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圣琪,高洪波
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分析
景圣琪,高洪波
作为现代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社区教育作为面向社区的教育系统工程,必然遵循系统科学的有关规律,可以采用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进行指导和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给出了构成要素的实现路径;同时以南通社区教育实践为例,针对进一步优化社区教育环境设计进行了反思。
社区教育;环境设计;要素构成;实践;反思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终身教育及学习社会化成为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方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重要抓手的社区教育。早在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制订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其中代表性的有2004年底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7月颁布的《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阐明了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切实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有关具体措施,凸显了加快社区教育发展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纵观发展历程,我国社区教育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经历了起步、探索到蓬勃发展三个阶段。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和参与下,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些省市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教育公平为宗旨,积极开展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通过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努力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社区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区教育尚处于初始和实验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困境。如,社区教育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学习提供便捷服务质量仍显不高,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展社区教育的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有效服务于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仍有较大距离,上述问题凸显社区教育环境亟待优化。
社区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居民等方方面面,要开展好社区教育,使之真正实现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就必须依据社区具体实际,深入探索研究和加强社区教育环境设计,进而优化社区教育环境,突破社区教育中现有的瓶颈,促进社区教育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质的提升。因此,基于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探索分析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有关构成要素,对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组成要素所构成,要素间的关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同时又是相互关联和依存的;系统的这些组成要素不是可以任意分离的简单聚集,而是按某种规律和一定方式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各个构成要素的机械组合或简单叠加。教育的环境是复杂的,具有多维性和多元性,它是以教育为核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调控作用的因素综合。教育与教育环境紧密关联,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找准教育环境的认识角度,把握教育环境构成要素,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进而促进教育发展。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区的教育系统工程,显然也应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依据社区教育目标及结合当前社区教育实践,社区教育环境构成要素应包含服务要素、技术要素、效果要素三个方面。
首先,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这一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充分整合相关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教育自身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关注民生,不断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就其对象而言是社区广大居民,离开了广大居民的参与,社区教育将是无本之木,而要激发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社区教育就应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参与社区学习的服务,即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首先应该包含“便学”的服务要素。其次,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活动,离不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平台,整合相关教育资源,为该教育活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当前社区教育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方式网络化等趋势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发展红利,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技术与理念为支撑,推进智慧学习,引导社区居民转变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营造社区教育“智学”环境,对进一步开展好社区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社区教育环境设计的要素构成应包含“智学”的技术要素。再次,社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应使参与对象——居民能真正得到良好的身心体验,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得到提升,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因此,社区教育应注重居民的参与体验,关注社区教育的实际成效,即社区教育环境设计应包含“乐学”的效果要素。
综上所述,社区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其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应包含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效果要素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便学”是“乐学”的必由之路,没有“便学”,“乐学”就无从谈起;而“便学”“乐学”离不开“智学”的技术支撑,只有实现了“智学”,才能使“便学”“乐学”成为可能;同时“便学”“乐学”的实现,在使社区居民得到良好身心体验的同时,反过来倒逼社区教育“智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南通社区教育在借鉴其他地区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紧贴南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着力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和实践,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与好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瓶颈,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南通社区教育深入研究社区教育发展的环境设计,在进一步优化社区教育环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服务、技术、效果要素等层面促进“便学、智学、乐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充分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形成发展合力促“便学”
(1)多举措为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便捷、精准服务
一是通过深入调研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派送订单式课程,使社区教育实现精准供给。遴选和组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过硬、教学水平优良的教师进社区,在广泛深入地调研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为社区提供订单式派送课程。在课程的功能上应主要包括基础型、技能型和特色型三大板块课程;在课程的内容上可依据区域社区特点,构建传统文化、养身保健、家庭建设、高雅艺术、信息技术、文化知识等系列的课程体系,内容贴近百姓,形式生动多样,较好地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通过实施“老年教育百千万工程”(百所示范老年学习苑、千人老年教育优质师资库、万名老年人乐学工程),为老年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便捷服务,老年人希望能有一个幸福而充实的晚年,但同时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较慢,行动上也较为困难,因此通过构建老年人“十分钟学习圈”和老年学习苑,较好地解决以往老年人参加社区教育存在的报名难、路程远、交通不便等问题,在方便老年人参与社区教育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
(2)充分整合各类相关资源,搭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便学”平台
深入挖掘整合社区内各类组织的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不但可以提升社区教育的社会参与度,还能更好地贴近社区居民的学习习惯与需求,社区内现有形式多样、零散化的文化组织亟待整合,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这些组织是实施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整合这些资源,使得它们在发挥好社区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社区教育的合力,对社区教育的有效发展至关重要。南通社区教育近年来,在整合社区内现有教育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目前已达上百个,文化教育设施和场所面向社区开放率达90%以上,已经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学习需要。
(3)联合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教育机构与学校,以社区教育为载体,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
联合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教育机构与学校,整合共享有关教育资源可以有效减轻社区教育成本,减轻政府和社区的财政压力。[1]近年来,南通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和推动社区教育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教育机构、相关高校紧密合作,构建各类教育相互融通的机制。例如,与有关高校积极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专业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队伍共同打造。建立学习者个人终身学习档案,探索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教育水平,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与互通衔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效融通。与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合作,为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培训;与有关部门协作,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培训,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短平快”为主的培训。
