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017-03-23 14:47黎世源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初中教学策略

黎世源

摘 要:针对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以及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证明,因材施教、以生为本以及以学生学习兴趣设计课程导入等教学方法,均能够优化初中体育教学质量,联系苏教版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教学课程的开设,旨在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协助他们树立终身参与运动的信念。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广,对初中体育教育目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有效教学策略与手段的应用在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分析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地应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推动初中生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以学生为核心,因材施教,有效应用讲授策略

讲授,就是指教师将相关体育概念、体育动作技巧、体育常识等理论知识口头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讲授策略是多样化的,例如教师对体育技术动作的整体分析,对某一大型体育事件的客观性、再现性描述,对相关动作技巧概念的阐述,对与体育精神有关问题的诱导性启发式提问等。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体育教师应该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特征,合理地应用讲授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授的进程中,使学生对基础性的体育技巧有扎实的掌握,当然教师对体育课程的知识讲授应该有侧重点,达到精讲的教学效果。但是,体育教师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绝不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效地掌控讲授的时间,给学生对体育技能知识思考、提问、消化的时间,同时鼓励学生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中进行动作模拟训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二、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应用激发兴趣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无人不晓。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此时他们就成为体育教学事业发展进程的主导力量。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兴趣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出无限的应用价值呢?我认为教师应该科学地应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模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运动竞技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在《篮球规则简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向学生介绍了篮球这一体育项目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到其是1891年由美国春田市基督教青年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发明的;继而教师应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篮板的规格大小(横宽1.8m,竖宽1.05 m),以及篮板下沿与地皮表面之间的距离(2.9 m),篮圈与地面之间的距离(3.05 m);最后教师采用演示教学方法,将带球走、非法运球、干扰球、撞人、推人等一系列的违规动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违规的严重性,也就是说教师采用兴趣策略这一有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知识深入学习的兴致,另一方面協助他们建立健全健康的体育训练品质,在优秀人格的塑造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实用价值。

三、合理应用讲解与训练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教学工作是将这一体育项目的概念与其发挥的作用讲解给学生,并阐述其对实际生活发挥的作用。继而组织“耐久跑体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仅从理论层面上掌握该体育项目训练的意义以及动作技巧,同时还掌握在耐久跑过程中有效调整速度的方法。当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也是顺其自然的,这样初中生就会坚持跑完教师预先设定的100 m或者是200 m距离。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应用指导策略,向个别同学讲解耐久跑时调整呼吸节奏的技巧,即两步一吸,两步一呼;同时不间断地提醒学生在跑步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调整呼吸频率。当然对于有一定难度的体育项目,在训练时教师应该反复地给学生进行示范,采用分解动作这一训练方法,使学生对体育项目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此外,教师指导策略的运用在保证体育训练安全性与规范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课堂上各种有效教学策略应用时,均要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教师依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删减与创新,积极地开展常规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训练效果进行客观而科学的评价,真正地构建起体育课程有效教学课堂,强化学生体能素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优化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强.关于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0):92-93.

[2]李学信.初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黑河教育,2014(1):79.

编辑 姚晓媛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初中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体育课堂创设“和谐互动”的认识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