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辉
摘 要:课改十多年,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丰富了,教学中,师生间的民主、情境的创设、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动态生成等,这些都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在欣喜之余,不难发现,课堂对“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多于对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教师应该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些“冷静”的思考——还PK台上数学味。
关键词:PK台;数学味;新手段;精讲
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让灵动的“数学味”滲透到学生学习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好数学这门学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利用新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品味数学味;重视课堂精讲,还原数学味。
课改十年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丰富了,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师生间的民主、情境的创设、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动态生成等等,这些都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在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对“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多于对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数学课堂走入“时髦”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些“冷静”的思考——还PK台上数学味。
我们评价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观察其课堂气氛如何,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外,还要激励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实现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用数学的效果。如果数学没有通过运算,没有让这个过程在纸上舞动起来,它就只是脑海里淡淡的痕迹。
怎样上好数学这门学科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新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数学味
“教师—黑板—学生”三点一线的数学课堂单一枯燥,课堂形式呆板,学生兴趣不高。而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得以大幅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比以往更活跃,学习的方式更为灵活,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也更高了。
在数学课堂中,笔者常常从数学小故事入手,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这个过程通过多媒体大大简化了程序,使过去难以完成的任务化作可能。例如,六年级总复习数的认识时,我以数学小故事引出课题:在早期,人们为了数猎物的多少,产生了数的需要,慢慢地自然数产生了;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又提出许多新的数学问题,比如,“半个苹果”就不能用自然数表示其数量,必须创造新的数,人们又引入了分数……现实生活中有不足、亏欠,又产生了负数。可见数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二、重视课堂精讲,还原数学味
反对“填鸭式教育”不是让教师退居二线少讲多看,实则相反。课改后,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职能。有时候,教师讲的时间太少,直接把课堂的重任一概送给学生,这是不错的做法。但这未必是最好的,只有在发挥教师职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精讲的好处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课改后,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紧紧把握住各种材料,把握课堂情况,重点、难点、疑点不但不能不理,还要讲得透,讲得精,讲得合适。教师把握课堂情况进行教学,是教育的艺术。新形势下,更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谨记该放则放,该收则收。
三、正确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品味数学味
前边提到,我们应该善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应该能体现出成效,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有时候过分追求花哨的多媒体,简单问题也要通过华丽的动画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可能被动画吸引,教师所讲尽成耳边风,如此动画,与其称为“多媒体教学”,倒不如称作“多媒体秀”。为了课件而制作课件,课件确实精美,听课老师也可能拍手称奇,但是对于课堂的主人翁学生他们到底能得到什么呢?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度地鼓励课堂讨论,但有时候,讨论的问题有过易之嫌,一个好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鼓励,适当添柴加火,但是一些根本没问题的“问题”,单纯为了让学生讨论而讨论,事倍而功半。笔者坚持认为,我们的课改要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动起来没能学到知识,那都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有把握火候,恰到好处,才能服务课堂,服务师生。
课改十多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有的放矢,我们要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规律,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让数学的PK台做到“三实:真实、朴实、扎实,三化:简单化、轻松化、科学化,三声:笑声、赞美声、惊讶声”,充满数学味,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梦寐以求的心愿,也是本人课改十多年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借鉴与发展:叶圣陶精读指导模式[J].语文建设,2005(7).
[2]高建国.关于加强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