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即精细、准确。精准化意味着精细精致、精确精练、精巧精密、精美精心。无论精细管理还是精简管理、精致管理,其本质上都具备精准化管理思想这一共同特征,一切有效、高效的管理均须以精准化为基准,追求精细、精简和精致管理效能的最大化、最优化。
学校精准化管理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一是精,即抓住管理重点,突破管理难点,不多不少,是少而精、细而精,是浓缩的精华;二是准,即抓住要害,不偏不离,百发百中,是化腐朽为神奇,是点石成金,是药到病除;三是专,即管理专业、专行、专一、专心,讲究专业技能性、学术权威性和管理科学性,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进行测试、考评,注重用事实与数据说话,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武器”和“秘密武器”。同时,管理者注重调查研究,反复实践,能准确掌握学校的真实状况,对学校师资、生源、环境、条件、历史、传统、优势、短板、瓶颈等一切都了如指掌,采用什么计策、对策心中都有底,能做到游刃有余。
“精、准、专”是学校精准化管理的三大精神要义,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精”是数量上的合理简化,“准”是质量上的标准优化,“专”是技能上的高度强化。“专”是“精准”的前提条件,是基础,是精准化管理意义的内核,只有“专”了才能实现“精准”,“精准”则是“专”的目标指向及自然结果。唯有“精、准、专”方能出技术出数据、出思想出智慧、出精品出文化。
可见,精准化应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应成为校长引领学校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办法,应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认可、遵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即学校文化。精准性的把握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积淀,取决于一校之长洋溢的思想、活跃的思维和智慧的行动。因此,实施精准化管理必须加强以下三项思想和精神方面的修炼。
一、要完善自己的管理思维,学会“哲学式思考”
所谓哲学式思考,就是要养成一种以哲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事物的习惯,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将感悟到的哲学思想服务于学校管理实践。哲学式思考是一种理性思维,辩证性、反省性、系统性、批判性是其思维品质。通常说校长要有“思想”,就是要善于“哲学式”思考,系统地、辩证地、批判性地思维,具有哲学的观点、审视的眼光和研究的意识。校长思考力决定判断力、决策力、领导力,是最强竞争力。当然,哲学式思考旨在让校长学会冷静思考,学会洞察剖析,学会拷问研判,提高校长的核心竞争力和思想影响力,从而真正发挥好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要抓住重点,又能统筹兼顾。事物中包含几个不同矛盾,其中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每个矛盾又分为主次两个方面,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学校管理要在把握全局、系统思考的基础上,紧扣重点和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个性,扬长避短,强调可行性、简约性,追求发展目标的“落地生根”,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实现质的飞跃。三是要“批判性地吸收”他校的做法,有鉴别有选择,有吸收有舍弃,有生成有创新,引他山之石,雕自家美玉,不依葫芦画瓢,照抄照搬,行拿来主义,也不全盘吸纳,我行我素,搞“另类”,求新奇。四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冷静思考,多角度,多视点,多反省,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不追赶时髦,能深入浅出,明察秋毫,能跳出教育看教育,视野开阔,不被表象、假象所迷惑,用敏锐的眼光审察,用思考的双脚行走。五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校长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完善自我,真正用思想引领学校品质发展、品位发展。
二、要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治理模式具有全覆盖无盲点、层级明责任清、数字化信息化以及速度快效益高等特点,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有效的管理模式。学校网格化管理借鉴这种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实际的革新,是实现学校精准化管理、追求管理最佳效益的有力保障。
例如,我校在积极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八项管理”中,采取了“881格团承包性”管理模式,8项管理分别组建8个专业团队,每一团队由1人领衔负责,多人协作配合,实行划格分包制,大网格中小网格,精细中求精致精准。校务管理一般由校长室负责组团,管理力求“精确”,坚持重大事宜集体商议原则,依靠团队的力量,抱团合作,全面提升领导的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力和影响力。教师管理一般由办公室负责组团,管理力求“精善”,善做伯乐,人尽其才,精心选拔、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生管理一般由德育室或政教处负责,管理力求“精心”,关注过程,关注细节,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3]。教科研管理一般由教导处、教科室负责组团,管理力求“精细”,规范教师“六认真”工作、教学研究、课题管理、课程建设等常规制度,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过程中增强教师的行为自觉、文化自觉。如,在课题管理中实施“三级网络草根化研究”的科研模式,主课题组由核心成员组成一级研究组,按照研究内容下面有若干子课题组组成二级研究组,再下面又有广大一线教师负责研究孙课题(通常是微课题,可以独立也可以几人合作),组成第三级网络,使得教育科研形成立体网络,层级分明,塔式结构,基础牢固,力量集中,扎根实际,攻坚克难,以利于形成学校“研究共同体”。
