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课多采用多名教师听一节课,再由授课教师课后说课并评课这一方式进行。该方式固然有益,但以一节课为观察单位,以授课教师为观测重点的传统方式亦有不足,教师的教学理念被片段截取,对学生的学习观察被弱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怎样能做到于师生同生共长皆有裨益,相对客观,且便于供教师对教学专业化发展进行自我参照,从共生理论视角下制定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本文从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好课标准的图解、标准内涵的描述以及解读等方面作了些许摸索,以期对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以及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共生理论 高职语文 好课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13-04
一、制定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高职学生学好专业课,形成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基础,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从教生涯中的重要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各校的生源素质与基础存有差异,专业设置对语文學习的要求有所不同,学校间的师资、设备以及教科研团队建设水平亦不均衡。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水平,现阶段职校的评课多采用名教师听一节课,再由授课教师课后说课并评课这一方式进行,高职语文亦是如此。这种传统方式以一课时为观察单位,以授课教师为观测重心,反映教师在一节课中的设计理念及实施情况,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颇有益处。
课程改革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日臻践行,学生的习得是根本,学生的发展是目的,这种评课方式在新课程的呼声下就渐显不足。一是以教师作为观测重心弱化了对学生学习的观察,二是一课时的观察单位无法反映教师完整的教学理念,三是集中多名教师听课评课实属不易。广大语文教师如何能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扬长避短,上好每一节课,并与学生同生共长,尽快走上、走好教学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能从共生的角度为高职语文教学制定出适宜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评价标准供其自我参照,也许可以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
二、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
1.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图解
本文分两部分呈现研究建构的“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图解和“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列表。框架采取两级四层次水平结构,包含一级指标11项,涵盖课标、教材、学情、目标、预习、内容、方法、过程、评价、说课、学生检测访谈等,二级指标32项,每一个二级指标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的定性描述,即水平Ⅰ(不合格)、水平Ⅱ(一般)、水平Ⅲ(良好)、水平Ⅳ(优秀)。下图是本研究所制定的“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的基本结构。
2.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列表
下表以定性描述形式呈现“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的内容与要求,包括每级标准以及所含的各项指标和每一项指标四个层次水平的简要描述。
三、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的解读
1.制定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的基础
(1)理论基础
本文提出的标准框架以共生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教学专业化等理论为基础。以黄厚江为代表的共生教学倡导者认为语文教学要立足母语的规律与特点,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的关系和矛盾,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实际学情,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个性与创造性,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学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其实,教师这种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胜任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据此,标准框架中力求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映高职语文教师教学专业化的本质属性。
(2)研究基础
在建构标准框架时,除了从理论的角度论证其是否可行外,还借鉴了国内外现有的语文教学的好课评价标准。这些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制定标准。这类文献较多,但提供的借鉴作用较小,更多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反思。二是对好课标准本身的研究。文献不多,却提供了很多借鉴作用。孙亚玲(2004)较全面地界定了教学有效的标准及内涵,既建构了框架也做了定性描述,还指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时代需求。史克(2008)制定了好课标准的内容并进行实践,只是未对标准内涵加以定性描述。他们启发了我研制标准应立足的教学基础和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三是少量国外的同类研究,为我在定性描述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源。四是南京市职教语文课堂教学现行评课要求中的教师说课环节为研究带来了有益的实践资料。
2.制定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的基本问题
(1)制定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的出发点
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师生间还是生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是发展中的人。在建立师生关系前,他们均已有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要实现同生共长,教师就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做学习的先行者,尊重学生已有的基础与经验,掌握学生必须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力求能帮助学生建构语文知识与能力,也能促进自己的教学专业化。因此课堂的教学不但要讲授、识记、诵读、表达、写作,更要促进学生有质量的思考、有效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之余,亦必须进行专业的自我反思比照。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评价标准不但没有引领、促进教师教学,反而会束缚教师的创造力。比如“课堂互动”、“多媒体运用程度”、“板书美观”等。这样的标准没有给教师留下突破的空间和创造的余地,教师有时更像是在作秀表演,甚至忘记了课堂的根本任务是学生的发展。因此,标准本身不针对任何一种教学风格或方法,而是为高职语文教师提供一个创造的空间、成长的方向。是开放,而不是封闭;是引领,而不是限制。
研制标准框架时,力求做到语言比较准确,尤其是动词要能够描述教学行为,避免单纯的“告诉”,而是要通过教学行为的具体化要求去引导教师进行实践。标准的描述还应当能够操作,避免理解上的抽象、游移,对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及结果的描述争取做到易于观测、判断。此外语言中杜绝祈使、命令、绝对的口气,高职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不是硬性的法律条文,它应该是师生共同在教学实施中检验教师的精心预设,是一种来自师生间与生生间配合衍生出的共同的分享与创造,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文化的具体体现。
(2)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框架的选择及局限
事实上影响课堂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很多因素并不是显见或可以描述的,因此要制定一个“万无一失”的标准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抓住核心要素,从而帮助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取舍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出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的理解,也要反映学生的需要。所以本标准尽力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力求反映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既能融合现代教学理念,又能服务于一线高职语文教师。
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研究在选择一些标准和指标的同时舍弃了另一些我们经常提及并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指标。比如信息化运用程度、板书、课外辅导、按时上下课等常用标准,因为它们不是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属性。被舍弃的标准固然有其作用,但会使教师误认为做到这些要求,就会合格。教学的最大功能不是交给学生量的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和优秀品格。
(3)“标准框架”可能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标准框架当然是指标与指标之间彼此内涵并列,毫不重叠。但教学活动本身具有连贯性、互动性、复杂性等特点,很难做到完全分解。标准的11个一级指标涵盖了一节课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效果等基本方面,这几个方面彼此关联、互相配合、先后铺垫,要做到完全解剖,委实困难。所以标准在设计之初,兼顾到指导性与操作性,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选择从方向性和实施性角度出发,希望达到深化认识、指导实践的目的。当然,效果是否达到,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标准的设计初衷是用于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非评价的工具,旨在为高职语文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评价参照,可作为反思教学的观察工具。此外,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教师专业化都是动态发展的累积,要想全面、发展地评价一位教师,可能需要一周、一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每一节课只是其中一个片段。标准本身肯定还有不完善之处,期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检验丰富。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龚孝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构教育探索2002年第11期.
[3]胡立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作者简介:傅晓慧,性别:女;出生年月:1984.11.;籍贯:江苏南京;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职教学会2015-2016课题(共生理论下高职语文好课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XHGZ201502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