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练
(闽南师范大学物信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论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
张信练
(闽南师范大学物信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提出新的要求,培育契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成为高校创新教育的紧迫任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应从顺应绿色创新的生态潮流、增强绿色创新的主体意识、创造绿色创新的社会条件、开展绿色创新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展开,才能寻求大学生绿色创新能力培育的现实路径。
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能力;培育;路径
面临资源环境的压力,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它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绿色发展,突出绿色发展思路,形成比较完整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也对高校创新教育提出了要求。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当前社会的环境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面临的任务,消解人类环境困境的出路有赖于大学生创新方式的改变。人类“作为大自然生命进化的产物,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类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1]。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存在注重资源要素“量”的投入,而忽视绿色发展“质”的要求,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引导大学生创新行为与社会全方位对接,应该顺应绿色发展潮流,增强绿色创新的主体意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创造绿色创新的社会条件,开展绿色创新的社会实践,既推动社会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近代社会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人真正成为“自然的统治者”,但是人类活动以高投入、高能耗为特征,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习近平强调,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我们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绿色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实现绿色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大学生根据当前的生态形势选择创新的方向也就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首先,培养大学生形成“生态人”的责任担当。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形成不同形式的生存状态。“生态人”作为人在生态文明中的存在状态,“是指善于处理与自然、他人及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3]。大学生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新世界观,并落实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中,养成绿色创新的人生态度,把生态的责任担当作为创新的出发点,一定要考虑创新能否造成污染或者资源浪费,并尽量把这种污染或浪费降到最低。
其次,寻求创新的绿色技术范式转换。“每一次文明的转型都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提高的表现,技术范式的转换往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转型。”[4]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必定依托绿色创新的技术范式。大学生过往的粗放型创新,不符合当今绿色化的生态浪潮,有时一边虽有所创新,但另一边却造成资源浪费。依靠生产要素堆积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创新,大学生应积极寻求创新的绿色技术范式转换,把创新当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鲜明旗帜,二者也是大学生追求绿色创新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2013年7月,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5]大学生要在中国梦的感召下,把绿色创新当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增强实现社会责任担当的使命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绿色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去。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6]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确证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高级的社会形态,对人的实践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2013年4月,习近平指出,“全社会都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7]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在人类思想中的反映,在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是增强大学生绿色创新主体意识的关键,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筑起创新的梦想。
首先,加强绿色创新的理论教育。高校应发挥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各课程教育中去,构建起全方位的绿色创新理论教育体系。在讲解哲学常识时,讲清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在于人类的生产实践必须坚持绿色环保的创新原则。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结合近年来的生态事件,阐明破解生态恶化的出路在于人类持续不断的绿色创新。在创新教育中,教育学生把握绿色创新的理念、知识、技能等,通过绿色创新实现创新创业。
其次,做好大学生绿色创新理论的宣传。宣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可以通过现场、网络等方式,结合时间节点开展绿色创新的主题宣传,从主体内在的角度激发大学生的绿色创新意识。也可以通过宣传绿色创新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用榜样力量影响身边的学生,增强绿色创新的感染力。还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让绿色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建立起绿色创新的内生机制。
最后,加强绿色创新知识的学习。学习是提高主体意识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处于知识理论学习的最好时期,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理论学习条件。绿色发展是创新的方向,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精髓,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创新行为。大学生深入学习绿色创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绿色创新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创新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还要通过学习,培养绿色创新的意志力,形成绿色创新的生活理念。
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通过创造打破既定的前提。但同时,人也是既成性的存在,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在既有的社会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也离不开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条件,热情高涨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学生创新活动所要面临的既定前提。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指出,我们“要正确处理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8]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尚未完全社会化,而创新作为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具备多种多样的社会条件。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改革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绿色创新的土壤,这本身也是管理上的创新。
首先,整合、创造创新条件。总体上,校园的创新条件不充分,且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但当前大学生创新既细化又综合,需要整合校园内外的创新条件,实现创新条件利用最大化。就业部门需要协调各院系的创新条件,打破条块分割状态,为学生提供绿色创新的“集中营”。同时,也可以根据绿色的创新需要,创造新的创新条件,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项目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条件,为学生绿色创新提供便利。
其次,提供良好的绿色创新政策和资金支持。政策和资金是支撑大学生创新的翅膀,一定要把最新、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的政策传达到位,为项目好、点子新的创新项目积极寻求政策的支持,如联系相关企业、风险投资,也可以结合“互联网+”思维,通过众筹模式、技术入股等方式,打通大学生绿色创新支持的最后一公里。
第三,创造乐于创新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着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可以开展以绿色发展与大学生创新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绿色创新的魅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组建绿色创新的团队,组建结构合理的绿色创新导师团,让学生在团队的带领下从事单个人无法从事的绿色创新项目。最后,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绿色发展的创新评价机制、奖励机制,让绿色创新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正能量,形成蔚然成风的绿色创新氛围。
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存在方式,它确证着人的存在和人的主体能动性。2015年1月,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9]大学生具备绿色创新的思想意识,还要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确证他们绿色创新的“存在方式”。大学生精力充沛,创新动力充足,但创新的关键在于实践。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外化为乐于创新的“存在方式”,并落实到绿色创新的行动中,才能培养拥有绿色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首先,坚持绿色创新的目标指引。社会的需要是创新的动力,树立以社会需要为创新的目标能有效指引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效益是推动大学生绿色创新的市场动力,绿色发展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绿色创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鼓励大学生树立以市场需要为目标的绿色创新方向,把握绿色创新的时代契机,就一定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新活动。兴趣是持久的内驱力,大学生绿色创新的内在机制在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校园创新活动感染力、体验性强,是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校园创新活动,可以发掘并培养大学生绿色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种绿色创新大赛,激发学生绿色创新的动力,让他们在挑战中力求创新。
最后,开展有利于创新的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对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有明显的作用。创新作为人的主观活动,考验着人的情感和毅力,对人的非智力因素提出要求。通过开展相应的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增强大学生在绿色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克服各种影响他们创新行为的干扰因素,保证整个绿色创新活动的进行。
参与文献
[1]刘尧飞等.绿色发展理念下高等教育变革阻滞[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6-101.
[2][5][7][8][9]习近平谈“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三:绿色发展篇[DB/OL]. 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112/c3854 74-27806216.html.
[3]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6.
[4]洪向华,杨发庭.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N].光明日报.2016-12-3.
[6]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2.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 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Zhang Xinlian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Minnan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 363000,China)
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principle of guild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hich ft 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becomes the urgent task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hould follow the ecological trend of green innovation,enhance the green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create green social conditions of innovation and carry out green innovation practice.So can we fnd out the realistic path of cultivating students'green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e; Path
张信练(1979-),男,讲师。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NO.FJ2016B011)。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