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6-02
小學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很基础、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决定了学生今后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理解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现在有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智力潜能,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习惯影响语文实践能力的高低,语文实践能力的高低推动学习习惯的形成。较高的语文实践能力是很多因素推动的结果,其中学生习惯的好坏占主导作用,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包括哪些呢?
(1)预习的习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预习计划或指导学生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预习计划。
(2)敢于发问、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平时有不敢问、不善问的缺点,就鼓励他去问,一旦有些问题是通过问询教师、同学得来的答案,我们要给予鼓励。小孩子面对全新的知识大都是既好奇又疑惑,受限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很难做到一点就透,一看即懂。这就需要鼓励学生有弄不懂的问题时,不要得过且过、羞于开口,要善于发问、大胆地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也有利于老师知道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及瓶颈所在,从而有针对的解决问题。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工具书,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现了问题是学习进步的第一步,之后的如何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工具书就是老师以外帮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即使有老师鼓励,依然有学生不愿意发问,向别人表露自己学习中的问题,那么工具书就会显得更加重要,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以外,老师需要提醒学生勤查工具书,而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
(3)勤于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有选择的摘抄,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对某句或某段的理解、感受和想法;可以是平时所见所闻,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有助于词语的积累,语言的表达和素材的积累。
(4)复习整理的习惯。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旧的知识中包涵着新知识的许多线索,需要反复温习,避免遗忘。新旧知识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要点之间的联系。复习是目的,整理是方法,要想温故而知新,就需要对量大而散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压缩和融合。怎样对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有思路的,同样需要老师的教导。老师可以传授给学生各种整理的方法,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让学生展开讨论和相互学习,形成更为统一有效的知识链。相比量大而散的知识,微缩而精辟的知识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记忆,复习整理的习惯一旦形成,不仅能使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还能在学生结束学习生涯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
除了以上各种习惯之外,还有很多的习惯也是对学习有好的帮助的,比如大量阅读的习惯等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应该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好的语文实践能力,可以说语文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最好指标。
习惯的形成要经过反复的训练,需要鼓励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可以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和刻苦学习的故事作为借鉴,督促自己;需要经常进行自我检查,如果发现自己在进步,说明目前所做的是有益于进步的,就应该尽力保持,逐渐形成习惯,如果未有变化,就需要做调整了。
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没有意志力和思路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出适当的指导,学会如何更有效率的学习、如何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们学习的动力,枯燥乏味的内容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厌恶学习,抵制学习和进步。语文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化深入学习的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丰富的学习素材和类型,在教学内容上做扩展是非常容易的,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这样下去,学生将来是不能参与激烈竞争,挑起建设祖国重担的。为了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应该鼓励并协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