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写”与“修改”有效接轨

2017-03-20 15:59陈梅青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改写伤口习作

陈梅青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好文章的成形,修改是关键。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可见,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好的方法。

业余时间我也偶尔撰写博文,深知修改的重要性。有了“下水”的体会,我在作文指导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与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借鉴好的经验,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一些好作文的标准,并整理成具体明确的条目,呈现给学生。从确定题材到布局谋篇,从遣词造句到卷面书写,都列举了若干条呈现出来,让学生逐条对比修改。

以上工作不可谓不细,不可谓不用心,但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我教的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却让我大跌眼镜。当我稍作分析后志踌意满地等待学生下笔如飞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或是呆呆地瞪着作文纸,一脸的茫然;或是咬笔磨牙,透着懒散;下笔如飞的几乎没有。巡视作文纸,只改动了个别字词,很少有成句成段的修改,包括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内。我先是吃惊,继而冷静下来想: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教学的问题。这种反馈说明学生的作文根基太浅——尽管他们已经是六年级学生;也说明了他们之前的学习很可能很少接受作文修改的专门训练。这也不奇怪,很多语文老师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懒于上专门的作文修改课。一来占用上课时间,老师们觉得可惜,总想做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基础训练;二来从思想上对修改作文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个几乎没有作文修改意识的学生怎么可能改好作文呢?

怎样让学生有效地进行作文修改,便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一有时间我就拿着学生的作文本和我给学生精心准备的指导条款看,好像里面有我想要的答案似的。脑子如果一直绷紧着一根弦,灵感便会在某些时刻不期而至。一日我批阅学生作业,其中有改写句子的训练题(包括扩句、反问与陈述转换、改成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改成夸张句等),它们就像一支魔法棒,灵光一闪,忽然敲开了我混沌的大脑。我们的语文学习从识字开始,字、词、句、段、篇逐步深入。平时我们做的改写句子练习,并不单纯是为了改句子而改,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作文打基础啊!我平时的教学怎么没有发现这个联系,真是太愚钝了!我忽略了语文性质,把系统的语文知识割裂开来教学!突然的顿悟让我想到了一个修改作文的新方法:把整段文章化为若干个单句的形式,让“改写”与“修改”在学生大脑中进行接轨。有了新方法,我迫不及待要试一试效果,上了几节作文修改课。

以下是一个语文水平中等偏上的学生在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作文习作(本单元作文主题为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中的一个场景描写:

“我看见她大腿上有血迹渗出,她便被吓哭了。我从一边绕过去,而好朋友却坚持帮助她,没办法我只能陪着她。好朋友慢慢地帮小妹妹擦着流血的大腿。”

这是一种纯叙述的表达,没有一点描写,而且第一句话还是病句。为了让学生明白平时句子训练与作文修改之间的联系,我把这段话重新安排格式:

1. 我看见她大腿上有血迹渗出,她便被吓哭了。

2. 我从一边绕过去,而好朋友却坚持帮助她,没办法我只能陪着她。

3. 好朋友慢慢地帮小妹妹擦着流血的大腿。

学生莫名其妙地望着我,我默不作声,分别在每句话中加上题目要求。第一句:改病句,并且扩句;第二句:扩句,改写成对话形式;第三句:扩句,改写成连动句式。

学生们经过思考后开始发言,我则认真捕捉学生答案中的每一个字符,对发言给予及时评价与指导,以便让后一位同学继续朝规范生动的表述方向修改。每个句子均经过几个学生的逐步深化后确定最佳答案。这样经过修改后,这些句子变成了以下样子:

1. 我看见小女孩大腿上擦破了足足有半个手掌那么大的一片,血迹渗出并流了下来。她被吓得脸都白了,哇哇大哭。

2. 我看着伤口心里很难受,仿佛被什么东西揪住了一样。我颤颤地说:“太吓人了,咱们赶紧走吧。”边说边想绕道离开。李铃一把拽住我:“咱们不能走,这孩子这么小,没有人照顾怎么行呢?哪一天你也摔了,你心里什么感受啊!”我一时哑口无言,是啊,她说得太对了,如果是我摔了,我多么希望有人来帮我啊!于是我和她一同向小女孩走去。

