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行英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相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语法知识、作家作品分析而言作文教学更加灵活、教无定法,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不少学生一谈到作文就摇头色变,一上作文课就头昏脑涨,常常面对老师给的题目发愣,咬着笔头冥思苦想,才能勉强凑够字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真正地用心审题,审题意识相当淡薄,没有领会题目的要求,更谈不上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匆忙下笔作文,结果离题
万里。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审题是否精细,常常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审题不清,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失误的原因有多种,如,没有掌握审题的方法,不会审题;理解能力差,不能审题;审题意识不强,不愿审题等。学生在审题时,“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文章中心有失偏颇。我认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审题方法,把握写作的切入点
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认真地分析题目的要求,题目中对写作既有限制的条件,也有不加限制的条件,对作文题目中每个词语都要仔细地研读、揣摩、分析。既要把握题目隐藏的内涵,又要弄清题目扩展的外延,善于发现隐含的信息,准确地了解题目的写作范围和要求,明确出题者要求我们写什么,这样考虑得周密、细致,就不会出现思路阻塞和文不对题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根据题意审题呢?
1.审清体裁
现在作文要求虽然淡化了文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一种文体,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宽广的思维领域,触动写作激情,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情,弘扬个性,但是考场作文依旧是带着镣铐跳舞,还是必须明确文章的体裁,体现各种文体不同的特点。
初三的学生尝试写议论文,总写成记叙文,容易混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法,结果两不像,体裁不同,当然写法也就不同了。审题先审定这个题目要求写哪种体裁,适合写哪种体裁,或者对这个题目你最擅长发挥的是哪种体裁。
2.审视题眼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找到了题眼,就抓住了写作的重点,抓住了中心。
(1)一般情况下,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词的,题目就是题眼。标题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适当给作文题目添加一定的词语,即为作文题目“添枝加叶”,增补一些新信息,使内涵更加丰富、具体。如“欣赏自己”,可以添加为“欣赏自己的勇气”“欣赏自己的诚实”“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等,范围变小,内容变得更加具体。
(2)标题中的动词、修饰词、副词往往是题眼。
“还”“更”“最”“也”“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作文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特别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副”,必须重视。比如,《身后的目光》,中心词是“目光”,修饰词“身后”也非常关键,这个目光在自己的身后,虽然自己看不见,但却可以感觉得到,是通过感觉来获得力量或启迪的,所以不能直接或正面描写这一“目光”,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再比如,《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中“原来”“一直”是关键之处,“原来”表示原先并没有感觉到,或者原先并不知道,只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或领悟到的,“一直”则表示这种美好的事物或情感从始至终都在,只是原先没有发现,现在才猛然发现。中考命题作文《其实并不是这样》,题目中“这样”是一个代词,它可以指代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种看法、任何一种体验。“这样”表明只是一般的认识和看法,“不是这样”就要求我们通过创新来达到与众不同。题目中的“其实”是表示转折的意思,所以作文时要用一些欲扬先抑、设置悬念、倒叙等方法,使文章写出曲折。
3.审清寓意
很多作文的标题,还包含着引申、比喻或象征意义。如《原来,春天一直都在我身边》中“春天”并非指自然界的季节,而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温暖的情感、温情的人脉关系等,要挖掘其深刻的
内涵。
4.审清中心词与近义词之间的区别,避免审题的失误
比如《放手》不要简单地把“放手”等同于“放弃”,然后写自己放弃的故事,题目中的“放手”是一种积极、豁达、理性的选择,回想生活中值得珍视的事物有没有“放”与“不放”的痛苦抉择,进一步回忆那个故事中那一刻里你的行为和心理的细节,一气呵成。
二、培养审题习惯,增强审题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1.应当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加强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如教《曹刿论战》,对题目中“论”字的内涵要深度挖掘,曹刿“战前论”——取得胜利——“战后论”,充分地体现出他的“远谋”,也从侧面表现了“肉食者鄙”,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而不在于对曹刿与鲁庄公的比较。学生在对课文题目的领悟中学会作文题目的审题方法,才能找到作文的突破点和关键点。
2.对学生进行审题的训练。对作文题目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慢慢体味、去精思、深思,启迪你的思维和写作灵感,从提示语、题目、要求语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保证审题的准确,让学生享受思维成功的喜悦。
3.养成写作前要审题的习惯。写文章前,让学生明确问题的题眼,即写作重点和中心思想,确定文章的体裁、将用哪些素材或论据来写作等,写出提纲。
三、审题三忌
1.忌无视材料,另起炉灶
如浙江省中考作文,要求以“在我的人生储蓄罐里”为题,写一篇记叙性的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前有一段引言:“亲爱的同学,读了《储蓄人生》一文,你可曾想清点一下自己的人生储蓄?在你的那份数目不大的存单上,一定记录着一笔笔你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在你的那个小小的储蓄罐里,一定积存着一枚枚你特有的珍藏。你能取出一两枚与我们分享吗?”这一段引言非常重要,仔细推敲一下,“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及特有的珍藏”,这两个关键短语,能确定选材范围,使思路拓宽延伸。
2.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
如“ 是阳光”,学生写“宽容是阳光”,题眼便有两个:一是“宽容”,二是“阳光”。单纯地表现“宽容”并不难,表现“阳光”则有点难度:为什么宽容是阳光?阳光之前肯定有过阴暗。所以,文章应曲折地写出“阴暗”转为“阳光”的过程。
3.忌贪大求全,缺少细节
比如,山东省作文题目:拥抱母亲,我们会享有亲情的温暖;拥抱成长,我们会丰富生命的内涵;拥抱梦想,我们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抱阳光,我们会感悟快乐的真谛;拥抱春天,我们会领略自然的美好。拥抱就是享有,拥抱就是开创,拥抱就是感悟……以“拥抱 ”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管拥抱什么,一定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描写出彩,在生动描写之中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立意深刻。但不少考生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自我拥抱阳光、拥抱梦想、拥抱春天……只要是文题所提示的,全都“拥抱”了,可是文章没写一件具体生动的事,使得文章空洞无物。
编辑 贺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