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
摘要: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人类文明发展伊始就伴随着舞蹈的诞生。舞蹈最初用于祭祀之中,是原始部落表达对自己图腾的一种崇拜方式。可见舞蹈的发生是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具有目的性、严肃性。就中国舞蹈史来看,舞蹈从祭祀行为到娱乐活动的转变,大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之活跃,赋予舞蹈以“兴、观、群、怨”之说,“寓教于乐”之功能,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舞蹈除了娱乐,也兼具着教育的功能。随着人类文明、乃至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舞蹈的历史地位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本文将从现代文明的角度浅析舞蹈发展的何去何从。
关键词:舞蹈发展;现代文明;碰撞;教育;娱乐
中国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从祈祷风调雨顺的“雩舞”,到象征战争的“刀舞”,庆祝丰收的“欢庆舞”,无论是哪个舞种,舞蹈是人类情感最直接最生动的表达形式,老少皆宜,文人骚客、目不识丁的人都可以共赏雅俗。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着“喜怒哀乐”的情绪,“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传达着一种思想,流传着一段段传奇。从古至今,舞蹈的发展与观众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无论是宫廷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的审美意象和趣味风向,都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舞蹈形式的变化。
反过来说,舞蹈形式的变化只有顺应着观众的需求,方才得以流芳百世。现代文明对于舞蹈的需求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迫切,在社会的主流中,舞蹈的演绎失去了一种全民的“目的性”和“严肃性”,甚至连“娱乐性”也不能直接地刺激观众的欣赏欲望。这种地位的转变并非一日而就,本文试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现代文明和舞蹈发展的碰撞与火花。
一、 教育的普及化
在教育尚未普及化的时候,中国的文盲率十分高,舞蹈作为一种直接、生动的表达方式,承担着功不可没的宣传、教育重任。中国的舞蹈常伴以“乐舞”“歌舞”(即戏曲)的形式出现,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盖自凤凰鸟兽以至巴、渝夷鬼,无不能舞能歌,以灵机自相转活,而况吾人。……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迂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或侧弁而咍,或窥观而笑,或市涌而排。……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可以合君臣之节,可以浃父子之恩,可以增长幼之睦,可以动夫妇之欢,可以发宾友之仪,可以释怨毒之结,可以已愁愦之疾,可以浑庸鄙之好。……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疠不作,天下和平。岂非以人情之大宝,为名教之至乐也哉。
所谓“勾栏”即指当时的“戏台”,“色目”指的是角色。汤显祖认为无论是鸟兽还是人鬼,都是能歌善舞,歌舞的形式是可以直接感染人的情绪,令之喜、令之悲,从这种舞蹈形式中,可以教化民众以君臣之礼、父子之恩,等等。从这个层面上,汤显祖给予了歌舞(戏曲)以极高的地位,甚至认为可使天下和平。
歌舞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地位,乃儒家自古来便有“政通于乐”的理念。及至建国前,社会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在学堂之中,而“上学堂”并非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对于这部分目不识丁的群众,歌舞毫无疑问是一种通俗易懂,容易演绎相传的教化方式。及至现代,我们也常常利用这种方式去刺激民众的情绪,比如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八大样板戏之芭蕾舞剧《白毛女》,观者无不为喜儿愤慨,甚至相传有子弟兵在演出过程中,一度要掏出手枪,打死当时扮演恶霸的舞者。
随着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水平逐渐的提高,全民扫盲活动成功以后,人们接受政教理念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舞蹈的教化功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更多的人上学堂接受教育,能够通过阅读大字报、听广播、看电影了解最新的讯息和动向。舞蹈的娱乐功能在长期烽火狼烟的战争年代也只能隐其光彩,然而等到和平时期到来后,科技的突飞猛进,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将舞蹈的娱乐光环消磨了许多。
二、 娱乐的多样化
电影、电视、体育活动、旅行,数不清的现代娱乐消遣方式,大大地消化了舞蹈的观众群体。尤其是影视业的发展,它们直观、粗暴地刺激这观众的所有感官,令他们在短时间內通过逼真的人物演绎接受最大化的情绪调动,令观众大呼“过瘾”!加之以现代社会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浮躁的情绪难以沉下心来静静地欣赏舞蹈的优雅曼妙,追求“快、准、狠”的生活风格难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慢慢感受舞蹈所带来的艺术之内涵。
看不懂——成了很多观众对于舞蹈的观后感,这样的观后感对于舞蹈而言是一种恶性循环。舞蹈的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甚至可以说,观众的审美趣味影响着舞蹈的发展方向。艺术家的舞蹈创作固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是孤芳自赏的作品虽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巅峰来赞美,却无法维持整个舞蹈的繁荣发展。
在娱乐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吸收和扩大的舞蹈的观众群体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舞蹈而言,不应该是一种阻碍。舞蹈的表现形式应当借用现代科技的平台进行再创造,再辉煌。
三、 文明与舞蹈的碰撞
近年来,有关于舞蹈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比如《奇舞飞扬》《舞林争霸》等真人秀节目,将舞蹈从专业的舞台搬运到大众的视野之中。这是舞蹈扩大社会影响力,吸收观众群体的尝试之一。这种尝试将舞蹈从剧场中的舞台搬运到了电视的平台之上,它不仅借用了现代的通讯方式,在演绎过程当中,也适时地抓住了观众的欣赏情趣和情绪,做到了“吸睛”的效果。
比如说,在舞蹈表演之前或之后,赋予演员或舞蹈内容一段感人的故事情节,利用观众的恻隐之心提高对舞蹈的认可度。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混淆观众的欣赏重点,忽略舞蹈表演的技巧和情感投入,反而将关注点倾注在了演员本身的故事上。
文明与舞蹈的碰撞,从较长的时间和空间范畴上看,是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时刻掌握好舞蹈的审美方向,舞蹈不能失去观众,既要保留和扩大观众基础,符合观众的审美情趣,也要坚持舞蹈自身的独立性和闪光点。
“我行我素”抑或“随波逐流”都不是舞蹈发展的明智之举,这是舞者在编创作品和演绎作品时需要时刻自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