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国丽
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古人用想象或幻想解释自然现象、化解社会矛盾、探询自然规律、探索真理所衍生的传说性故事。神话的特点主要为情节离奇、想象大胆、描述夸张,神话通常天真地解释了宇宙生成、人类产生、山川地形、自然天体等现象。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尽管所涉及的文学样式多样,但是神話类课文比重较大。神话的教学内容离不开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夸张的表达方式等。怎样才能在神话类课文教学中做到“神话味”与“语文味”的完美结合,不但让学生了解神话文体的特点,而且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尊重儿童天性,凸显神奇,让课堂具有“情趣味”
神话类的文章因其丰富的想象和神奇的故事情节而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份喜爱,从兴趣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进一步挖掘出神话类课文背后蕴藏的情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充满情趣的文本之中,从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1.巧设悬念,让文本充满“好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是文中令人好奇但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境设置,它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而神话本身充满神奇色彩,学生也很喜欢,在教学神话类课文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文本的需要设置悬念,激活学生“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让他们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女蜗补天》一课,学生读到“……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这一段时,充满了疑惑。这时,教师声情并茂地提出疑惑:“这一轰隆隆的巨大响声竟然把女娲娘娘震醒了,究竟是什么让女娲娘娘感到如此可怕呢?”学生越是惊奇于教师设置的悬念就会越想知道,越想往下读,思维也会变得越来越积极,心里就可能产生很多种猜测,这样设置悬念导入能够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媒体辅助,为文本增添“魅力”
学生对于直观的事物总比对抽象的、静态的事物更感兴趣。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欲望。神话类课文有夸张的故事情节、神奇的想象,如果能再辅以多媒体的渲染,文本的神奇色彩会更加浓郁,更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课中这段文字:“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教学伊始,多媒体出示一张漆黑的图片,首先在视觉上让学生进入了混沌与漆黑之中,快速地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之中。看惯了媒体五彩的图片,这样漆黑的一片倒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感想。教学盘古倒下后,身体幻化为万物时,媒体呈现了大自然五彩纷呈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3.关注文体,给文本抹上“色彩”
神话的主要特点就是充满神奇性。它有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故事情节、 神奇的器具和神奇的力量。神话类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有神秘的色彩,充满了想象和夸张。对于这些,学生都有极强的好奇心,这也正迎合了儿童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扣文本的特性,按照教学目标的阶段要求,关注学生内心,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与内蕴意义着手,顺应童心,与学生一起经历神奇、品味神思、体验神奇,培养对大自然的兴趣、敬畏和热爱,切实提升神话文本阅读的品质。
二、抓住人物形象,想象神奇,让教学充满“人情味”
因为丰富的想象,神话才那么吸引人,而神话通常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诠释着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这些主题蕴含在神话故事里,体现在人物形象上。
1.抓住言行,角色对话
在神话故事里,人物形象都有神奇的力量,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盘古的形象鲜明,主要得益于人物言行的细致刻画。教学时,重点关注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抓住对盘古动作的描写,通过让学生体验角色、动作演绎等走进盘古内心,感受盘古经历的艰难困苦,同时加入适当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
2.叩问原因,感悟形象
在教学《女娲补天》的过程中,要让女娲的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体会到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就要深刻领会女娲为什么要去补天。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文章的前半部分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朗读并感悟女娲在看到天塌时的悲伤心情,再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对比阅读,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一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这样,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且想象,体会女娲这么辛苦,承受那么多都是因为她具有为人类付出的精神,女娲的“母亲”形象就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了。
3.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神话都有极强的故事性,这也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教学时,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文本,把握故事发展的情节,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给同学、家长或老师讲述神话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神话故事的传奇色彩。在学生讲述神话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形象、让故事情节变得更加鲜明,再现神话的神奇。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先和学生一起理清思路,给出一些关键词“轰隆隆、可怕了、找雨神、寻找补天石……”让他们参考这些关键词复述神话故事的发展过程。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把握了故事情节、内化了故事内容,感受到神话故事发展的神奇色彩,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一举多得。
三、借助咬文嚼字,领受神奇,让解读充溢“语文味”
诚然,神话类文章强大的魅力主要来源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然而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也离不开其语言的“诗性”与“灵性”。所以,在神话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到文本的语言特色,通过引导学生品味神话语言的特色,让他们感受到神话的神奇,从而让神话类课文的教学充满语文味。
1.充分阅读,读出语文味
在神话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心无旁骛地沉浸在神话故事中,让离奇的神话故事情节与传奇的人物形象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产生想要说的欲望和冲动时,教师适时引导并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对话,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讨论故事情节,畅谈人物形象,分享阅读体验。通过充分的阅读学会概括、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挖掘独特的语言现象,带着学生反复朗读,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共同领略和发现语言的规律,感受、品味并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神话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神話类文章的语言极富魅力,很多神话的语言充满节奏感。如《盘古开天地》采用了大量对仗的句式:“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在品读中,引导学生边打节奏边读,说说读起来有什么感觉,为什么这样好听。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语意思相对或相同,同时,在读中感受“慢慢”“渐渐”“缓缓”等不同叠词表达同一个意思的音律美。
除了这样的节奏感外,神话的语言比较的夸张。《女娲补天》一文中女娲寻找五彩石的内容,《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开天辟地以及自己的身体幻化成万物的过程……这些内容都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语句,细细品读,激活想象,体会人物的形象,感受神话的神奇。
2.仿说仿写,寻得语文味
仿效自古以来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仿说仿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习得语言形式,寻得语文味。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中盘古倒下后身体幻化成万物一段,让学生模仿文本展开想象,写一写还有可能变成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仿写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补写续写,悟得语文味
在神话故事里,有不少情节的介绍比较简略。而这些略写或留白的故事情节恰恰是仿照文本语言进行言语实践的好素材,可以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神话故事的教学过程里,教师可以按照神话故事的特点,在内容上设计补白、续编、扩充等训练或讨论,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词恰当、构思巧妙。在《女娲补天》一文中,女娲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五彩石的片段,文本的描述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通过想象来补写,以进一步体会女娲寻找的艰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神话类课文,只有更好地了解它、更完满地诠释它、更深刻地解读它,才能让语言作品生动起来,让神话的魅力打动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进行更灵动、更高效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陈金兰.神乎?圣乎?[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1(3).
[3] 周梅.低段科普性说明文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3 (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