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华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较为复杂,临床诊断中要对患儿基本症状进行详细分析,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析病因,确诊后实施针对性治疗,提高急性腹痛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1]。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进行急性腹痛治疗的小儿患者共120例,将其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120例小儿急性腹痛患者中男61例,女59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5.50±2.50)岁,病程1 h~2 d,平均病程(22.1±1.5) d。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出汗,且大多患儿身体呈蜷曲状、面色苍白,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对急性腹痛患儿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医护人员掌握患儿一般资料后,对其实施全身性的病情检查和排查,对患儿的腹部仔细检查;并应用医疗器械实施辅助性的全身检查,包括腹部X线片检查、B超检查、便常规检查、血尿淀粉酶检查以及血尿常规检查等[2]。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急性腹痛患儿,在临床诊断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增加消化道内镜检查、CT检查、气钡造影检查和胸部透视检查等。
根据患儿实际疼痛情况,实现疼痛等级划分,将疼痛等级划分为0级、1级、2级、3级、4级五个等级。疼痛0级:无疼痛感;疼痛1级:间歇性疼痛或轻度疼痛,不需药物治疗;疼痛2级:持续性或中度疼痛,一定程度上需要药物治疗;疼痛3级:持续性重度疼痛,需止痛药物治疗;疼痛4级:剧烈疼痛,伴有休克症状。疼痛率=(1级+2级+3级+4级)/总例数×100%。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前后患儿疼痛等级统计表(例)
对急性腹痛患儿病史、症状以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实施全面的诊断治疗,120例急性腹痛患儿中,11例过敏性紫癜,实施药物治疗;腹型癫痫7例,转神经内科治疗;阑尾炎6例和肠套叠16例,转外科手术治疗;胰腺炎27例,实施胃肠减压、禁食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23例,实施胃粘膜保护和药物治疗;急性胃炎16例,实施胃粘膜保护补和和H2受体拮抗剂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14例,实施抗炎药物治疗。120例急性腹痛患儿治疗前,疼痛率为100%,经临床诊断后实施对症治疗,患儿疼痛率下降为20.83%,诊断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前后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急性腹痛患儿来院就诊,医护人员需要向患儿家长或监护人详细询问其腹痛开始的具体时间,耐心询问和了解患儿在出现腹痛症状前是否有进食,细致询问患儿的排便情况,包括大小便的排放状态、排放时间以及排放频率等,对患儿的病史情况也要掌握。急性腹痛患儿的保守治疗方式包括抗生素注射治疗或抗生素口服治疗,腹痛严重患儿配合止疼药物治疗或防痉挛药物治疗,注意对患儿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保证营养元素摄取充足;对于需要实施手术治疗的急性腹痛患儿,要在准确诊断后,对无严重并发症患儿实施手术治疗。
[1] 孙桂凤.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及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37-38.
[2] 刘春玲,郭秀侠,高红宇.分析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