管理与技术。
第三,在学习分析方面,马来西亚宏愿开放大学的Khor Ean Teng[57]对远程开放教育可分享内容目标参照模型顺应学习目标的观念和采纳情况进行了实证调查,以便于对学生行为产生更好的理解。
从以上四个研究领域可以看出,近两年各国开放大学研究主题范围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其研究活跃度高的大学主要集中在英国开放大学及其研究团队上,无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前沿度来看,英国开放大学都是其中的翘楚,比如英国开放大学的María Fernández-Toroa等对开放大学交流合作的研究;Katy Jordan和Baxter Jacqueline Aundree等对于慕课发端的关注和发展的研究;Kan Qiana等和Farrow Robert对开放大学在线教育和网上资源的研究。同时,其他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也进行着比较前沿的研究,包括美国塔尔顿州立大学Credence Baker等对慕课的增强模式的研究,以及澳大利亚迪肯大学Bhavani Sridharan等对开放大学运用系列先进技术增强学习的研究。
此外,一些学者也运用到较为独到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希腊开放大学Vasileios Kagklis和英国开放大学María Fernández-Toroa等人采用的情绪检测法,或是利用计算机的方法分析远程教育学生满意度情绪。各国开放大学代表性研究见表6。
表6 2014—2015年间各国开放大学代表性研究概览
相比国内近年来的有关开放大学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开放大学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6个领域[58]:开放大学建设与电大系统转型;开放大学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开放大学体系的运行机制;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开放大学的教学质量保证;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服务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其内容包括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学分银行、终身教育“立交桥”、运行体制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互联网 + ”、移动学习等。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内开放大学的相关研究近年来的热点均是紧紧围绕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及“十三五规划”发布的各项教育政策开展的,比如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学分银行、“互联网+”等,这与我国政策决定的学术导向不无关系,也与我国近年来赋予开放大学在学习型社会中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升级更新网络、在学习者中推行新型学习方式的责任密切相关。相较国际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对开放大学的研究而言,国外的研究者以个人兴趣导向研究开放大学的动机更为明显,其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和个性化,对于开放大学中学生满意度、教与学的研究、学习设计等主题研究得更为深入。
5.开放大学研究的各主题多维尺度分析
在多维尺度分析呈现的战略坐标中,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2)和之前的聚类分析(图1),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解读此热点知识图谱并预测发展轨迹。
图2 开放大学相关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第一,研究领域的关联度。在四个象限中,各国开放大学的研究分为四大领域,这些领域除了领域1和领域4之外,领域2和领域3彼此交错、互有交叉,说明领域2和领域3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者开展研究的时候,两个领域中的研究议题总会映照出现、互有关联。相对而言,领域1和领域4则游离于领域2和领域3之外,联系并不紧密,这同时也说明这些领域之间容易进一步挖掘出研究空白,亦可以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究,包括电子学习、移动学习、慕课和开放远程学习如何运用学习设计或学习分析来提升或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开放大学的开放远程学习如何提升学习者的满意度、增强学习动机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开放大学实施教育技术的时候如何关注学习者心理以及情绪等问题。
第二,研究问题的密切度。各关键词所处的位置用小圆圈来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圆圈之间的距离就越近。如集中出现的电子学习、在线学习、在线教育以及合作,教育学和学习分析,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以及技术增强学习,高等教育、开放远程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和开放大学等关键词汇形成相对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这些研究,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也可以看出,只要研究者从事相关研究,基本会从这些紧密联系的关键词入手进行探讨,而且在研究中会涉及相关且相邻的关键词,这就为今后的研究者选择研究方向和着眼点以及近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第三,研究问题的向心度。关键词距离坐标的中心点越近,向心度也越强[59]。如移动学习、挑战、交流、交互、合作、在线教育、在线学习等关键词离坐标中心点相对较近,说明了这些也正是近两年各国有关开放大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象限二和象限四也是关键词聚集所在,有一定的密度,包含了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技术增强学习和学习分析、信息通信技术和开放大学等关键词,但明显在研究中处于较远的位置,向心力较弱,根据象限分析原则,说明这些研究在开放大学整体研究中的重要性略显不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此方面的研究力度,开发潜力。
第四,关键词的影响力。从影响力大小看,与研究问题的向心度相同,开放大学中有关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合作等问题影响力最大,而慕课、学习设计、开放教育资源、技术增强学习和学习分析以及信息通信技术和开放大学等关键词虽然也具较强影响力,但相对而言距离坐标中心点较远,密集度和集中性稍弱,影响力比较欠缺,这说明它们可以是进一步拓展的对象,有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提高影响力。
通过对各国2014—2015年开放大学研究的文献篇数、文献类型、研究机构、期刊来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聚类和战略坐标位置进行数据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表现出的研究主题和领域,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为我国开放大学今后的研究提供如下的启示与展望:
