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军,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孔子德育方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
李红军,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德育方法体系。具体来说,这些德育方法主要有身教示范法、启发与自我教育法、因材施教法、环境陶冶法等。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根据孔子上述教育方法的内涵及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孔子;德育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坚持“以德化育”“德教为先”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方法,如身教示范法、因材施教法、启发与自我教育结合法、环境陶冶法等。本文旨在将孔子的德育方法与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探讨思想政治课教学借鉴孔子德育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身教示范法主张教育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示范。这一方法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坚决反对强行灌输、说教的方式,主张通过教育者以身作则、身教示范来体现道德教育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在孔子看来,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他劝导统治者*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是紧密相关的,统治者如君主、官吏要承担起道德教化的重任。他们既是统治者也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即“民以吏为师”,所以孔子在很多场合论及身教示范的方法时是针对统治者如何教化民众而言的。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33,“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128,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134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等论述,指出欲要正人,必先正己。他强调,统治者要治国安民,必须自己带头树立良好的品德,给老百姓以良好的身教示范。在此基础上,孔子还进一步阐述了身教示范对受教育者的重要性,他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132在这里,孔子以统治者上行下效为依据,论证了身教对民众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身教示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方法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由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决定的。道德教育的对象是有血有肉的人,要使具有很大差异的个体通过道德教育来铸造健全人格,单靠理论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具体的事例来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受教育者,有利于其把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其通过实践把认识转化为信念与品质。二是由道德教育的特点决定的。道德教育不同于科学教育,它不能以概念解释概念,而是要用具体的形象来表征真善美、假丑恶,通过典型的事例与典型的人物使人受到感悟与体认。概念是抽象的,而形象是具体的,用具体的形象进行道德教育,远比单纯使用抽象的概念有效得多。总之,身教示范法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通过教育者自身的言行来进行教育,易于激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共鸣,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
“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格言都说明“以身立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的思想、作风、品质无时无刻都受到教师言行的影响。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其思想品质的可塑性都很强,他们往往希望在自己的师长身上看到“应该做,如何做”的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行为示范作用,可以对学生产生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身教示范法常常可以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的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可以通过树立先进人物或正面典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激励告诫,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规范自身行为。在课堂上,教育者要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以各条战线、各个地区、各个单位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为例,来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充分发挥身教示范的作用。当然,另一方面,教育者还要善于抓负面典型和反面教材,对错误行为、落后思想的错误根源、现实危害讲深讲透,从而帮助受教育者自觉抵制其消极影响。
启发与自我教育法,强调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育者要依据所传授的知识以及被教育者的特点,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强调被教育者自身通过学思结合、反躬自省来正确认识自己。这种方法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性,重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启发式教育也注重自我教育,能够做到教与学并重,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育过程中,孔子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 90。在他看来,在教学中,必须要先使学生经过冥思苦想的过程,如果其仍然不得要领,然后再去启发他。孔子认为,在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有所体会,想说却又说不出来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开导,学生学到的知识才会更加巩固。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孔子注重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他主张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60孔子在谈到自己的学习体会时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56在他看来,学和思二者是辩证的关系,教育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单靠教育者一方 “填鸭式”的灌输是不行的,学习者必须将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将理论知识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受教育者的学习过程也是其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孔子主张凡事求诸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 73,他曾经告诫自己的学生要“三省吾身”[1] 54。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启发式教育和自我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受教育者道德觉悟和思想素质的提高,需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自身的反省、思考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需要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矛盾运动来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把正确的知识和思想传授给广大受众,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达到“内省吾身”“克己复礼”之目的,从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当前,在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比较单一,课堂中教师过多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思维的力度不够,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对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还认识不足。启发式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调动了教育者的主动性,又激发了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受教育者的自身实践结合起来,是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的重要路径。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模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教育者需要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预先根据教学思路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多地寻找答案。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去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互动。这既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感,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此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倡导自我教育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上集体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与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对照,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对其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反省。
