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海松
摘 要:知识获取一方面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另一方面离不开来自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钻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哪门学科,都离不开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数学,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推理很强的学科,这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去加工、理解其中的知识信息,而不是机械性地靠老师灌输。因此,不管是为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还是为了促进我国的社会科技进步,从学生的初中时期开始,就应注重对他们在数学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初中数学;原因
一、我国初中生数学自学能力的现状
(一)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初中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学习兴趣不高,因为他们觉得数学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无论怎么努力都学不会,他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所导致的。因此,有的学生表现出了对数学的厌恶,产生了恐惧心理,导致他们缺乏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以消极的方式去逃避在学习数学时遇到的困难。无疑,一味的逃避只会让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越来越失去兴趣,当心理压力超过一定极限的时候,他们干脆选择彻底放弃
数学。
(二)没有形成全面的学习计划
具备充分的学习计划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但根据某研究调查表明,有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养成拟定学习计划的习惯,他们接触数学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靠数学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此外,他们需要在数学老师的督促下才能去完成某个任务,这让他们的学习陷入了一个被动的局面,这都是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造成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学习计划,那么他们的学习步骤会变得混乱,学生在这种盲目的学习状态下,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准备充足的学习时间、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去巩固和强化老师已经讲过的知识……
(三)学习方法欠佳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一节好的数学课既要靠老师的精彩讲解,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学生在和老师的这种互动中共同探讨疑问、解决难题,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课堂都是老师一个人的讲台,学生不爱发言、不爱提问这一现象在初、高中课堂显得最为普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缺乏,导致老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另外,有很多学生都有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本身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很多学生只是简单地、机械地写下黑板上的内容,而不是理解性地加工记忆,这就是所谓的“读
死书”。
二、缺乏数学自学能力的主要原因
初中生缺乏数学自学能力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作用,另一个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自身因素
1.目标动机
动机是影响人类行为的内在激励因素,在目标动机的作用下,人们为了实现目标才会把愿望付诸行动。通常在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自己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然后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设立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面对、解决一些问题。
2.学生的思维
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的过程,特别是数学离不开逻辑推理的能力,这和学生的思维有关,它需要学生用心观察,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形成规律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在脑海里进行分析加工、推类,从而得出结果,而且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从形象思维开始逐渐转变成抽象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着他们对知识的认知深度。
(二)外在影响
1.老师的教学方法
数学老师的教学策略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在传统教育中,课堂是老师的课堂,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这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能力。由于教育经验的不足,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如果老师留给学生的是一种严肃高高在上的形象的话,即使学生有疑问,也不敢大胆地提出来,这样一来,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学习环境的影响
书本上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对数学信息、数学知识的获取要靠学生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去挖掘。如果老师懂得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这门学科变得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数学问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数学老师可以通过利用有趣的、和数学有关的故事设置情境问题,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现象,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陌生,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變得更加活跃
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对数学老师的依赖性很高。这就需要数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那就是学生的引导者。因此,数学老师应该试着“放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给学生安排预习计划,当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给点提示,然后再自己去思考,就这样一步一步直到得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三)传播学习技巧
好的学习方法总能事半功倍,学习数学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以及怎样学会观察和分析,笔记怎样做,怎样记忆复杂的数学公式。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名的“遗忘曲线”理论,当学生对自己的记忆特征有所了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记忆知识点。
我国科技之所以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勤劳和汗水,而那些奋斗在科技一线的研究者们身上总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优秀的学习品质才激励他们去探索出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当初中生也具备了这种能力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数学领域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俞苏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3.
[2]吴志丹.协作构建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