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波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检验方式以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的结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4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血清学检测和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支原体,并综合分析48例患儿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改变。结果 与血清学检测阳性率(62.5%)相比较,微生物培养法检测阳性率(83.3%)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儿中,大多数血常规多项指标如WBC、PLT和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血钾、血钙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 微生物培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检测比血清学检测方法价值更高,同时联合多种实验室检查项目有助于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分析
由病原微生物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呼吸道急性炎症反应称为支原体肺炎,由于支原体肺炎的高发人群年龄较小,多集中在婴幼儿和学龄儿童,因此临床常见的是小儿支原体肺炎[1]。小儿支原体肺炎属于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时临床症状并无特征性,常常与肺部普通感染难以区分,因此临床容易误诊,再加上其容易累及小儿多个器官,严重损害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提高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2]。由于小儿支原体肺炎具有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等特点,因此其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目前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实验室检查较多,主要有微生物培养法和血清学检测法等。本文比较分析了微生物培养法和血清学检测法两种不同方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检出率并综合分析了多种实验室检查手段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0.5~12岁,平均年龄(6.12±1.56)岁,基本病程为3 d~21 d,平均(14.85±2.36)d。所有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咳嗽、咳痰、胸痛、发热、气喘等症状。分组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等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血清学检测法检测支原体:分离采集的小儿支原体患者血液标本得到血清标本,将血清加入到检测板中,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MP-IgM 抗体水平,并进行结果判读大于1:160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阴性结果的患儿7d后用同样的方法复查1次;观察组采用微生物培养法检测支原体:采集患儿痰液或咽拭子标本,将其放入或置入用于肺炎支原体检测的培养基中,然后将培养基于37℃的恒温培养箱中,24 h后通过观察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判断结果,培养基变为黄色者即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统计以上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析。此外,综合分析48例患儿入院后检查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检验结果改变,判定其对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断价值的意义。
2结果
2.1血清学检测法与微生物培養法检测阳性率比表 与血清学检测阳性率(62.5%)相比较,微生物培养法检测阳性率(83.3%)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4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血常规、血沉以及血生化结果 48例患儿中,大多数血常规多项指标如WBC、PLT以及CRP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其中WBC正常患儿9例(18.75%),WBC明显升高者26例(54.17%),WBC明显降低者13例(27.08%);血生化结果分析显示,大多数患者血生化结果异常不十分显著,其中转氨酶升高者7例(14.58%),血电解质如血钾、血钙紊乱者14例(29.17%),所有患儿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升高的状态。小儿支原体肺炎多发的年龄段为5~15岁,当小儿感染支原体后,其粘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并释放对上皮细胞有损害的物质,从而算还呼吸道,造成患儿呼吸道干扰症状如咽干、咽痛、咽痒以及咳嗽伴随发热的等,病情严重时会累及其他器官如出现心肌炎、脑膜炎以及肝炎等,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由于支原体感染后其临床症状并不典型,通常会被家长甚至医务人员误认为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治疗效果不明显,造成对疾病的延误。因此,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目前,临床应用的实验室检测支原体感染的方法较多,其中主要的有血清学检测和微生物培养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患儿血清中支原体IgM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这种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快速以及创生小等特点,但由于其易受到患儿年龄B细胞功能以及检测敏感性的影响,具有其局限性。微生物培养检测法是采取咽喉拭或痰液放入支原体培养基,将其置入恒温培养箱中,在支原体快速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从而通过降低pH值,培养基中pH值的改变会导致颜色改变,通过颜色改变判断支原体生长状况,该方法具有简便、准确、无创伤等有点,成为临床实验室诊断支原体感染肺炎的重要方法[4]。此外,由于支原体感染降低患儿的免疫力并可能累及身体其他器官,因此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会导致多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的改变,综合这些血液检测结果可以辅助支原体的诊断。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临床检验方式如血清学检测法与微生物培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差异,并分析了通过结合多种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改变对其诊断辅助价值,结果显示,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支原体的检出阳性率为62.5%,而微生物培养法检测阳性率达83.3%。同时我们发现,48例患儿中大多数血常规多项指标如WBC、PLT和C-反应蛋白以及血生化指标如转氨酶、血钾、血钙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表明,对于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验,微生物快速培养法检测效果较好,但由于血清学检测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建议在临床诊断支原体感染的过程中,以微生物培养检测法为主,配合血清学检测方法,同时联合多种实验室检查项目将会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率,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诊疗。
参考文献:
[1]边德响.小儿支原体肺炎规范治疗64例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1-132.
[2]张钢.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社区医师,2015,5:6-7.
[3]瞿新,颜敏.肺炎支原体的实验室检验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6,14(4):133-134.
[4]姜金丽.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意义[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176.
编辑/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