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世勇
【摘 要】 2016年全国考考试题(新课标语文Ⅰ卷)中,把文言中的“从容”,译为“从容”,这明显不和语境,对照试题所选《宋史·曾公亮传》的原文和有关辞书对古汉语“从容”的翻译,高考试题中的“从容”,应译为“闲谈”,更贴合文意,符合语境。
【关键词】 高考试题;“从容”翻译;“闲谈”为宜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语文Ⅰ卷),文言文阅读中第7小题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中一个句子是:“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高考给定的答案是:“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救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很显然高考试题的答案是把“从容”对译成现代汉语的“从容”了。
选文中的“从容”到底能不能译成现代汉语的 “从容”?
我们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对“从容”的解释是:
【从容】①形容临事沉着冷静,不改变常态。②形容经济、时间宽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出版)对“从容” 的解释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致。
由此可见:高考试题答案是把“从容”对译成了现代汉语的“从容”,意为“沉着冷静,不改变常态”。
到底“从容”是不是“沉着冷静,不改变常态”的意思呢?
我们还得看原文的具体语境。
高考选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宋史·曾公亮传》原文共1085个字,这里的选文共597个字,所涉及文中“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前后省略的文字只有一句(划线句)。
《宋史·曾公亮传》部分原文“……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帝尝以方张安世。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公亮曰:“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从传记文段看,整个文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曾公亮的个人自然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曾公亮兴修水利、为政有能声、明练文法、公正执法、对抗外侵、游说辽使等六件事;第三部分介绍他去世的情况;第四部分是对曾公亮一生的评介。
我们所翻译的句子就在第四部分,试把这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神宗曾经将他比作张安世。起初推荐王安石,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朝外人士似乎并不赞成。曾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神宗和王介甫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
从原文的语境中根本看不出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番话,像高考试题那样对译成现代汉语“从容”,取“沉着冷静,不改变常态”的意思,显然是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既不是在庄重的朝堂上,也不是受到压力的公开场合,何来的“沉着冷静,不改变常态”呢?况且从曾公亮的回答来看,回答得实事求是,充满无奈,也不像是在朝堂之上和公共场合,像是私下场和的对话或是苏轼的评论传到道曾公亮那里,曾公亮做出的委婉回应。
那么,“从容”在古汉语中还有那些义项呢?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版)
【从容】 ①举止行动。《礼记·缁衣》:“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 孔颖达 疏:“从容有常者,从容,谓举动有其常度。”②悠闲舒缓,不慌不忙。《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③同“怂恿”。
其它辞书所录义项有多有少,但大体一致,《百度百科》对“从容”的释义有八条之多,但也没有其合适的义项来解释文段中的“从容”。
查看谢圣明 黄立平主编的《白话二十四史》( 修订版,2004 年,中国华侨出版社)的白话译文: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神宗和王介甫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
许嘉璐主编的《白话二十四史》(2012年,同心出版社)也把“从容”译为“严肃”。
两本书把“从容”译为“严肃”,看似比高考试题中译为“从容”要贴切,但还是缺少依据,可能是从“举止行动”这一义项引申出来。
“从容”到底译为什么才合适呢?我认为,应该译为“闲谈”。这样相应的文字应该翻译成:“苏轼曾闲谈时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曾公亮说:“神宗和王介甫就像一个人,这是天意。”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宠幸。”
依据是:
1.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1991年版,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51页对“从容”的解释:
【从容】 ①不慌不忙,悠闲舒适。《庄子·秋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②随口。《史记·魏其侯安侯列传》:“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也指闲谈。王谠《唐玉林·补遗三》:“(宣宗)每上殿与学士从容,未尝不论儒学。”③举动,《楚辞·九章·怀沙》:“重华不可谔兮,孰知余之从容!” 王逸 注:“从容,举动也。”④斡旋、周旋。《汉书·郦食其陆贾等传赞》:“陆贾位止大夫,致仕诸吕,不受忧责,从容平勃之间,附会将相以强社稷,身名俱荣,其最优乎!”
依据第二点解释,把“从容”理解为“闲谈”最为恰当,而且解释也有充足的辞书依据。“闲谈”有的辞书也引申为“私下里”,《资治通鉴》中多见此用法。
2.从苏轼的性格看。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人们心目中。
如把“从容”译为“严肃”,显然过于庄重,并且从语境中看来,也不是在朝堂等严肃场合,像高考试题那样译为“从容”,和苏轼的性格相符,但和语境不符,只有译为“闲谈”方和语境,且能切合苏轼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