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伦理思想变迁的表现

2017-03-21 16:59李明建吕甜甜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孙中山共产主义

李明建,吕甜甜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论民国时期伦理思想变迁的表现

李明建,吕甜甜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中,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显著特征。伦理思想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时代特点。这一时期的伦理思想上承近代伦理思想,下启现代伦理思想,展现出对近代及之前社会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同时也呈现出现代伦理思想的萌芽。民国时期伦理的变迁主要表现在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吸收借鉴以及切合时宜的伦理创新。

民国;伦理思想;变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入侵之下,传统封建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遭受到重大冲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民国时期的伦理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也顺应时代变迁经历了复杂的转型过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派及无产阶级在对待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差异表现中,展现出这一特殊时期独特的伦理变迁状态。

1 对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继承

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变迁首先体现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封建伦理纲常思想的批判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坚决反对君臣之伦及忠君的道德要求,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所谓三纲,出于狡者之创造,以伪道德之迷信,保君父之强权也。”[1]同时,他们对“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道德规范进行批判,提出父子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革命派的一些成员指出,“父为子纲”的目的在于维护父之强权,从根本上说是破坏人道平等的伪道德。《三纲革命》提出,封建时代所倡导的“慈”和“孝”也存在一定问题,只是“私之别称也”,它们与博爱是对立的,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高尚美德。“父愿其子孝,且用强迫威骇以得之,而子变为奴隶禽兽矣,故孝者父之私利也。子欲其父慈,欲其有利与己,用媚以求之,或以孝之美名为升官发财之运动法……”[2]1018这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时期“慈”和“孝”的自私性、虚伪性,对封建孝道规范是个沉重的打击。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时批判了“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等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他们指出,广大中国妇女在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和摧残下,出入、社交甚至婚姻都无自由,实际上就像奴隶、牛马、花鸟、囚徒一样。中国封建社会针对女性而产生的“女德”“妇道”等道德规范成为套在女性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女德”“妇道”,集中表现为“三从四德”,这些道德规范剥夺女权,否定女子的独立人格,要求女子无条件地服从男子。在革命派成员看来,以女子绝对服从男子为核心精神的“三从四德”,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上的思想,所以要受批判。“地球生人以来,斯有男女,男女同生天地间,同有天赋之权利,同有争存之能力”[2]922,男女理应一律平等,女子的人格、权利同样是不容剥夺和侵犯的。

在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变迁中,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也对封建伦理思想的本质进行深刻批判并对封建“孝道”“贞节”等问题展开批判。陈独秀指出,封建时代的“三纲”所规定的义务是“片面的义务”,它所维护的制度则是“阶级尊卑之制度”,即封建等级制度,因此,它本质上就是“不平等之道德”[3]。在陈独秀看来,因为“三纲”的压制,臣、子、妻、卑、幼完全变成了君、父、夫、尊、长的一种附属品。由“三纲”所派生的道德“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批判封建旧道德的过程中,还同时对“孝道”和“贞节”这两项封建道德规范进行剖析和批判。吴虞则深刻批判了封建“孝道”观念。他认为,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孝”难以等同于美德,其存在的原因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他认为,“孝悌就是顺德”,封建统治阶级努力地“教孝”,“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5]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有不少学者严厉谴责视妇女为奴婢牛马、为“机械玩物”的封建旧道德,他们呼吁要把“扶阳抑阴”“男尊女卑”“三从七出”等谬误思想“一扫而空”。鲁迅也曾指出,所谓“节烈”,从前也算是共有的“美德”,但是后来却变成专指女子的道德规范了。“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界定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绝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侮辱他的时候,或者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6]鲁迅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残害妇女的“畸形道德”,源于封建社会从来未把妇女真正当作人,而只把妇女看成是男人的一种私有财产或者传宗接代的工具。

民国时期伦理思想的变迁也表现在传统道德遭遇调整的同时,优秀道德传统得以继承发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诸多重视伦理道德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思想,在民国时期伦理思想变迁转型的过程中得到承继。20世纪初,革命党人章太炎在《民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强调道德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他认为,“近世学者,推寻祸始”,把中国的衰微或归之于宋学,或归之于汉学,这是不正确的,“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7]。章太炎认为,道德不仅决定国家、民族发展的兴衰,还将决定革命的成败。他提出,革命是极为艰难的事业,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革命党人则要不怕艰难,勇猛奋斗,不怕牺牲;就万万不可“夹杂一点富贵利禄之心”;就必须实现革命者的团结,切不可“彼此互相猜防”,这就需要提倡“革命的道德”。因此,章太炎认为,“无道德者不能革命”“道德堕废者,革命不成之原”,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大力提倡并培育优秀道德。

孙中山也认为,革命党人要承担发动领导革命事业的重任,而领导者的强弱,则取决于其道德精神智能的高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孙中山认为,修身是治国的根本。他希望人们通过修身提升自己的人格,培养起高尚的革命情操,从而在中国革命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针对一些人被拉拢、被腐蚀,走向堕落的现实状况,他曾对国民党员、军人、学生和公务人员等群体多次指出:“不可居心发财,想做大官;要立志牺牲,想做大事”[8]。他鼓励大家放弃自私自利的欲望,献身于革命事业,自觉“担负救国救民之责任”。孙中山重视并强调道德和道德教育,旨在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在实际中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2 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吸收借鉴

