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
“教育者的自我发现”这个主题,实际上隐喻着全球性的教育变革之方向,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全面指向自我的一场伟大实践活动。
所谓自我发现,准确地说是向内看。原来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发现儿童、如何解放儿童、如何教育儿童甚至如何关照儿童,然而依据我的观察,未来的方向正好倒过来,要从向外看逐渐转到向内看。
每天在学校里,我的感受非常强烈,很多教育工作者深陷迷茫之中,尤其是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格式化以后,仿佛被控制了一样,无法跳出来思考我们的教育应该往哪里走。看不见真实的自我,发现不了自己闪光的地方,也就无法清晰自己、净化自己、修炼自己,因此我们教育者应该回归到自身来。
教育者如何才做到自我发现?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个是状态——做扎根的教育;一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一、状态:做扎根的教育
什么叫做“做扎根的教育”?做扎根的教育,根往哪儿扎?我们可以看看竹子,竹子是草本,是最大的草,但是它硬是要求把自己变成一棵树。所以它是大自然的精英。怎样才能把一棵草变成一棵树呢?竹子的根,扎下的面积至少几百平米,而且不断地扎,扎根的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它有可能往下扎根的时候遇到垃圾、遇到石头,遇到极度的痛苦和黑暗,但是一定要往下扎,目的是想把自己长成一棵树,向太阳伸展。竹子的状态是我理想中的教育者的状态,也是我们做扎根的教育者的“根”,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述“根”之所在。
我理解的这个“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我们要不断地往下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吸收到我们自己身体里面、血液里面,活成一棵玉树临风的竹子。而不是天天会背那些句子,哪怕你懂了一句圣人之言,实践出来、活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扎根。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活出来,即使天天念四书五经也是没有文化的,所以我主张,根要扎向中国传统文化,然后一句一句地活出来,第一句没有活出来,就不碰第二句,逐渐修炼成自己的一种状态,这是自我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立足点。而所谓状态,就是一个人修到高度之后,那些无意间流露、释放出来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力量所在。
二、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第二个是引领,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有时候在界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的时候,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我后来越来越认识到是引领。怎么引领?我们教育者把自己庄严起来,立在高处,自己发光,像灯塔一样。教育者自我发现和自我更新、自我修炼之后,成为一个有光的人,才有可能去引领学生的发展。站在高处引领,像灯一样闪亮,学生自己知道自己往哪里走,怎么走,这是教育者的一种使命,也是担当所在。
当我们教育者端着架子讲道理的时候,讲逻辑的时候,讲理性的时候,企图别人理解你的时候,强求别人理解你、尊重你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把自己心门关上了。而真正的教育是某一天孩子自己醒了,可能是某一个点,真的、善的、美的点触碰了他,他感动了,他就醒了,是不需要教的,所以,孩子们需要“明师”,需要遇见有光的人,做一个有光的人去引领他们,使之觉醒,他就知道往哪走了,他会沉下去学习的。
如何成为一个有光的人?
