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60例焦虑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7-03-20 08:24刘玉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6期
关键词:帕罗西焦虑症疗效

刘玉玲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50)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并,患者患病后常表现为紧张不安、焦虑惊恐[1]。现阶段,临床中针对焦虑症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所取药物为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为探讨两种药物在临床应用时疗效的差异性,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焦虑症患者,就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入选的60例焦虑症患者病案资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7.32±5.14)岁,病程均为1~7年,平均病程(4.12±1.30)年;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37.61±5.28)岁,病程均为6个月-8年,平均病程(4.04±1.25)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可用于两组间对比。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中焦虑症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评分且评分高于15分。排除曾经使用过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进行治疗的患者;排除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排除对研究所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丁螺环酮治疗,丁螺环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24)每次取量10 mg,对患者进行每天1次的口服治疗,在治疗时间超过6周后,可增加剂量至每天2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帕罗西汀联合治疗,帕罗西汀(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533)每次取量20 mg,进行每天1次的口服治疗,在治疗时间超过6周后,可增加剂量至每天4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与3个月HAMA评分的差异。

1.4 疗效评价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临床表现的差异,参考HAMA评分将治疗有效程度分为3个评价标准:若患者HAMA评分改善程度超过75%则为显效;若患者HAMA评分改善程度在25-75%之间则为有效;若患者HAMA评分改善程度不足25%则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分析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定分析

观察组HAM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HAMA评分对比(±s)

组别 n 治疗后1个月HAMA评分治疗后3个月HAMA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 P 30 30 11.15±2.43 16.83±3.18 7.774 0.000 2.93±0.54 5.68±1.43 9.854 0.000

3 讨 论

焦虑症是危害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患者在发生焦虑情况时若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随病情发展,焦虑症状可能转变为抑郁,从而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目前,针对焦虑症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早期临床中主要采用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单独用药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将上述两种药物联用,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独使用丁螺环酮的疗效,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明了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联合使用治疗焦虑症明显高于单项药物使用的疗效,与王宏杰[3]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丁螺环酮与帕罗西汀联合用药的方式在焦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有显著疗效,且术后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焦传安,张自学,吴本波等.分析丁螺环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J].医药前沿,2017,7(10):166-167.

猜你喜欢
帕罗西焦虑症疗效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及药物安全性分析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帕罗西汀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