第一,对开放大学研究实力较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于远程开放教育非常重视,出版机构集中,出版刊发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而研究力量最强的是英国开放大学,其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首屈一指、遥遥领先,其研究成果中聚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在线教育、在线学习、慕课、学习设计、学习分析、交流、交互、学习者满意度等代表了当前开放大学研究的最新和最前沿热点,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津巴布韦、尼日利亚等国家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聚焦在拓展开放大学教育,满足本国人民教育需求的角度上。对最新技术的利用,多为借鉴和使用,同时也大量开展实证性调查对其远程开放教育实践进行探索。因此,我国研究者进行开放大学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动向,抓住最新研究热点;同时,也应该关注这些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开展实证调查,推广应用成果。
第二,中国有关“开放大学”国际化研究程度不高。虽然中国国内每年发表大量有关开放大学的期刊论文(2014—2015年CNKI中为1 186篇),但是在国际上,以英语语言为主的期刊上,两年中仅有3篇论文(2篇大陆高校,1篇香港高校),这与我国拥有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在校生数以及教师数最多的开放大学系统的地位严重不符,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在国际远程教育研究中的话语权并不强,许多研究通常都只是发表在国内的期刊自娱自乐,难以为国际其他研究者所知晓或接受。因此,有必要鼓励提升研究水平和语言水平,知晓国际社会中有关期刊论文发表的途径和学习发表的规范,同时增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加强国际研究合作,将中国有关的研究成果推广至世界。
第三,近年来的开放大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别为心理领域、交流合作领域、教与学理论和实践领域、教育技术领域。从高频关键词的排序来看,“开放远程学习”“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电子学习”“慕课”“信息通信技术”等依然是关注的焦点;而从关键词影响力来看,“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合作”等影响力最大,说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不一定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影响力弱的结果就是不容易引起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关注。因此,我国的研究者有必要在进行开放大学研究时注意其焦点和热点的影响力,要么拓展学术广度增强实践性,要么开展社会合作扩大人们的认同度。同时,开放大学相关研究主题尚需要不断拓展,我国的研究者需要拓展视野,放眼国际最新成果和进展,在注重国家政府教育发展需要政策的基础上,增进以个体和机构为主的研究兴趣,开拓不同的研究领域间的“荒芜之地”,如开放大学心理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之间、开放大学心理领域和教与学理论与实践领域之间、开放大学教育技术领域和教与学理论与实践领域领域之间,这些均是亟待我国研究者进一步挖掘的空白地带,以增强中国开放大学的整体研究水平。
[1] 刘雄健.国外常用英文教育学数掘库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6):36.
[2]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ucation_Resources_Information_Center[EB/OL].2016-04-01.
[3] Amirul ISLAM.Meeting the Needs of Distance Learners of M ed Program: Bangladesh Open University Perspective[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4):175-193.
[4] Upasna Thapliyal.Perceived Quality Dimensions in Distance Education: Excerpts from Student Experiences[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3):60-67.
[5] Anagnostopoulou Elina,Mavroidis Ilias,Giossos Yiannis,et al.Student Satisfaction in the Context of A Postgraduate Programme of the Hellenic Open University[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5,16(2):40-55.
[6] Sembiring Maximus Gorky.Validating student satisfaction related to persiste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retention and career advancement within ODL perspectives[J].Open Praxis,2015,7(4):325-337.
[7] Carol Elaine Calverta.Developing a Model and Applications for Probabilities of Student Success: A Case Study of Predictive Analytics[J].Open Learning,2014,29(2):160-173.
[8] Vasileios Kagklis, Anthi Karatrantou.A Learning Analytics Methodology for Detecting Sentiment in Student Fora: A Case Study in Distance Educ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15,18(2):74-94.
[9] Kalogiannakis Michail, Touvlatzis Sotiris.Emotions Experienced By Learners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rough Communication With the Tutor-Counsellor[J].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15,18(2):36-48.
[10] Junhong Xiao.What Do Distance Language Tutors Say about Teacher Motivation?[J].Open Learning,2014,29(2):145-159.
[11] Jeremy C.Y. Cheng.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motional Affordance of 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n, Distance and E-Learning,2014,17(1):43-55.
