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小说中的教师形象

2017-03-21 14:57李炎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

李炎超

摘 要:路遥作品着力表现农村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奋斗历程,在小说中塑造了非常多的教师形象,这些教师具有共性特征,多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又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在个人的奋斗历程中,展现给我们一些普遍的心理特征和对命运的妥协与反抗。作品中教师群体形象,表现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关键词:路遥小说 教师形象 现代文明

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其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着力表现农村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和奋斗历程,在小说中塑造了非常多的教师形象,有代课教师,也有公办教师,如《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的高广厚,《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这些教师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多是高考落榜的学生,又向往城市生活。他们在个人的奋斗历程中,展现给我们一些普遍的心理特征和对命运的妥协与反抗。

一、作品中的教师形象

高广厚,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中高庙小学的一名公派教师,是公办教师的典型代表,在农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了跟,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高广厚工作的环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高庙小学建在村庄之间的小山湾里,一排石头窑洞和一个没有围墙的大院。学校只有两个老师——高广厚和另一个民办教师,有四十多个学生,这就是乡村孩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高广厚想尽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功课抓的很紧,每当下雨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功课,白天黑夜不停安排孩子们去生产队空窑中上课。书中写道“他这几年当中,把这两个小山村子里面的娃娃,一个个调教的都比县城中的小孩都灵醒。这些山村娃娃小学毕业后,几乎都可以考上中学。”[1]125充分肯定了高广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绩。

高加林,小说《人生》中的一名民办教师。这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出身于陕北农村,却心性极高,有着远大追求。高中毕业未能如愿考上大学,不得不回到农村,但是当一名农民又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当时民办教师对他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份工作能够让他看到希望,以后或许会有机会通过考试去做一名正式的国家教师,能有机会走出农村。好景不长,他的这份工作很快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他又成为一名农民。现实与他心中理想的巨大反差,构成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像于连那样不择手段的奋斗者,另一方面,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想法、追求上进的知识青年。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的奋斗者,他在生活中遭遇失落、碰壁,他的奋斗、挣扎激励着我们。

孙少平,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名民办教师。孙少平与高加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一颗骚动不安的心,渴望去外面闯荡,向往更大的世界,不甘心在村子里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高中毕业后,孙少平回乡做了一名民办教师,他努力做好本职的工作,对学生认真负责。虽然家庭的条件慢慢提高了,但他仍然感到痛苦,这种平静的生活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想去陌生的世界闯荡,于是说服家人,卷起铺盖,加入了揽工汉的阵营中。孙少平外出打工不只是为了挣钱,而是想丰富自己的人生,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不逃避苦难的生活,他在苦难中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路遥其他作品中还有很多教师形象,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李老师;《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中的“我”等。这些教师都默默无私奉獻,关爱自己的学生。通过教师群体形象的塑造,显示了路遥先生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浓浓的乡土情结,对农村青年知识分子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是作者个人的一些经历在作品之中的反映。

二、教师形象分析

路遥的很多作品围绕着城乡结合部这个特殊的地带来展开,由于这个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使处于其中的人物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

(一)农村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认知上,存在着双重心理:自怜和自恋。

首先具有一种自怜的特质。作品中的教师许多都有着贫困的家庭背景,或有着悲惨的人生遭遇。《青松与小花》中的开头部分:“这是一个极其不幸的人:二老双亡,无故无亲,孑然一身。”[1]247说的就是知青教师吴月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家庭极其贫困,等。这些人物命运中充满了苦难和悲剧的色彩,让人怜惜。但作者在书中给人以希望,在让他们遭遇贫困或悲惨生活的时候,也会得到某些补偿,如吴月琴最后上了大学,高广厚的妻子最后回到了他身边。这是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补偿。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有着与自己的社会贡献不相匹配的生活处境,也应有所补偿。

同时,具有一种自恋情结。作品中塑造教师这一形象特征时,也总是喜欢把他们塑造成多才多艺、积极进取、受人欢迎的形象。《青松与小花》中,这样评价吴月琴:“她在大队的小学校里教书的时候,就是非常讨厌她的人,也会夸她书教的好,她会唱歌、会跳舞,还擅长画画,懂英语。”这些描写突出了知青教师吴月琴的才艺双全。这种比较完美的知识分子个人能力的描写,也是知识分子对待自我身份的一种欣赏,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待教师群体的时候,既怜惜他们苦难的出身,沉痛的遭遇,又得意他们的才华在农村生活的背景中的凸显。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作者自己早年痛苦的成长历程。

(二)农村知识分子是命运的妥协者,又是反抗者

路遥作品对生活在农村的教师群体个体命运加以关注,倾注了对人生的思考,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对于命运的思考与反抗。高加林、孙少平等,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父母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他们却不甘于现状,希望靠自己的努力,离开贫瘠的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渴望去拥抱新的生活。

