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显著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政策改变和在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表现为负的作用。
【关键词】市场化程度 农业增产 区域差异
一、引言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增长,扭转了多年连续减产的局面。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粮食产量也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农业不仅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实现了8连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内农业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管理和生产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参与世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农业发展也面临风险和挑战。但是对于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实证研究, 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数据,来研究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及其区域差异。
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描述
研究农业一般采用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解释变量包括农业投入的资本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等,本文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对数形式。本文计量模型设置如下:
lnPit=β0+β1lnAPit+β2lnIRit+β3lnMCit+β4lnCHit+β5lnELit
+β6lnMAit+μit
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为农业总产出(P),核心解释变量为市场化程度(MA),控制变量为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全国28个可以获得数据的省份,将其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来考察分析区域差异。在时间跨度上,选取2000-2010年的数据考察入世以来我国市场化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因变量为农业总产值(P),并以2000年为基期将农业总产值调整为实际值,农业从业人员(AP)、有效灌溉面积(IR)、农业机械总动力(MC)、化肥施用量(CH)和农村用电量(EL)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新中国60年农业统计资料》。市场化程度指标(MA)来自于樊纲、王小鲁、朱恒鹏所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于2001 年起陆续编制发表了中国各省的市场化指数,到目前为止已经涵盖了从1997 到2011年这十五年。利用时间跨度较长的分省市场化指数,既可以使我们从更长的时间跨度考察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又为我们利用面板数据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了可能。
三、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面板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选取最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LLC和Fisher-ADF进行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lnP、lnIR、lnMC、lnCH和lnEL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只有lnAP和lnMA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但是这7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性下是平稳的,即一阶单整I(0)。接下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Kao检验法和Pedroni检验法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协整结果表明,Kao检验和Pedroni检验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直接对方程进行回归,此时回归结果是准确。
(二)回归结果分析
对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面板进行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回归,发现F检验均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确定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需要做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需要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全国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子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
市场化程度指数变量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市場化的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在不断增加。从系数来看,全国、东部和中部的系数为正,说明市场化的发展对这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产生了正的效应,而西部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在逐渐落后。市场化程度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对先进技术、生产工具的接纳和可获得性的程度。东部地区由于其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虽然近年来东部地区的农业耕地面积在减少,但是先进技术、工具和市场环境的优势条件抵消了耕地减少的副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正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由于市场条件比东部差,市场化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对东部较小。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不具备土地优势、人员优势,在市场化进程中又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使得西部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表现在负的系数。从全国整体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达到了2.26个点,影响显著。本文认为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增产的贡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促进了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发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地方政府财政自筹的制度,减少了地方政府对于农民税收的征收的随意性,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中央财政每年向农民种地提供补贴,在提高种粮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了农业产量;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了政策改变。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家庭经营向专业化、组织化的大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了一批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产生。另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土地的压力,从客观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从而实现了农业的连续增产;市场化的发展从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要素的大范围使用提供了便利。农业发展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业要素的投入需要资金,不仅在研发生产方面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在使用方面农民也需要资金来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同时现代交通的发展、流通体制的完善也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提供了便利。
在控制变量方面,全国和东部、中部农业从业人员在1%的水平下显著,西部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农业从业人员对全国和各区域都有显著地影响。从全国来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对全国、东部和中部来说有正的效应,对西部有负的效应。农业机械总动力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繁重体力劳动中释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转移的步伐。对全国来说,化肥施用量将会使农业总产值下降,其对农业生产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西部地区由于环境土壤的脆弱性,施用化肥对土地的生产能力将产生很大的负效应,但是东部和中部由于生态环境的相对优越和充分的自净能力,化肥施用的负效应暂时还未显现出来。全国、东部和中部的农村用电量变量在5%的水平下显著,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进行和农业电气化的推行,农村用电量的增加将对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结论
本文利用2000-201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在市场化进程中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显著的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促进农业税费改革和财政转移支付、在土地制度和劳动力转移方面做出政策改变和在农业资金、生产要素流通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分区域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有利用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的积极态度和资金优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在市场化进程中比东部和中部缺少技术优势和市场环境优势,表现为负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发展对农业增产的作用,需要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化。在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种粮大户和各种农业合作组织,既可以发挥比较优势,集财集智,又可以解决因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土地荒芜现象;农村资金的市场化。总体上说,农村中资金供给长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增加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减少融资壁垒,增加外源融资规模;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的市场化。农村劳动力要从农村土地中释放出来,缓解土地压力,需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同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土地市场化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实施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增加农业产值;政府管理的市场化。要发挥政府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作用,增加基础设施、农民再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农业救灾等方面的供给。
参考文献:
[1]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3,2004,2007,2010)[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浩,陈昭.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研究——基于分省非稳定面板的实证分析[J]. 南方经济,2008,(01):61-75.
[3]杜江,刘渝. 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J]. 南开经济研究,2010,(03):73-89.
[4]张永礼,陆刚,武建章. 基于MIV和GA-BP模型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6):1026-1031.
[5]孙一平,周向.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J]. 农业技术经济,2015,(04):108-119.
[6]鮑洪杰,刘德光,陈岩.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2,(21):139-141.
[7]刘晗,曹祖文. 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2):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