[12] Gravani Maria, Karagiorgi Yiasemina.Underpinning Principles of Adult Learning in Face to Face (f2f) Meetings Employed by Distance-Teaching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014,20(1):53-67.
[13] Amanda Kassandrinou, Christina Angelaki, Ilias Mavroidis.Transactional Distance Among Open University Students: How Does it Affect the Learning Proces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n,Distance and e-Learning,2014,17(1).
[14] Nicola Savvides, Joanna Al-Youssef, Cecilia Garrido.Journeys into Inner/Outer Space: Reflections on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Negotiating Insider/Outsider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J].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4,9(4):412-425.
[15] Mbati Lydia, Minnaar Ansie.Guidelines Towards the Facilitation of Interactive Online Learning Programmes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5,16(2):272-287.
[16] Moerkerke George.Modern Customers and Open Universities: Can Open Universities Develop a Course Model in Which Students Become the Co-Creators of Value?[J].Open Learning,2015,30(3):235-251.
[17] Gondo Thembelihle.Strengthening Community and Sports Associations' Collaboration with Tertiary Institutions: Bachelor of Scienc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on their Experiences of Industrial Attachment in Masvingo Region-Zimbabwe[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5,6(29):156-162.
[18] María Fernández-Toroa, Stella Hurdb.A Model of Factors Affecting Independent Learners' Engagement with Feedback on Language Learning Tasks[J].Distance Education,2014,35(1):106-125.
[19] Katy Jordan.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133-160.
[20] Coelho José, Teixeira António, Nicolau Paula Bacelar,et al.iMOOC on Climate Change:Evaluation of a Massive Open Online Learning Pilot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5,16(6):152-173.
[21] Brown Mark, Costello Eamon, Donlon Enda,et al.A Strategic Response to MOOCs: How One European University is Approaching the Challen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5,16(6):98-115.
[22] Schuwer Robert, Gil-Jaurena Inés, Aydin Cengiz Hakan,et al.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MOOC Move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2015,16(6):20-38.
[23] Baxter Jacqueline Aundree, Haycock Jo.Roles and Student Identities in Online Large Course Forum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20-40.
[24] Jean Jacoby.The disruptive potential of th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A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Open, 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8(1):73-85.
[25] Credence Baker, James Gentry.The Targeted Open Online Course(TOOC)Model[J].Administrative issues journal: education,2014,1(3).
[26] Kan Qiana, Robert McCormicka.Building Course Cohesion: The Use of Online Forums in Distance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14,27(1):44-69.
[27] Farrow Robert, Pitt Rebecca, de los Arcos Beatriz, et al.Impact of OER Us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Data from OER Research Hub(2013-2014)[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5,46(5):972-976.
[28] Joel Samson Mtebe, Roope Raisamo.Challenges and Instructors’ Intention to Adopt and Us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anzania[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249-271.
[29] Hussain Shah Syed Manzoor; Ahmad Masoor.Effectiveness of M.A. Epm Program Launched Through Distance Education System Of Allama Iqbal Open University Islamabad[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4):248-258.
[30] Dimri, Anil K..Mechanism of F2f Student Support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System: Indian Experience[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4):248-258.
[31] Karen Kear, Helen Donelan, Judith Williams.Using Wikis for Online Group Projects: Student and Tutor Perspectives[J].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5,16(3):61-73.
[32] Law Patrina.Digital Badging at The Open University: Recognition for Informal Learning[J].Open Learning,2015,30(3):221-234.
[33] Bethany Alden Rivers, John T. E. Richardson,Linda Price.Promoting Reflection in Asynchronous Virtual Learning Spaces:Tertiary Distance Tutors' Conceptions[J].The Internationae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3):215-231.
[34] Awadhiya Ashish Kumar, Gowthaman K..Ict Usage By Distance Learners in India[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3):242-253.
[35] Melinde Coetzeea.Explo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Graduate Attributes in Relation to Academic Self-Directedness in Open Distance Learning[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4,33(6):1085-1098.
[36] Bernard Nkuyubwatsi.A Cross-Modal Analysis of Learning Experience from a Learner's Perspective[J].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2014,12(2).
[37] K. P. Joo.A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Investigation of Contradictions in Open and Distance Higher Education among Alienated Adult Learners in Korea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J].The Internationae Review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41-61.
[38] Margaret Nicolson, Felicity Harper.Online Peer Observation: An Exploration of a Cross-Discipline Observation 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n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4,26(2):251-259.
[39] Gabriel Kabanda.Strategy for A Sustained Quality Delivery Mode of ODL Programmes for Massive Enrollments and E-learning: The Case for Zimbabwe Open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4,3(3):154-171.
