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栋梁
摘 要: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美育因素在图画与文字中有着广泛的体现,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工具。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应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高度重视从美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熏陶。旨在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美育的方式方法进行讨论,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途径;情境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所选的课文而言,必须同时兼顾课文内涵美、文字韵律美、板块形式美等特点。在现如今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能够体会和领悟到教材之美,更要将欣赏与解读教材之美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接下来,笔者将就这一课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借助语言进行艺术美的展示
教师在课堂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教师能做到教学语言的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在言辞间彰显出强烈的感染力,无疑会大大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必须做到语言凝练准确、逻辑条理分明、比喻生动形象,这样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躁动的心灵沉静下来,进而使教材中所蕴含的艺术美真正地洋溢在课堂之中。
二、借助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美
由于小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好动,因此教材中往往也蕴含着十分丰沛的情感,教师应将其充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一起“步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否则,教师将很难真正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文学作品中所有的典型形象都是由作者使用语言对身边的生活元素进行提炼和塑造得到的,因此,学生在生活中也能得到具体的体会。在课堂中,教师只有努力引导学生进行课文中场景的还原,才能使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感悟,进而受到其中潜移默化的美的教育。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配乐朗诵、看图说话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情境的构建。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和视频来对相应的风景进行展示,并结合音乐的韵律进行朗诵,从而使学生步入教材情境之中,使其中蕴含着的艺术之美更加触手可及。学生在倾听与放飞想象力的过程中,能够挣脱时空的界限,“飛”到作者身边,在文章所表现的情境中进行品味与辨识,同时借助文字和语言的描绘,让学生沉醉于教师所营造的美好意境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将变得更加敏捷,情感也将变得更加丰富。美好的风景、人物、事迹、文字,都能使学生在想象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三、借助教材插图使学生体会形象美
在针对审美展开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确保审美对象具有可感知的具体形式,否则就不能将其称之为合格的审美对象。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在思维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感悟。近年来编纂的新教材越来越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情况,并结合小学生想象力欠缺、知识储备较少、认字不多等特征尽可能多地进行了插图的安排,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视觉器官的调动和整体意象的形成,以更好地实现陶冶情操、形成美感的目标。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巍然屹立”“指挥若定”“沉着冷静”等词语往往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范畴,学生很难借助文字就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意象,美感自然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但若结合插图,就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通过图片中主人公线条分明的面容、高大威武的身材、坚定执着的目光,学生能够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英雄人物的精神气概,这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对于美的理解能力与感受能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整体美
在课堂中,情境中的想象与联想能够帮助学生对教材中的形象美进行感知,并完成意境美的创造与进一步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教学中的想象力甚至比知识本身还重要。由于每个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都会有差异,因此很难仅靠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就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美。只有丰富想象与联想的内容,才能使对意境的感悟变得更加具体、清晰、独特,学生也就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刻和生动的认知,这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对长城进行介绍和展示,引导学生对蜿蜒万里、风景如画的长城进行想象,并联想到长城上的狼烟烽火、长城内外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以及堆积在长城下的众多工匠的累累白骨等,这些内容都附着于课文之上,学生能够凭借现象完成对整体意象的再现,进而实现情感的重铸与升华。
美育对于小学语文而言可谓不可或缺,否则将很有可能出现学生发展的畸形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努力提供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审美条件,并充分发挥审美的情感作用,最终将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从过去的“要我学”变为现如今的“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和人格的锤炼,为日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徐洋.关于小学语文美育教学建议论述[J].时代教育,2013(16):2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