民国时期伦理转型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在帝国主义的文化入侵中,中国社会对于西方伦理思想的吸收和借鉴。一些知识分子对西方伦理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并广泛传播,主要表现在他们对西方权利、义务、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学习宣传上。早在戊戌维新时期,严复、梁启超等人便提出,封建社会的君主们把国家当作私产,把人民视为奴隶,最终的结果则是人民把自己当成奴隶,从而在国家、民族的兴亡问题上也就极其淡漠,这是民德“薄”的重要表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家、宣传家们接受并发展了维新派思想家所宣传的西方权利义务思想,对奴隶主义思想展开猛烈批判。受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论”的影响,革命派中很多人也主张人们拥有自然的权利,争取自己的权利乃是人的本性,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权利是平等的。曾有时论文章写道:“人因保其体肉精神之本分,即有物之权利;人因继续其子孙之本分,即有婚姻之权利;人因干与国政之本分,即有参政权;人因不受他人制缚之本分,即有自由权。”[9]484其中,政治权利是最重要的。他们认为,这些权利是“暴君不能压,酷吏不能侵,父母不能夺,朋友不能僭”的[9]72-73。他们特别强调:“设有来侵我者,防御之,不容少须假借,不准推诿揖让,是权利思想之大旨也。”主张要捍卫正当的权利。他们还提出,“以一己之权利,拱手而授之他人;君主以一人而占有权利,我不敢与之争;贵族以数人而私有权利,我又不敢与之争;甚且外人盗我权利、诈我权利,我亦不敢与之争”,这些正是奴隶主义思想的表现,只有具备权利思想才能称得上真国民[9]73。革命派的思想家们还指出,如果只顾“一人一家之事”“视国家之利害休戚如秦越之相肥瘠”,不讲尽公众义务,放弃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兴亡漠不关心,这实际是权利思想不完全的表现。要清除奴隶主义,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权利思想,而且要树立正确的义务思想。

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是“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拥护者、提倡者,其平等、自由等思想就是在吸收借鉴西方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出于对封建主义专制制度的痛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际需要,孙中山一再强调政治平等,他说:“我们主张民权革命,便铲除那些阶级,要政治上人人都是平等,就是男女也是平等。”[10]但孙中山的平等观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传统理论不尽相同。他也指出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所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一理论对于“打破君主的专制”虽然具有一定意义和作用,但它是不合科学、不合历史事实的。他说,在自然界“天地所生的东西总没有相同的”,是不平等的,所以,“天生人类本来是不平等”的,这便是“天生的”不平等。后来出现专制制度,“专制帝国尤其变本加厉”,人间的不平等则尤为加深,又造成“人为的不平等。”[10]284-285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人平等”呢?孙中山认为,首先必须通过民权革命来“打破人为的不平等”,以实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即“始初起点的地位平等。”所以他一再强调,“因为争得了民权,人民方有平等、自由的事实,便可以享平等、自由的幸福。所以平等、自由,实在是包括民权之内”“民权发达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长存。”[11]孙中山是立足于民权主义、民权革命来谈平等的,认为政治平等的实现要建立于民权革命胜利的基础之上。

孙中山所说的自由,包含有多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和自主;其二,泛指社会生活中的自由原则,即国民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所享有的各项自由;其三,则是与极端自由化、无政府主义相似的思想[12]。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就是为了实现国家、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为了争取人民的民主权利。孙中山一再倡导自由,是为了使人民摆脱专制之苦,这个口号和封建专制思想是针锋相对的。但是,他对不讲纪律、不守纪律、不讲服从的极端自由化思想和无政府主义是坚决反对的。因此,他在讲自由时,讲了很多个人与团体、国家自由的关系问题。他主张应学习俄国列宁的党,“凡是党内的纪律,大家都要遵守;党内的命令,大家都要服从;全党运动一致进行”[13],结成坚固的固体,改变一盘散沙的局面,以增强战斗力。

3 切合时宜的伦理创新

民国时期伦理转型还体现在结合时代背景的切合时宜的伦理创新,主要表现在共产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之中。共产主义道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逐渐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指导下大力提倡和培育的结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非常重视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提倡、培育和研究。他们反复强调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合理性、正义性和科学性。共产主义道德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为基础,吸收借鉴了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传统美德,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人类道德发展中最先进、最高尚、最科学的道德。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们还深刻论述了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革命,它必然要遭受到剥削阶级的拼死反抗。因此,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和参与者要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道德立项,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同时,“共产主义事业中一项极大的艰苦的工作,是要把人类改造成为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民,是要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和教育,把带有各种弱点的人类改造成为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者。”[14]要完成如此神圣的历史使命,革命的领导者则必须开展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问题。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青年》就发表了一些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文章,强调指出革命的修养应该包括感情的、知识的、品性的和才干的修养,而修养的根本方法是实践。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总结了我们党在进行共产主义道德修养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相关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树立共产主义新道德、新风尚,还大力开展对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研究。以毛泽东、刘少奇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论述了共产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这些都推进了新的“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 李石曾.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1978:105.

[2] 竹庄.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8:922.

[3]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J].新青年,1916,2(3).

[4] 陈独秀.一九一六[J].青年杂志,1916,1(5).

[5] 吴虞.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1:155.

[6] 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7.

[7] 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76-287.

[8] 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0-286.

[9] 张丹,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10] 孙中山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94.

[12] 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1:89-90.

[13] 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1.

[14]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0.

责任编辑:沈宏梅

OntheChangesofEthicalThoughtsduringtheRepublicofChinaPeriod

LI Mingjian, LÜ Tianti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al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ethical though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s obvious features. The changes of ethical thought hav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ethical thought of this period followed the recent ethics thought and connected the modern ethical thought, showing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he recent social ethical thought, and also showing the germination of the modern ethical though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anges of ethics we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ethics, the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of western ethics and the ethical innovation suitable to the occasion.

Republic of China; ethical thought; change

B82.06

A

1009-3907(2017)09-0078-04

2017-04-13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ZXD0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SJD796);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无编号)

李明建(1982-),男,江苏宿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吕甜甜(1984-),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孙中山共产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