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五种权威期刊相关论文的考察

2017-03-21 20:34
关键词:导刊培育价值观

陈 淼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政治法律·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五种权威期刊相关论文的考察

陈 淼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部署掀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考察五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权威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从具体内涵、涵养基础以及培育和践行路径三个方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术界深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现状; 展望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后,理论界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选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教学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五种期刊的相关论文为考察对象,对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作一述评。选取这五种期刊的原因在于: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权威期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代表性;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这些期刊的相关论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论证有深度,代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现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补充。意见明确指出其具有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的整体研究

有学者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江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平等性、集体性和道德性等突出特点[2]。王久高针对学术界关于其“核心”还是“非核心”问题时,认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本解决当下国民终极价值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既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理论,也无益于统一思想[3]。操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主义”是其一阶规定;“核心”是其二级限定,是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价值主体的向度、价值核心的位阶、价值核心的层级是其三相结构;主体性与客观性、观念性与实践性、 精神性与利益性、和解性与冲突性的辩证统一是其四重张力[4]。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关键词的内涵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12个关键词构成,学者对其中某一关键词的内涵进行了深刻探讨。

国家层面。张国宏通过对“富强”的逻辑解析、内涵意蕴分析,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目标的建构路向[5]。房广顺、张磊通过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比较,探析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观内涵、中国特色的民主传统及其传承,探寻如何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6]。孟宪生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思想突破了思想和阶级的局限,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赋予和谐新的内涵[7]。

社会层面。在对社会主义“自由”的研究上,吴玉军认为自由应保障公民的权利,实现实质自由,追求精神自由,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自由[8];倪素香、梅荣政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社会主义自由观包括经济自由观、政治自由观、法律自由观等,其理论基础、经济基础、践行主体、实现方式与资本主义自由观存在着本质区别[9]。在对社会主义“平等”的探究中,张文喜认为应按照马克思主义中政治社会哲学所理解的总体性原则来理解,社会主义意味着能够为每一个个人创造同等机会[10];张晖认为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的平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突出的时代特征[11];吴东华、张洁通过与资本主义平等价值观的对比,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将培育价值认同与加强法律保障结合起来[12]。在对社会主义“公正”的研究上,韩震认为公正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3];段妍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其目的是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趋势,重心是分配公正,与自由、平等、法治有机内在统一[14]。在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研究上,张会峰通过与西方法治观的对比,认为马克思主义法治观是一种实质法治观或历史法治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西方模式[15]。

个人层面。在对社会主义“敬业”研究上,李丽丽通过对传统文化中敬业的理念、敬业的道德内涵以及敬业的价值意蕴的阐述,说明只有国家、社会、个人三方合力才能不断推动敬业精神[16];杨业华、沈雅琼、许林青认为敬业由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开拓进取以及把职业作为生命信仰等四个层次的内容构成[17]。在对社会主义“诚信”研究上,金建萍、杨谦通过对中国传统诚信观的道德价值与局限,西方理性主义的契约诚信与权限的对比和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政治文明的一般理念、法治文化的支撑、交往关系的契约以及社会治理的基石[18];余玉花认为诚信是其他美德的基础,人与社会的活动需要诚信的支持,所有人都必须接受诚信的检验[19]。在对社会主义“友善”研究上,艾国、刘艳认为应当从四个维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族精神、开放性以及时代性来把握友善的内在要求[20]。

无论是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深入研究其某一关键词的内涵,我们都要同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普世价值观有效区分开来,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内在要求,真正铭记于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的涵养基础。

(一)关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何以可能的研究

不少学者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从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殷忠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取自其精华,而且其具有的社会功能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魂魄[21]。方晓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2]。魏佳指出在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时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民族主体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23]。何虎生、王超则从宗教角度认为中国优秀宗教(儒佛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4]。然而,能否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值得商榷,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25]。

(二)关于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不少研究人员探究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宋乃庆、贾瑜、廖晓衡认为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26];顾萍、袁久红提出需要建设“四大平台”——国家制度平台、国民教育平台、媒介传播平台、社会示范平台,以促进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27]。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和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理论界从不同的维度解释了其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路径。

(一)关于抓好关键人物工作的研究

有学者选取某一重点群体为考察对象,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抓好关键人物的工作。如: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钱昌照认为应构建丰富多样的解读体系,落实对接的联动机制,持续有效地固化衔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8];潘玉腾、陈赵阳认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眼于“三观”这个大处,借力于生活细处,着力于生活小处,发力于生活实处[29];赵永明认为培育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要重视舆论教育,关键是要注重日常实践养成,根本是要自觉践行“三个倡导”,保障是强化规章制度建设[30];付安玲、张耀灿认为应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隐性培育,可以立足生活实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显性课程的隐性资源,借助网络文化隐性教育的优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提升学生素质[31]。也有学者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李庆华、谭蕾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知、情、意、行”[32]。还有学者以高校为研究对象,汪庆华认为高校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应明晰主体职责,建立工作体系,畅通信息渠道,融合教育内容,巩固与创新工作载体[33];刘书林、丁晓丽则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教材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质[34];朱健认为要从工作理念、路径举措和成效检验三个方面来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35]。

