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出真语文

2017-03-23 11:24姚星伟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体语文课堂语文

姚星伟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曾经遭到严厉批评的沉寂的语文课堂又焕发出了生机,变得热闹起来了。课型的不断创新也出现了喜人的情景。语文课堂从以前的“满堂灌”过渡到现在的“满堂问”,甚至于出现了“满堂讨论”的热闹景象。可热闹的后面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细细品来,原来是整个课堂没有语文味了。在教学实践中,我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力求找回久违的语文味:

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文本意识

受中考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人曾大胆提出语文教学不要课本(即文本),只要讲透知識点,巩固知识点,再积累点答题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这是功利型语文课的表现。后来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对枯燥的语文知识根本没兴趣,即使读到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也索然无味了。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语文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体味到语文学科的美,更没有品到语文学科的味。这就像吃荔枝,别人本来就没吃过鲜荔枝,你只是一味地夸赞荔枝如何得色香味美,别人也只能是把你的夸赞当虚夸,只有让他亲自尝到了鲜荔枝的味道,不需要你夸赞,他自然知道好吃还是不好吃。语文课堂也如此,当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了真正可口的味道之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去感悟语文的美,在语文学习中去培养发现这种美的能力。

其实,语文的美就在那些优美的字词句段中,如何让学生去感悟这些美,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引导了。语文学科的知识包罗万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就会得到不同的知识收获,比如同是《红楼梦》,医生就说它是医学著作,建筑学家就说它是建筑学著作,烹饪专家说它是烹饪专著,但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讲,我们就只能把它当文学著作,把它当作语文阅读材料,只能引导学生从语言和文学的角度去解读,去拓展。曾经听过一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初中语文新课程示范课,执教者对课堂教学做了很多的预设,也确实推出了不少的“新”,比如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出结果,等等。其中在课堂讨论这个环节上就开始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了。讨论题目是“鲁提辖的怒气从何而来”,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江湖义气,接着也就有学生开始附和这一观点,他们就开始大谈特谈梁山英雄的义举,还解释了“聚义厅”的寓意等。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热烈,可细细一想,这课堂教学已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了。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文体意识

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联系的。初中大致按记叙、说明、议论的方式编排,高中则多按体裁来安排,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只不过小说中又可分为古典小说和现当代小说等;散文也可分为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等。但不管怎么分,每一单元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文体。课堂教学时只要抓住文体特点组织教学,就不会把学生引入其他学科知识的纠缠中去。比如说明文的教学,我们就一定要抓住说明文的三要素,即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去把握文本内容,就不会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生物探究课,也就不会把《死海不死》上成地理分析课。诗歌就抓住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情感展开教学,小说就围绕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组织教学,散文就提出如何做到“形散面而神聚”的。这样,课堂教学就始终行进在语文学科要求的轨迹上,也就不会背离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其实,那些缺乏语文味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因为忽视了语文的文体意识导致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时要高度重视文体意识。

三、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品词读句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的评价体制要求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都没有离开一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这个“主体”,最好的办法就是师生互动,品词读句,形成共鸣,自然生成教学结论。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个过程,并且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要依靠教师长时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

的确,同样的结论,由教师总结出来扔给学生和学生自己理解后得出来的结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课堂教学《春》的结尾时,我让学生先按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语气和情感读最后三段,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然后听别人读,听语气和情感;最后听示范录音,还是听语气和情感。学生很容易就听出了语气是逐渐增强的,情感是欢快的。教师可以顺势引导,这个结尾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个表达效果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读原句,后来他们发现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教师就可以板书这种修辞手法了,学生自然生成了这样结论: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结尾有力。课堂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见到这样的句子,就会有一个总体的思路,修辞是一个增加文采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作文中有意识地运用排比修辞等。这样的教学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品读文中的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每一个汉字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尤其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很能表现人物的特征和事物的特点。《守财奴》中有这样一个语句:“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瞅着的婴儿。”其中的“纵”“扑”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可先让学生品读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让他们互相说这两个词常用的语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两个词语极不符合葛朗台的年龄特征。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纵”和“扑”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看到金子时做出的不符合其年龄实际的可笑动作,同时表现了他嗜金如命的性格特点。像这样的词语在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小橘灯》中小姑娘制作小橘灯的过程,《故乡》中“我”和闰土在雪地沙滩上捕鸟的过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拳打郑屠的精彩描写,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环节,还怕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语文味吗?还担心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吗?

把握语文教学的宗,让语文教学体现语文的味道,并且让学生品尝到这种味道,语文教学就成了学生的一种生活体验,并从中体会到美的存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文体语文课堂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