[40] Musingafi Maxwell C. C., Mapuranga Barbra, Chiwanza Kudzai,et al.Challenges for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ODL) Students: Experiences from Students of the Zimbabwe Open University[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2015,6(18):59-66.
[41] Bukhsh Qadir, Chaudhary Muhammad Ajmal.Exploring the Role of Distributed Learning in Distance Education at Allama Iqbal Open University: Academic Challenges at Postgraduate Lev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2015,34(2):172-193.
[42] Vasiloudis G., Koutsouba M., Giossos Y.,et al.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Autonomy in a Distance Learning Environment[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5,16(1):89-100.
[43] Gabriel Kabanda.Strategy for A Sustained Quality Delivery Mode of ODL Programmes for Massive Enrollments and E-learning: The Case for Zimbabwe Open Univers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14,3(3):154-171.
[44] Gravani Maria N..Adult Learning in a Distance Education Context: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2015,34(2):172-193.
[45] Gallardo Matilde, Heiser Sarah, Arias McLaughlin Ximena.Modern Languages and Specific Learning Difficulties(SpLD): Implications of Teaching Adult Learners with Dyslexia in Distance Learning[J].Open Learning,2015,30(1):53-72.
[46] Jones Derek.Minds: Design Assessment in Distance Education[J].Journal of Learning Design,2014,7(1):27-39.
[47] Adriana Ornellasa.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Media Creation in an E-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J].Open Learning,2014,29(1):59-71.
[48] Kamlaskar Chetana H., Killedar Manoj.Design and Delivery of Online Courses in Ycmou[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5,16(2):137-150.
[49] Ibrahim Suleiman Abdel Rahman.Educational Leapfrogging in the Mlearning Time[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5(3):10-17.
[50] Bhavani Sridharan, Hepu Deng, Kinshuk.Does supply always come on the heels of demand? Matches and mismatches in e-learning[J].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14,24(3): 260-280.
[51] Katz Marco, van Bruggen Jan, Giesbers Bas,et al.A Study about Placement Support Using Semantic Similarit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2014,17(3):54-64.
[52] Pelet Jean-Eric Ed.E-Learning 2.0 Technologies and Web Applications in Higher Education[J].IGI Global,2014.
[53] Scanlon Eileen, McAndrew Patrick, O'Shea Tim.Designing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Experience of Learners in Distance Education:How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Learning Design and Moocs Are Influencing Learning[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2015(1).
[54] Zablith Fouad, Fernandez Miriam, Rowe Matthew.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University Linked Data[J].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2015,23(1):55-78.
[55] Law Patrina.Recognising informal elearning with digital badging: evidence for a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J].The Open University,2015,7(4):299-310.
[56] Satyanarayana P., Meduri Emmanuel D.K..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India'S First Open University: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Learners and Learner Support Providers[J].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5,16(1):38-51.
[57] Khor Ean Teng.An Analysis of ODL Student Perception and Adoption Behavior us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6):275-288.
[58] 谢刚.基于 BICOMB 软件的开放大学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1):26-33.
[59] 崔雷,郑华川.关于从MEDLINE数据库中进行知识抽取和挖掘的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4):429-430.
责任编辑 冯丽樱
The Hot Topics and Research Process on Foreign Open University——Based on the ERIC Database in Years of 2014-2015
JIANGYing/
Sichuan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
WANxiao-yan/
SichuanUniversity
Nowadays,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Open University"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are focuses on its research process in China. Through data statistics and knowledge map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umber of papers, type of pape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source of journals,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research topic clustering, strategic coordinate position of the papers on Open University in all countries in years of 2014-2015.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publish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UK and USA stand for the new process 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on Open University; the degree of the "open university" research in China is less international;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four fields, where exists study gaps among them, as well as hotspots and high impact themes. Therefore, 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for "open university" research in China: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hotspot and tracing through latest achievements;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tapping research blank, broadening research horizon, fost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s on the basis of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es, promoting social influence and attention.
worldwide open universities; research process; hotspot; implication
2016-12-23
10.13425/j.cnki.jjou.2017.02.007
江颖,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远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96950063@qq.com);宛小燕,四川大学现代预防医学编辑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献计量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493390923@qq.com)
国家开放大学2016年度科研重点课题“基于多方法的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研究的知识图谱:2007—2016十年的数据可视化分析”(G16A3302Z)、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科重点科研项目“构建四川省终身教育体系研究”(14SA0219)、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科一般科研项目“学习型社会视野下四川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研究”(16SB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