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
摘 要:欧姆定律是九年级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难点之一。针对欧姆定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做一个简单分析,尝试根据相应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促进初中物理欧姆定律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物理;欧姆定律;高效课堂;构建研究
欧姆定律是电学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历年中考都有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能否提升欧姆定律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开展中考复习具有关键作用。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中筆者发现,由于教师所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质量难以提高。为加快转变教学不利局面,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一、初中物理欧姆定律课堂教学现状
1.教师
欧姆定律研究电流、电压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涉及电路并联、串联等不同情况,无论是数量关系还是变化情况都比以往的电学要复杂。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急于将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一些物理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尤为困难。
2.学生
声、光、电、热、力是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初中物理对这五方面内容均有所涉及。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莫过于电学。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重中之重,学生有畏难情绪可想而知。由于学生伊始就对本章节内容持有消极态度,因此在学习活动参与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较为低落,兴趣明显不高。
二、构建欧姆定律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1.有效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同卢梭所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一堂成功、高效的物理课,必定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推动下主动获取相关知识。
教学欧姆定律知识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应当看到兴趣对于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有效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正式组织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大家都欣赏过精彩的舞台剧,但是有没有人知道舞台灯光亮度是怎么调节的呢?学生好奇心被充分调动之时,教师引入电阻的概念,学生自然而然就对电阻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这一内容有了初步认识,此时导入第一节《电阻》内容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问题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之
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具等手段进行导入。只要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切实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都可以采用。
2.开展实验探究,提高理论认识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重要方式之一,任何物理现象的发生、物理结论的产生都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作为初中物理重要教学内容、中考重点考查内容,实验探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欧姆定律章节涉及8个实验:第一节《电阻》中,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第二节《变阻器》中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变化、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第三节《欧姆定律》中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四节《欧姆定律的应用》中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测量小电灯的电阻,综合实践活动当中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的调光灯等。在组织本章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增强教学效果。
由于本章节所涉及的实验内容较多,考虑到教学时间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部分实验,以节省教学时间。但是演示实验需要有轻重之分,类似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等重点实验,宜组织学生亲自动手,以起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尊重学生地位,鼓励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关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这一教学理念愈来愈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师应当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
以对电阻公式的理解为例,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很多学生虽然看起来对I公式有所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总是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公式的理解,教师可以
要求学生运用欧姆定律对某一串联电路中的总电阻与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压分配器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进行推导,促使学生在亲自推导过程中提高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电压分配与导体电阻成正比”内容的认识。
对于太轻易获得的知识,学生总是容易忽略,难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欧姆定律的公式适当加以变换,要求学生独立推导,一则巩固学生对欧姆定律基本公式以及变形公式的理解,二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避免他们养成依赖教师来获得知识的不良学习习惯。
在探究如何构建欧姆定律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学生思维方式、能力训练目标等问题作科学分析,掌握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红.关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思考[J].新课程,2013(12).
[2]徐玲俊.初中物理教学案例:欧姆定律[J].新课程学习,2010(10).
编辑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