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大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7-03-21 20:34郭玉琼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思政

郭玉琼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用“五大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郭玉琼

(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战略思维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创新是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协调是思政课建设的方法保障;绿色是思政课教育功能再认识的需要;开放是思政课建设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思政课建设良性循环的触发器。

“十三五”; “五大理念”;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解答现实问题的又一范例,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五大理念”彼此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闪耀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光芒。它产生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时期的背景下,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所体现的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战略思维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维,适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干渠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但是,在多元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大学生思想空前活跃的今天,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阐释力,能释放强大正能量,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发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理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

一、创新: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旨在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促使其增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自觉性,承载着帮助大学生掌握理论、提升能力、确立信仰、修炼道德的综合目的。思政课政治导向性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的,它产生的根基和依据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天然地具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品质。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思政课这一载体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保持与时代的共频共振。

(二)思政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性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各个主要观点和主要论断的提出过程是我们党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正确处理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的辩证关系的过程[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这一理论体系正在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是真理,在对现实的指导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4]

思政课的现实关照性不仅体现在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抽象升华,更体现在用辩证、历史的方法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现实问题因时而异,诸如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大、分配不合理、贫富悬殊大、民生问题多、法治不完善、反腐形势严峻等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渐突出的矛盾、现象,往往令青年学生困惑。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研究,正面回应现实,增强思政课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要求。

(三)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受众针对性

思政课的教育对象非常明确,都是十八九岁的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共性是三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问题有独立的思考;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辨别力和理性程度不足。此外,“三年隔一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隔行如隔山”这些俗语很好地说明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有其独特的个性。思政课要被大学生接受,提高其课程实效性,必须根据受众的特点转换话语体系,转变教学方式,用大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避免空洞的说教,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事实上,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正是各高校对思政课建设创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如:发挥学生主体性与变革教学理念相结合,建设实践课堂、第二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优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建设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健全以注重过程考核为特点的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有效地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对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可见,思政课自身的特点和担负的任务决定了思政课的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要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大学生在成长,思政课的建设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唯有创新,思政课才能“活”起来,“亮”起来。

二、协调:思政课建设的方法保障

(一)思政课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思政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学科建设重在“研”,课程建设重在“教”,两者之间相互支撑、彼此依托。一方面,思政课学科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发展方向、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思政课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研究动力、研究素材和检验场域。学科建设带动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实践基础[5]。二者协同发展而不可混同。

(二)思政课学科建设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思政课学科建设着力点在“研”,要解决的是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研究队伍,这些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还需配以相应的科研物质条件和管理机制。要把思政课学科由弱势学科建设为优势学科,必须内外兼修、统筹各要素,以形成合力。“外修”是提供条件保障体系,包括机构建设、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等;“内修”是提升学科自身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制定发展规划以凝练学科方向,培养专门人才以汇聚学科队伍,搭建研究平台以扩大学科影响等。

(三)思政课课程建设各要素的协调发展

思政课课程建设着力点在“教”,关键的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对象和施教者。在这四者中,施教者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师的劳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创新;教育对象的主动性需要教师设法调动。教师不是教学唯一的主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渠道和表达意愿,他们也应该且必须成为教学的主体。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思政课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将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引入思政课教育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多极主体间的交互性活动,完成对传统的单一主体中心的超越,有利于促成施教者和教育对象教学相长、协调发展。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要求教师在使用思政课统编教材时进行加工,将思政课学术话语体系转变为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使思政课教学成为师生间的对话,而非教师的独语。思政课课程建设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亦需要制度的协同建设,如教师的培训制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学生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的宏观管理制度等。导向明确、管理与激励并重的制度是思政课课程建设各要素协调发展的保障。

三、绿色:思政课教育的功能再认识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核心在于可持续。从教育的视角出发,绿色对应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内含着促进人的发展之意。用绿色理念引领思政课建设,契合了以整体功能观对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再认识的需要。

毋庸置疑,思政课具有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性。但这并不是思政课的唯一功能,它还具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任务,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决定了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反映了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二者辩证统一。忽视思政课对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功能,是对思政课持有偏见、给思政课贴上“说教”标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必须使人民生存得更好,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比受外在因素支配控制的、片面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人民更好地生存。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思政课教育即是中国共产党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自为活动[6]。

纵览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四门核心课程可以发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贯穿其中且各有侧重:“原理”课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基础、内涵和客观必然性,“纲要”课通过介绍民族意识觉醒、国民性的改造等历史史实,提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传统思想资源,“概论”课总结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成果,“基础”课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要求[7]。如何将这些理论落实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教学过程?一是以人为本,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结合,回应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二是引入交互式、体验式、咨询式的教育方法,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回应大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需求;三是拓展教育渠道,提供实践平台,回应大学生发展能力和丰富社会关系的需求。