校园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一般由总务处、综治办负责组团,校园管理力求“精美”,追求环境卫生、洁美,文化浓郁、富有底蕴。安全管理力求“精准”,不留有任何监护死角和安全隐患,推行张家港市“822点块封闭式”管理模式,把安全工作划分成8大块22个點位,在常态下落实标准化建设、专项性督查、封闭式管理机制,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构筑安全管理“万里长城”。后勤管理力求“精到”,追求服务为本、质量第一,并增强超前意识,提高师生满意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工作的顺利展开。档案管理则一般由办公室和教导处联合负责组团,管理力求“精致”,走数字化、信息化之路,建立学校行政、教学业务、学生学籍、师生健康、人事财务、荣誉实物等各类档案,保管好、使用好档案资料,使校史馆、档案室、荣誉室等成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宝库”。
三、要培育自己的管理智慧,遵循“适度性原则”
儒家中庸之道的精华在学校管理中的反映就是“适度性原则”,处事适时、适切、适宜,能把握分寸、掌握火候、“量体裁衣”或“ 量力而行”,从而恰到好处地把许多事情做好、办妥。“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质”、有效调控事物的“量”,才能在实践中科学掌握“适度性原则”。学校管理既不能“过度”,也不能“失度”,更不能“无度”。
校长遵循适度性原则应当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突破“瓶颈”,冲出“围城”。这种“瓶颈”“围城”各校各不相同,如有的是发展规划的“超前度”、发展规模的“合适度”, 有的是校务公开的“透明度”、 民主管理的“参与度”, 有的是教师管理的“宽严度”、教研活动的“疏密度”, 有的是师生关系的“融洽度”、上下之间的“信任度”,有的是实践操作的“简约度”、评价激励的“准确度”,有的是家校联系的“频繁度”、沟通对话的“流畅度”。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校长必须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用敏锐的目光、理性的思维准确研判,积极寻求一切办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牵住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推动学校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校长遵循适度性原则还应当重点把握多和少、快和慢、严和松、深和浅、软和硬、轻和重等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资金的投入上要注意精打细算,该多则多、该少则少,把钱花在刀刃上,绝不铺张浪费也不视财如命;课改的速度上要稳步推进,做到按照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把握节奏,分步实施,绝不拔苗助长也不停滞不前;制度的执行上要以人为本,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有致,既坚持原则,又能灵活处理,绝不循规蹈矩也不无章无法;措施的落实上要软硬兼施,该硬则硬该软则软,做到先软后硬,多软少硬,绝不暴虐无道也不软弱无能;绩效的考评上要注重實绩,该奖则奖该罚则罚,做到奖勤罚赖、奖优罚劣,适当拉开距离,绝不黑白不分也不“吃大锅饭”。校长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学校和谐发展、创新发展。
哲学式思考、网格化管理、适度性原则折射出校长科学的思维方式、务实的行动模式和智慧的管理哲学,是校长实施学校精准化管理的三大法宝。三者融为一体,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思想(思维)决定行动(实践),行动(实践)产生智慧(经验),智慧(经验)孕育思想(思维)。校长要想善用这手中的“三剑客”,就应当建立适切的目标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勤于学习,敏于观察,精于思考,善于实践,勇于创新,始终保持清醒和理性,从容和淡定,不浮躁,不过度,不折腾,回归规律,回归天性,回归常识。《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校长只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才能笃行,才能适度、智慧,实现精准化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引领学校优质发展、高位发展、持续发展。学校精准化管理呼唤校长的智慧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校长的简约工作法[J].教学与管理,2016(17).
[2] 张华.教师:做思想的舞者和歌者[J].福建教育,2013(18).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2014-03-30.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