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妮
摘 要:在陶行知极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中,德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次,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了功利性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并探索了中国教育具有功利性的历史根源。最后,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的一些表现,强调要用陶先生的德育思想和超越精神来改造当前大学培养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关键词:陶行知 德育 超越精神 功利化教育
陶行知先生堪称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的一生正值国家多难,名族危机之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赤子之诚,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不但是由卓越的民主主义战士进而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典型,同时也是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陶行知先生逝世后,毛泽东同志亲手提了悼词,并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
自改革开放之来,我国学界和教育界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有学者提出陶行知精神可以归纳为“爱国精神、服务精神、创造与开拓精神、追求真理精神、献身精神、为人师表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勤奋好学精神和行知统一精神”等十大精神。[2]
在陶行知先生身上体现的这些值得人们学习和继承的精神中,有些精神是中国一些优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中华民族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在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呐喊和奋斗,从少年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鲁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都体现了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种精神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缺少的,却在陶行知先生身上有着强烈的集中的体现,这种精神就是高尚的无私的超越功利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首先表现在他一生不求官,不做官,多次拒绝当官的机会。他在中国众多读书人中是个“另类”,虽然在他的一生中,曾有过多次做官的机会,如在上个世纪20 年代末期,他谢绝了河南省任教育厅长的职位,因为他要献身自己的晓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晓庄事业,我要用整个身子干下去”。[3]
陶行知先生的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还体现在他不作“人上人”,要做“人中人”,以平民自居,自愿过艰苦的平民生活。从孔子所言的“学而优则仕”到后来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中国历代的莘莘学子都是为了成为“人上人”而读书,只有成为“人上人”才能过上优裕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辞去了东南大学教授的职务,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办教育,为最贫苦的农民服务,终生无悔。这种超越功利的高尚精神在中国实属罕见,因为追求功利是我国教育的传统之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具有很强的世俗化和功利化。从春秋战国起,中国人读书大多都是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谋求物质利益的前提是要做官,“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以为做官而读书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后来科举制度的问世把中国教育的功利化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关注世俗社会的物质功利既与中国缺少宗教有关,也与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关。儒家的这种只重现世不问来世、只关注现实生活不作纯粹的抽象思辨、事事讲究实际、处处强调实用的思维方式,一直制约着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支配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功利化色彩。
陶先生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依然要去做一个能为劳苦大众改变命运的“人中人”。但是,在今天很多人看来,读大学谋学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收入稳定可观的“人上人”。近两年发生的两件事件为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提供了典型事例。2012 年10 月11日,优酷上的视频《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得到众多网站论坛纷纷转发,很多网友在评论中感叹“知识难改命运”。2013 年4 月12日的《北京青年报》报道,当年因在长安街头卖猪肉而出名的陆步轩在北京大学讲道:“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由这两件事例可知,整个社会都认为考上了研究生就必须做一个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稳定收入的“人上人”,否则,这个研究生就是白读了。
在21 世纪,中国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当初的“书中自有黄金层,书中自有千钟粟”演变成今天的“书中能谋好职业,书中能找铁饭碗”。[4]
在这样功利化教育的背景下,一些学者指出,我国一流的高校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幽默地指出,大学生世俗化很厉害,过去杜甫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现在一些学生在校园里泉水就已经浊了。这些追功逐利的世俗化的大学生,如何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针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功利化,目前我们迫切需要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教育思想,继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的高尚的无私的超越功利的精神,要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精神来以改造当代中国的功利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生活即教育[A].陶行知全集(第2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生活教育目前的任务[A].陶行知全集(第4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68.
[3]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選——生活教育之性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