总之,思政课是一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造就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价值导向和能力提升。以绿色理念引领思政课建设,有利于避免思政课教学简单、专断、教条化导致的大学生对意识形态教化的逆反,凸显思政课教育的综合意义。

四、开放:思政课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队伍的开放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部分组成。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各有侧重的分工: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主要从事宏观层面的组织和协调,辅导员主要从事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务,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主要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8]。经验和理性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有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合力的发挥。因此,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之一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间有机融合。换言之,就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以开放的姿态兼容并蓄,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设立兼职教师岗位,整合思政教育人力资源,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是开放理念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的体现。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我国高校使用的是由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政课统编教材,这套教材逻辑严密,表述严谨,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科学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要求,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基本遵循。照本宣科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厌学情绪,无助于教材内容进入学生头脑。开放的教学内容具有新鲜的时效性和真实感,能克服教材内容在传播过程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因此,在把握教材主旨的基础上吸收生活化的元素,关注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把严肃的教材内容与生动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构建以教材为核心,融合社会热点、真人真事,既向外辐射又不离开其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成为思政课理论体系转变为学生信仰体系的基础和前提。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

近年来,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备受推崇,广受大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第一课堂的限制,辐射到家庭、社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激发大学生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一种,通过文件的形式给予保障,表明了开放式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作者认为第二课堂是思政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教学目标相关,包括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诸如学术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等内容,是一个变化的、开放性的教育途径。它的外延大于实践教学,在教育形式上不限于隐性教育[9]。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效性的检验标准是大学生能否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根据接受理论,接受客体要通过接受主体自身接受图式的选择和同化、顺应的作用才能纳入接受主体,而接受图式可以从主体已内化知识和主体认知思维能力两个维度来考量[9]。也就是说,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能否接受作为客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受到大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现有思维能力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二课堂自主性、灵活性、互动性、实践性强,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接受图式。一方面,第二课堂中学术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主题鲜明的活动能引导大学生主动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基础,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如果大学生拥有了结构合理的知识基础,作为接受客体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能很快纳入接受主体———大学生的认知图式并被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等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教育途径,既有利于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和应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认知、思维能力的提高,使接受图式得以优化,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共享:思政课建设良性循环的触发器

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即时共享提供了可能。如思政课课程网站既是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课堂资源共享的渠道,也是思政课教师讨论教学难点、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心得的平台。此外,交通的便利使全国思政课教师有条件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面对面研讨,或是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校际交流,并保持常态化。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资源的共享意味着可以通过思政课进行网站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驾轻就熟的通讯工具微信公众号获取学习资源。广受学生欢迎的公开课、微课和教学活页,就是利用新媒体开辟的思政课教学新阵地。另外,近年来出现的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方法也是依托于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而进行的创新和尝试。

教学成果的共享是为了教育成果的实现。思政课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思政课的教育成果就是培养出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教育成果的共享对象不是某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乃至全体成员。众所周知,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的精神状态和素质能力决定了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品质。当下,人的异化已相当明显,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已经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有了某种较远大的理想比如政治信仰的人”,“必然会磨砺自身。其决心为人类最好的将来去斗争”,“才可能将有限的个体置于人类千千万万个个体交织起来的整体网络中去思考”[10]。也就是说,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必然会产生奉献社会、为人类造福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创造。而社会越实现充分发展,就越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条件。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又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再为物质所奴役,越发注重精神的自由,走向类生命的高度。社会氛围不会再“重术轻道”,用功利性的量化标准去考察一个学科的重要程度。思政课会因其对人的思想的关注和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受到重视,其学科地位的重塑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享可以称作思政课建设良性循环的触发器。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A]. 2015-07-30.

[2] 陈明凡.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这条主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91-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5] 罗建平,杨书萍.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必要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163-166.

[6] 李岩.解读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意蕴: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角[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4(5):36-39.

[7] 彭平一,张卫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现代大学教育,2010(2):102-109.

[8] 客洪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11(6):70-73.

[9] 郭玉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二课堂建设刍议: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84-288.

[10] 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7.

(责任编辑:张 杰)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under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GUO Yuqiong

(School of Marxism,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Anhui 241001, China)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dvanced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ness, sharing) 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18th Central Committee. It demonstrates a strategic thinking that is both goal oriented and problem oriented. It is a philosophy that frees mind and seeks truth, which provides guid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novation’ is a mandatory request in developing the course; ‘Harmony’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Green’ requir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urse’s function ; ‘Openness’ is the only path to the success in the course development; and ‘Sharing’ is the trigger to a virtuous cyc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urse development.

“The Thirteenth Five-Year Plan”;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2016-09-0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思政课‘五统筹’教学模式研究”(2015jyxm21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立项建设项目“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zgjh1-1-2016-14)

郭玉琼(1981—),女,福建上杭人,皖南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0297(2017)03-0018-05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