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成
(江苏沭阳协和医院,江苏宿迁 223600)
恶性肿瘤组织在初期表现为无节制的细胞繁殖,一般最佳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术后中晚期出现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1]。本文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肿瘤患者,分析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如下。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3.64±8.59)岁;肠癌8例,乳腺癌9例,肝癌10例,肺癌5例,鼻咽癌2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3.09±6.49)岁;肠癌9例,乳腺癌7例,肺癌8例,胃癌3例,肝癌6例,鼻咽癌1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重症疼痛者皮下注射吗啡等;研究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取仰卧位,待局麻后,监测心电图与血压等生命体征,通过股动脉行穿刺,在左、右侧股动脉置5F鞘管,待穿刺成功后,经血管造影机的引导,将导管送至病灶所在位置。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需对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当患者出现发热、恶心等症状,需静脉注射葡萄糖等临时处理。对于重度疼痛者,皮下注射吗啡10 mg,若疼痛没有改善,可口服奥施康啶10 mg;若患者的疼痛时间较长,依据情况皮贴芬太尼。轻度疼痛者口服芬必得等药物。
(1)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具体为:显效为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与疼痛频率明显减轻,有效为疼痛程度降低,但会出现重度疼痛,患者的疼痛频率有所减少;无效为疼痛程度与疼痛频率无变化[2]。(2)分析两组治疗后的疼痛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2.3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3.86,P < 0.05),见表 1。
研究组中,有1例重度疼痛者,1例中度疼痛者,1例轻度疼痛者,疼痛发生率为8.82%(3 / 34);对照组中,有3例重度疼痛者,2例中度疼痛者,4例轻度疼痛者,疼痛发生率为26.47%(9 / 34);研究组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6,P < 0.05)。
表1 两组的临床效果分析[例(%)]
恶性肿瘤已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关其发病机制仍不太清楚。一般对于中晚期恶性肿瘤治愈的可能性很小,但可经多种介入治疗、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方法可适当延长患者的生命。很多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问题却是肿瘤科医生绕不开的问题。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效果较好的特点,且术后的疼痛感降低,对于身体的伤害较小[3]。多种介入治疗,因不需要开刀,只需几厘米的切口,表皮损伤较小,外表较美观,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可提高药物的浓度,降低其不良反应,术后恢复较快,对于身体正常器官的影响较小,而术后疼痛是常见问题,且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需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给予相应止痛药物。如重度疼痛患者,给予皮下或肌肉注射吗啡;对于中度疼痛者,可口服奥施康啶,而轻微疼痛患者可给予普通的止痛药,如曲马多即可。有研究显示[4]:肿瘤患者多数有强烈的应激反应,且多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加上患者对于介入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加重术后疼痛,因此,需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多鼓励与关心患者,告知患者介入治疗的意义与必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知,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患者预后。
[1] 朱珂.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阵痛疗效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5)8760.
[2] 王东林.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阵痛疗效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6):145-146.
[3] 潘洋.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镇痛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3):58-59.
[4] 张继勇,李宜堂,张萍.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疼痛分析与处理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