关注教师群体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通过积极努力去改变农民身份。他们对命运的反抗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难免会有激烈的对抗,也会有暂时的妥协。《人生》中的高加林,“他十几年的用功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想像他父母那样一辈子生活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虽然这几年只是一名民办教师,但是现在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或许几年后,自己能够通过参与考试,能够转成正式的国家教师。到了那个时候,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1]526高加林想通过代课教师这一过渡,一步步走出农村,脱掉农民身份。卢若琴、孙少平等,都在进行着反抗。在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反抗路线当中,有成功者,比如《人生》中的三星成功进入工人阶级,也不乏失败者,比如孙少平、高加林。

在路遥作品教师形象中,代课教师占多数,在这些教师中,除了《青松与小花》中的吴月琴是知青,其他的都是高考失败后不得不回到乡村的学生。没有考上大学这本身就是一种与命运反抗交锋中的失败。这种直接改变命运的道路行不通后,进入一个代课教师的暂时身份,再试图寻找其他的机遇。这是对于命运的一种暂时性妥协。比如在《平凡的世界》中对孙少平的代课教师生活的描述:“他不仅能顶一个全劳动力挣工分,一年还有七十二元的补助费,可以帮助家里人还一些帐债。少平对于自己能够进入本村学校当代课教师感到欣慰,对于一个农家子弟,眼前这是一个很好的营生。”[1]329在这一年当中,他掙的工分和大哥一样,而且每个月还能多几块钱补贴。孙少平的心理是当时农村学子高考落榜后的普遍心理,孙少平的待遇是当时代课教师的普遍待遇。

在当时农村的社会环境下,能做一名代课教师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相对于在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在学校上课工作条件还是相对舒适的。这就使得高考落榜的学子们有了一种暂时的心理安慰,这也是他们对于命运的暂时妥协而做出的选择。

作品中的教师群体,尤其是代课教师,是一个集反抗和妥协为一体的农村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在反抗与妥协的道路上,反抗是恒久的主题,妥协只是在对命运的搏斗中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妥协也是为下一次反抗作准备。借助乡村教师身份,有利于从知识分子角度来描绘乡村生活的全貌,刻画陕北的风土人情和变革时期环境下的城乡差异。

三、作品中教师群体形象,表现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现代文明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冲击和影响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进行拨乱反正后,全社会正在轰轰烈烈地掀起一场全面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变革中,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落后的传统乡村文化。作为现实主义创作作家的路遥,他深刻感受到社会所进行的变化,必然会通过自己的作品去展现这一社会变革背景下的乡村风貌。这一教师群体,作者赋予予他们的是现代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小说《人生》中的“漂白粉事件”,通过高加林要求巧珍刷牙,引起了同村人观望这一事件,帮助愚昧的村人接受了新生事物,让村里人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这些文化使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传统农村中的人们,又承担起了教育农村孩子的重任,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汗水。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农村人想进入城市,成为工薪阶层主要靠考学、招工两个渠道,其中招工这一渠道又被农村基层干部所把持,广大农村学子就都挤在考学这条道路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时物质条件匮乏,农村人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这就出现那么众多高考落榜返回农村的知识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时基层缺乏有效的权利监管机制,导致权利的滥用,伤害人民利益。作者通过对教师这一群体塑造来进行巧妙地揭露和批判。《人生》中,高加林高考落榜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代课教师。他想靠自己的努力去摆脱这片贫瘠的黄土地,这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民办教师身份上。但是,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高考失败后回乡顶替了他的工作,高加林失去了这一份寄托着他人生希望的工作。《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能够当上代课教师,是由于大队书记田福堂和叔叔孙玉亭的暗中操作。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作者正是通过教师这一群体形象透露出对这不合理的灰色地带的控诉。

作品倾注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底层人民的关怀,对农村青年奋斗方式的探索。作者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汲取营养,塑造众多教师形象,从教师这个视角展示农民知识分子艰难成长的道路,只有通过教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各项技能,逐渐改变自己命运,勉励读者在学习中成长。这也显示出作者的远见卓识,知识能改变命运,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合格的生产者、建设者。路遥作品中教师形象的塑造,丰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路遥.路遥文集 [M]. 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25.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
风从海上来
论中国道路对现代文明的超越
现代文明与舞蹈发展的碰撞
刍议计算机数字化传媒方式的影响及文化意义
现代文明视域下皖江文化的特点概述
现代文明视域下皖江文化的特点概述
增强我国青少年体质的对策研究
杨德昌的影像世界
民族民俗文化对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研究
自然的言者——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