因材施教法,就是教育者要根据受教育者自身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年龄性格等“个性”确定教材教法,使受教育者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在孔子看来,受教育者身心特点各不相同,教育要因人制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57在他看来,首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个性,只有了解“材”的情况,才能因“材”来施教。了解“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听其言”,是指除了在课堂上要听学生讲了什么之外,还要在课外主动跟学生谈心,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其思想动态;另一种是“察其行”,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59-60。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1]77。因此,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此外,孔子认为,因材施教的另一层内涵就是对同一个问题要作出不同的解释,而这些不同的解释又正好是针对学生的某些缺点而说的。例如,在什么是“孝”这一问题上,鲁国大贵族孟懿子问及孔子时,孔子考虑到鲁国贵族大夫势力较大,有不守周礼的僭越行为,所以对他说,无论是在父母生前还是在父母死后,都要依照周礼的规定,不能僭越;孟武伯问孝,孔子考虑到这位年轻贵族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所以说“父母唯其疾之忧”[1]59;子游对父母的一般生活注意照顾,所以孔子认为其要对父母更加恭敬;子夏问孝,孔子说,困难的是对父母的态度要和悦亲切,仅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以酒食供养父母,还算不上是孝。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都是紧紧抓住受教育者的“个性”而“对症下药”的。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学习兴趣及爱好都不一样,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完全同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认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转化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受教育者也有一个反应、接受、“内化”和“外化”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2]1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人,他们都会基于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和爱好来接受新生事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特点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进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者必须要认识和了解学生,立足于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因材施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采用层级教学法。所谓层级教学,就是要根据教育对象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按层次安排不同内容的课程。同一层次的同学分在同一班级,他们的基础相同、目标一致,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和同学间的互助。此外,还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将教学内容作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安排,这样才能从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原有基础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使不同层次、起点的人都能有所进步。二是要实行课程内容选学制。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安排一些自学的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布置作业、课堂答疑、小组竞赛的方式将教学中的自学、选学内容加以巩固,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环境陶冶法认为外界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铸造作用。先秦儒、墨、法诸子正是根据这一认识,大力提倡教育者主动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孔子认为,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度重视环境陶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注重择处、择友就是其重视环境陶冶的集中体现。关于择处,他指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70,“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王肃.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这两段话强调环境具有重要的化育功能。所谓“里仁为美”,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完美的,肯定了环境对人的品德具有重要影响;所谓“慎其所处”,是要人们慎重地对待环境的影响,选择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环境。孔子指出:“友便辟、友善柔、友边佞,损矣”[1]161,“无友不如己者”[1]55,“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131。这些论述充分肯定了“友”对人的品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毫无疑问,孔子择处、择友的目的在于创设良好环境,以促进人们养成优良品德。
良好的德育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它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反,不良的环境则会削弱甚至抵消道德教育的作用,影响人们良好道德的形成。
人的道德品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看、听、想、做多次反复作用,最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如果社会环境和风气呈现奋发向上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好;反之,当社会生活混乱、社会风气败坏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社会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种巨大的影响。良好环境的约束可以使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打造和谐课堂、趣味课堂,渲染和活跃课堂气氛,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教学担负着对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范等责任。良好的、和谐的课堂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熏陶作用。塑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要打造具有生命灵性和丰厚人文底蕴的教室环境。其次,要加强课件的制作与运用,搞好多媒体教学。运作现代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一般来说,设计课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大小要合适;文字搭配背景着色要恰当,背景色不能喧宾夺主。二是要用声音渲染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譬如,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性质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一些舒缓的轻音乐,使动画与声音同步播放,使整体内容和谐、美观,并贴近现实社会生活。
[1]戴大祝.四书新译读本[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
10.3969/j.issn.1008-6382.2017.05.001
2017-09-27
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改革”(2015ZZ02)阶段性成果。
李红军(1970—),女,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伍志燕,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G641
A
1008-6382(2017)05-0003-05
(责任编辑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