它有很丰富的内容。我一直以为,大多数做教育的人都浮在水面上喝苦水,而且不知所以然。教育的河流,深处是有清流的,但是往下沉需要有大勇气,因为往下沉有压强。如果具备大勇气,沉到清流的地方,一个做教育的人才会真正地体会到教育其实是幸福的。只有潜到清流處的人才有可能真的把“教育者的幸福”这五个字变成一种现实。如果他只是停留在水面上,天天喝着苦水,天天呼吁教育是幸福的,我们要享受教育,一看就是伪装。倒不是哲学给了我们指引,哲学当然是很高水平的东西,我更关注的是我们要深入思考,往深入走,去找深刻的东西、智慧的东西,滋养我们教育,让教育充满活力。
哲学三大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中,往哪里去是最核心的哲学问题,我是谁则是定位的问题。当解决了往哪里去以后,定位问题很容易解决,所有的问题也都将迎刃而解。其实第三个问题,往哪里去,是发现自己的一个入口。人很难发现自己,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我们需要镜子来看到自己的样子。我们其实需要通过学生和老师发现自己,把他们当镜子。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迷茫?因为他渴望,甚至是发自内心的极为强烈地要求,他的老师、他的家长能给他清晰的引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那么厌倦,甚至沉迷网络?是因为他内心渴望我们应该给到的东西没有给,比如美好的祝福、欣赏、喝彩。从学生这面镜子可以反观我们自己,他们为什么浮躁、为什么迷茫、为什么厌倦学习、为什么沉迷网络,是因为我们。这个时候他是告诉你,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活出来,然后才有可能给他们。要是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镜子,问题不在他们那里,问题在我们自己这里。因为我们自己不够宁静,不够清晰,没有喜悦,我们给不了他们这些美好的东西,他们才深陷困难。
我们一谈使命、一谈担当,很多教育者就觉得,我哪里有那么多担当。这其实根本不是不能担当,而是你在回避,你在拒绝。你拒绝自己,拒绝自己又怎么能够发现自己?要敢于优秀,要把自己放在优秀的空间里不断地锤打、不断地磨炼,至少你会逐渐清晰,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走到哪里去。其实很多教育者都是自己把自己平庸化了,把心放在低处。如果心在低处,天天计较小小的浮躁、功利,就会纠缠不休。所以教育者要把心立在高处,身可以在低处,能上能下这叫从容。当你自己定好了位,你所有的言行、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努力都跟这个是吻合的、和谐的。所以,思考自己要往哪里去,这是发现自我的一个极好的方式。我发现不是所有老师的心都在低处的,很多老师的心都在高处,敬仰自己,敬仰未来的理想的自己。我们最终要走向哪里,做什么样的人?教育家!我觉得我们都要敢这样去定位自己。
自我发现一定是一扇门,如果有幸找到了这个门,我们就应该推门进去。进去以后是什么?是自我的修炼。“修”这个字不同的哲学体系都阐述了它。“修”至少是三个维度、三个课题:修正、修炼、修行。
第一个是先修正。佛教也讲戒,要有勇气,就像文殊菩萨一样,手里拿一把剑,把邪气的东西、低俗的东西、功利的东西、浮躁的东西砍掉。所以修正思维是一个人自修的第一课题,必须有极大的勇气,必须有王佐断臂的勇气,才有可能修正。如果没有修正,谈修行、修炼是不可能的,就比如土壤没有搞好就撒种子。我研究养成教育多年,养成教育本质就是修正,就是把土壤搞好。
有了修正,有了土壤以后才有可能修炼。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金子一样的东西,很珍贵的,可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有的人有光呢?就是他找到了那个金子,他不断地提炼。提炼是很难的,需要高温,需要化学材料,不断地萃取自己最闪亮的地方,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最闪亮的地方。人类发展就是把人最闪亮的地方提炼出来。人与人智商没有太大区别,人发展得如何就是看能不能把最闪亮的部分提炼出来,萃取出来,把那个东西亮出来,那个东西叫“光”。炼金就是这样的,修炼的过程就是自我进行不断地校正、不断地切磋,最后战胜了自己,把最闪亮的东西提炼出来的过程。
当然还是不够的,从修正到修炼也就完成了90%。最后的10%最重要的就是修行。每个人都在修行,尤其是教育者,应该百分之百都在修行的路上。那什么是修行呢?修行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言行一致的问题,你说的话和你的行为要一致。另一个是知行一致的问题。会背、会记都没有用,关键是活出来,实践出来。就比如说仁爱,仁爱不是说出来的,如果真有仁爱之心,与人不抵抗,仁者无对,别人是能感觉到的,所以知行一体是修行的终点。一个人把所有伪装都拿掉以后应该是言行一致、知行一体的,他站在那里就会有光。我们周围人就会觉得他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种存在。推开自我发现这扇门其实也不是重点,重点是:找到一个空间自己进行不断修炼、修正、修行,最后成为有光的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内涵改革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