(4)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不断加强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广大居民开展的全方位的教育,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等特征,因此开展好社区教育,离不开一支责任心强、专业能力强的良好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近年来,南通社区教育不断加强师资库和志愿者库建设,动员组织相关高校100多名教师参与社区教育,通过与相关党政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挖掘行业精英、民间艺人等师资资源600多名,组建了千人规模的社区教育师资库;通过与团市委等党政部门合作开展“万名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教育”等工程,拥有社区教育志愿者6 000多名,并力争2017年达到万人规模。目前,社区教育师资库中的教师每年为社区提供近1 000小时的讲授,志愿者队伍常年义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法律、科普、义诊、健教等15类100多项的咨询服务。这些举措既弥补了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又调动了社会参与积极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进一步扩大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
2.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促“智学”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优化社区教育环境至关重要。政府有关部门在相关文件中多次指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途径、方法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从而促进教育公平”[3]。社区教育应当主动顺应飞速发展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学习模式与学习形态的变化,依托“互联网+”战略,凭借“大数据”、数字化等高科技,结合现代社会教育多端点学习、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受众人群广泛的“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加大社区教育项目课程推送服务的力度,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覆盖面,构建多网、多点融合、立体性、互动性交融的社区教育环境。因此,社区教育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进一步加大网络平台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推动社区教育软件和硬件环境建设的双重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实现社区教育智能化、人文化的开放学习环境,推动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使社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真正落到实处。
近年来,南通社区教育加快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种类、总量和覆盖面,搭建了开放、灵活、功能强大的南通市民学习网络平台,该平台致力于创建界面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汇集了各类教育资源,为满足广大居民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无所不在的学习活动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形成网络条件下的立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为全民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构建,推动区域智慧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紧贴广大居民实际学习需求,与时俱进创新社区教育项目促“乐学”
让广大居民在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身心体验,是吸引居民踊跃参与社区教育和进一步开展好社区教育的重要因素,不断提升广大居民综合素质和幸福感是社区教育应重点关注的主题之一。通过开展广大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体验活动,寓教于乐,丰富居民闲暇生活,让广大居民在体验活动中收获快乐,在文化交流中陶冶情操,是居民感受社区教育的魅力,增强社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1)依据区域社区实际,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项目课程建设创新
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背景具有很大差异性,这些都给社区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教育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4],服务社区、满足居民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是社区教育立身之本。南通市社区教育近年来依据区域社区实际,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项目课程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凸显了南通地域文化,受到了广大居民的欢迎。具体说来:第一,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满足社区居民实际学习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开设相关项目课程;第二,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居民需求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第三,在课程教学上,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让社区居民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第四,在课程配置上,既有专门的知识,又有普实性的技术与技能,还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充分为社区居民的创业、再就业服务。
(2)树立典型与标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因社区人群的特点施教,大力开展项目特色创新,打造社区教育典型与标杆,并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创建的各种教育培训方式成为地方教育的一大景观,是搞好社区教育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起,南通社区教育相关部门单位横向、纵向广泛合作,创建了多个富有区域特色和成效显著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2014年与团市委合作联合发文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2015年得到市委宣传部、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等6个部门的大力支持,联合发文举办南通市社区教育艺术节,与市文广新局开展“政校合作推动书香南通建设”。另外,还与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等联合举办了“南通市首届健康长寿博览会”,和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文联合作“乡村记忆——南通乡村影像志”文化工程。已有的“非遗进社区,文化有传承”“老年学历教育”“名人名师工作室进社区”“全民阅读进社区”等多个特色项目已逐步形成体系;与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合作“党报社区行”,和广电传媒集团合作“空中社区大讲堂”,和群艺馆合作“非遗牵手外国友人”等项目活动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实施。
(3)关注弱势、特殊人群,促进教育公平
关注弱势群体。社区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面向的是社区全体成员,其性质就决定了社区教育要为不同民族、年龄、性别和社会背景的居民提供教育机会。社区内的成员类型多种多样,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求社区教育必须关注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被边缘化的弱势人群。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和社区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就应特别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为其提供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南通社区教育在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关怀。如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平台,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在通藏族学生、困难职工等为主要对象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社区帮扶活动。
关注特殊人群。社区矫正缘起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行刑社会化思想,其目标是通过社区教育使矫正对象洗心革面重新回归社会,强调立足社区,通过社会力量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的参与,使他们不脱离社会而实现其再社会化。[5-6]社区矫正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为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推进“法治进社区”,进一步贯彻全民教育的理念,2016年6月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以社区违法犯罪人员行为矫正为目标的南通社区“阳光教育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由南通开放大学和南通市崇川区司法局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南通开放大学的系统优势,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法律、文化教育和就业等课程,并针对生活有困难的矫正对象,动员志愿力量做好帮扶工作,把解决实际困难与矫正其思想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矫正效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通过实施优化社区教育环境的策略,南通社区教育“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业已形成,全市社区建设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社区教育起到了服务南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应有作用,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相关部门的好评,对当前进一步开展好社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 唐晓明,王俊.社区教育内涵和形象的科学建构——营销理论的视角[J].天津电大学报,2011(4):66-70.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4] 余杰,张吉先.社区教育服务“两创”总战略的理论思考与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0(6):83-86.
[5] 高铭暄.社区矫正写入刑法的重大意义[J].中国司法,2011(3):24-28.
[6] 葛立刚.社区矫正与刑法价值实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7-72.
责任编辑 虞晓骏
Elements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JINGSheng-qi,GAOHong-bo/
NantongOpen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general education,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lifelo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which has become a consensus of the society. Community education, as a community-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is bound to follow the laws of the system science, and can be guided and studied according to some theories of system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the current commun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se elements. Taking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n Nantong as an example, it reflects on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commun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design; elements; practice; reflection
2016-08-20
10.13425/j.cnki.jjou.2017.02.009
景圣琪,南通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开放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洪波,南通开放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社区教育研究(aihp_ghb@163.com)
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2016年度重点立项课题“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发展社会教育的策略与路径研究——以社区教育为视角”(JSS-B-2016001);中国成教协会2015年度“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我国社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15-143Y);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满意度测评研究”(15SEW-Y-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