3. 我对小姑娘说:“小妹妹,要坚强,别怕!你的伤不严重,消消毒就好了。”李铃飞奔回学校,拿来碘酒与棉签。我们一个半跪着,一个蹲着,我先把瓶里的水浇在伤口上清洗,再用纸巾把伤口周围的血迹擦干净。李铃拿出棉签蘸上碘酒轻轻地抹在伤口上,然后用纱布轻轻地把伤口包扎好。她边处理伤口边说:“小妹妹,一会就不疼了,你真勇敢!”(模仿本册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助车夫”一段)

修改完了,我再把这些句子重新整合成段落。当学生看着对比鲜明的两个段落时,脸上的表情既惊讶又若有所思。见到他们这个样子,我知道,这一招有效了。我趁热打铁,又拿出准备好的另外一个学生作文的某个段落,拆成若干个单句,每个句子都给了建议,请学生当堂进行修改。学生改写作业交上来了,一半学生都完成得相当不错,或增加形容词,或增加对白,或增加心理活动,或适当运用修辞,均比较详细地进行了修改。

有了第一堂课的成功,我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作文示范。本册书第一单元安排了四篇写景的文章,主题为表现大自然。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仿写练习,模仿《山中访友》、《山雨》和《索溪峪的野》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家乡。学生们的作文初稿我不甚满意,曾进行过改写,要求学生必须引用课文中的语句,只要不成段照搬即可。二稿作文好多了,可是学生们自己的表述文笔非常平庸,与引用的句子简直有天壤之别。鉴于此,我又把学生的旧作拿出来进行修改。

1. 林前有条清澈的小河。

2. 河的两侧长满了大树。

3. 人坐在屋檐下,看着从房顶上滴下来的晶莹剔透的水珠,听着滴在石砖上的清脆声音,这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应该说这个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蛮高的,这从第三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可是我要让学生们有这样一个意识:无论谁的作文都需要修改。因此,我在夸奖了这个同学之后,问学生:能不能写得更美?学生说能。怎么才能写美?引导学生回答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次为了检验第一堂课的效果,我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修改,班内汇报。由于平时作业中有很多这样的改写句子训练,这节课没有出现冷场的现象。我偷偷觀察,每个组的学生都在低声议论,各抒己见,十几分钟后就改写好了,改后句子还很丰富。例子如下:

1. 林前有条清澈的小河,仿佛一条白练铺在树林周围。(比喻)

林前有条清澈的小河,每日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洒下一路欢快的山歌。(拟人)

2. 河的两侧长满了树木,枝叶繁茂,浓荫蔽日,高低错落形成流动的绿色瀑布。(比喻)

3. 人坐在屋檐下,看着从房顶滴下来的晶莹剔透的水珠,听着石砖上清脆的回响,仿佛在听着一首无字的歌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进行了第三篇习作修改练习(一件有意义的事),本次修改习作,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但为了避免偷懒现象,我规定至少要从全篇文章中画出五句话进行修改,把改好的句子写在作文下面。这一次除了学习有特殊困难的三个学生外,其余学生均完成了任务。鉴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详细举例。

三节课下来,我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我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多数学生的修改习作的可行方法,而学生则迈出了作文修改的第一步,并体会到了修改作文的喜悦。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感觉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是件费力不讨好的活,因为成效不是立竿见影而需要逐步累积。但这不能成为教师回避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借口,只要我们调整心态,正视学情,降低要求,不对学生抱“一课千里”的希望,扎实做好每一篇习作的修改工作,当学生累积到一定的修改量后,定能够主动进行作文修改,厚积而薄发,最终都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猜你喜欢
改写伤口习作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为什么在伤口上撒盐会疼?
那只给我带来伤口的大橘
《馨香与金箔》中的另类“蝴蝶”
创译的本质与创译在霍姆斯、图里翻译结构图中的定位
《聊斋志异》在日本的流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