(二)关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载体的研究

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曹群、郑永廷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思政课堂教学时,需要改变思维方式,要实现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融合;在立体思维上,要坚持理性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在人本思维上,要促进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的融合[36]。宫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多重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方法应改革与创新,教师素质能力要提高[37]。于红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在教育引导力、文化熏陶力、时代感召力上下功夫[38]。有的学者从五门课程中的某一门课程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上,李红星认为应以两个百年目标、为人民服务、法治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推动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9];甘玲认为应优化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40]。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上,孙志海、袁久红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反思流行的价值理论中开启科学的价值思维,化一般理论教育为价值评价基本方法论教育[4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曹均学认为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42]。张亮、孙渝莉提出行业特色高校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科建设,促进其与学校行业相关的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发展[43]。

(三)关于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研究

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改变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格局,新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是摆在现实面前的重大课题。王金磊认为应有效利用新媒体,发掘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建设好新媒体传播平台,确保网络的生态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空间[44]。韩文乾认为社会大环境影响高校小环境,高校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大学生的盲从心理和自主心态、新媒体的巨大价值导向作用等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不良影响[45]。唐平秋、卢尚月认为新媒体的“去中心化”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当代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碎片化增加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困惑,隐匿性导致大学生主导价值规范的缺失[46]。高丽静认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意识形态防御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民众的信仰认同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更复杂[47]。孙婷婷、骆郁廷认为我们正处于图像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唤形象化教育的认同[48]。

(四)关于创新培育的体制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以创新某种具体模式为研究对象。王瑞、王丽文认为滴灌式思想教育强调共性方案与个性应答相互呼应,点滴渗透与长久辐射相结合,依据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49]。张德高、浦玉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跟进式”培育,具体来说就是跟寻规范机制,推进固化体制;跟踪发展需求,增进价值认同;跟伴教育宣传,渐进内化于心;跟随实践体验,促进外化为行[50]。

四、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通过梳理十八大以来五种权威期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论文,发现研究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从研究视角上看,学者们从中华传统文化、日常践行、重点模范人群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阐述,而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途径方面的研究虽有涉及,但并不多,大多强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意义,怎样创建、它的实际效果如何等问题没有深入细究。此外,文化与政治手段方面的研究也大多一笔带过,今后的研究可从中深入发掘。

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研究较多,三个层面的关键词都有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然而把三个层面的内涵割裂开来,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理解,今后的研究可把重点放在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上,每一个关键词不仅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每个关键词在三个层面上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可深入挖掘。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学者们都能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涵养基础,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创新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关系值得研究;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运行机制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大多遵从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忽略了自下而上的研究,缺乏一些调研数据、实证研究。离开实际情况而空谈如何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今后的研究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实证研究上,着眼于主体意识的认同,进一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路径。

[1]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2] 江畅.论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4):147-154.

[3] 王久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4):69-73.

[4] 操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重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6):178-185.

[5] 张国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富强”真谛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77-81.

[6] 房广顺,张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价值观的意蕴与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45-49.

[7] 孟宪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的内涵及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67-70.

[8] 吴玉军.自由: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3):69-74.

[9] 倪素香,梅荣政.论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50-57.

[10] 张文喜.社会主义平等观与当代中国[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5):142-149.

[11] 张晖.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内涵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1-55.

[12] 吴东华,张洁.论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本质特征及践行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98-104.

[13] 韩震.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6):74-78.

[14] 段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真谛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83-87.

[15] 张会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及相关问题阐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58-62.

[16] 李丽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5):78-83.

[17] 杨业华,沈雅琼,许林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62-66.

[18] 金建萍,杨谦.比较视域下诚信价值观的现代意蕴[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4):79-84.

[19] 余玉花.论诚信价值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96-100.

[20] 艾国,刘艳.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56-61.

[21] 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73-76.

[22] 方晓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65-67.

[23] 魏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67-70.

[24] 何虎生,王超.论中国优秀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15(7):42-49.

[25] 花威.共产党员对待宗教的三重态度[N].光明日报,2016-05-09(2).

[26] 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64-67.

[27] 顾萍,袁久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73-75.

[28] 钱昌照.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蕴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32-134.

[29] 潘玉腾,陈赵阳.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65-68.

[30] 赵永明.“90 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04-106.

[31] 付安玲, 张耀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88-91.

[32] 李庆华, 谭蕾. 高校青年教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0):106-109.

[33] 汪庆华.高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69-71.

[34] 刘书林,丁晓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9):76-81.

[35] 朱健.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68-71.

[36] 曹群,郑永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74-78.

[37] 宫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92-94.

[38] 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70-72.

[39] 李红星.“基础”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77-80.

[40] 甘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基础”课的方法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80-82.

[41] 孙志海,袁久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77-80.

[42] 曹均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111-114.

[43] 张亮,孙渝莉.我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以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07-110.

[44] 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09-113.

[45]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46] 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6.

[47] 高丽静.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教学与研究,2015(5):98-104.

[48] 孙婷婷,骆郁廷.图像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6(1):70-78.

[49] 王瑞,王丽文.以“滴灌式”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3-135.

[50] 张德高,浦玉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的路径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106-109.

(责任编辑:张 璠)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Related Papers of Five Kinds of Journals

CHEN Miao

(School of Marxis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relevant scholars and expert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rich achievements. Combing five journals’ papers on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focued on from specific connotation,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academic researc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esearch status; prospect

2016-10-24 作者简介:陈淼(1989—),女,河南信阳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D261.1

A

1674-0297(2017)03-0001-06

猜你喜欢
导刊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房地产导刊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房地产导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