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敏仪
【摘 要】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中的师幼对话要具有有效性,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构建尊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幼对话关系;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让幼儿有话可说;掌握欣赏重点,与孩子展开有效对话;层次清晰,精心设问,推动师幼对话的层层深入。有效地开展师幼对话,可以推动欣赏活动的发展,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提高他们对形式美的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美术欣赏;师幼对话;有效性
幼儿美术教育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等几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只注重了美术绘画、手工技能等方面的教学,把幼儿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忽视了对幼儿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要更深刻地懂得“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园以欣赏西方名画为切入口,在体验式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引导幼儿与大师对话,探索具有园本特色的“体验式美术欣赏”课程。如何在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进行有效的师幼对话呢?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构建尊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幼对话关系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师幼对话强调的是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不再偏颇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儿童为中心”,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应是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彼此投入,教师不能强求幼儿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幼儿有自己的探索,在美术作品面前,师生双方均有说话的权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应该获得自我的体验和切身感受。比如:教师和幼儿一起喂养鱼,观察、了解不同鱼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活动形态。当幼儿对鱼产生探索兴趣,积累了一定知识经验之后,再进行《大海和鱼》欣赏活动,教师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河流和大海的音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并让幼儿想象“如果你是大海中的鱼,你会在海里做些什么”,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感受,用肢体动作表现鱼在水里的各种情景。有的幼儿扭动身体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幼儿不停地吹泡泡……最后,教师投放了《大海和鱼》的作品,让幼儿直接感受作品。当幼儿面对作品时,他们凭自己获得的已有经验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他们是这样表达作品的:“春天来了,小鱼们出来玩,他们一边玩,一边找食物吃。忽然,它们看见前面有许多食物,便开心地游过去。我知道这不是食物,这是钓鱼钩。可惜鱼儿不知道,我想小鱼这下一定要被钩住了。”“天下雨了,海里很黑,鱼儿看不清那个是食物还是钓鱼钩,被钩住了。”……从幼儿的表达中可以看出,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大胆想象,勇于表达,还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让幼儿有话可说
教育来源于生活,只有从生活中体验,充分利用和扩展幼兒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孩子对事物产生一种深层次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来选择西方名画,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小班首先以抽象作品为主,如米罗、波洛克等大师的作品;中大班加入了写实具象的作品,如《吹泡泡的少年》、《在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绕线》等。选择合适的作品能有效降低幼儿欣赏和理解作品的难度,同时通过创设真实的欣赏情境,把生活情境与美术欣赏建立联系,将美术欣赏自然地融入生活情境,使幼儿在既轻松愉快又具有丰富知识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从而产生心理体验和共鸣,唤起幼儿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吹泡泡的少年》欣赏活动中,老师先让孩子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唤起孩子对游戏的愉快体验,当作品出现时,孩子们能马上进入欣赏状态,感受到画中少年的快乐心情。又如《星月夜》欣赏活动中,老师创设了一个漆黑的房间,让孩子身临其境,体验黑夜带来的神秘感觉,和孩子讨论“你觉得夜晚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让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谈话让孩子回忆夜晚带给自己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欣赏梵高的作品《星月夜》,引导幼儿从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感受画面营造的氛围,体会画家所表达的感受。
三、掌握欣赏重点,与孩子展开有效对话
开展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不仅要感知作品的内容、线条、形状、颜色等形式要素,也要感知这些要素所表现的情感和意义。因此正确把握作品的欣赏重点是有效开展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的关键。幼儿欣赏的西方名画作品既有抽象的,也有具象的,抽象作品主要以点、线条、形状、色彩组合构成作为欣赏重点,具象作品主要从作品人物或动物的神态动作、画面背景及画面整体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知作品要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如新造型派蒙德里安《红、黄、蓝构图》等系列作品中,幼儿通过对作品的欣赏,感知作品中线条、色块、形状的合理安排,使得画面平衡和谐并能学习冷暖色的对比。又如《睡着的吉卜赛姑娘》、《呐喊》等作品,作为印象派的名作,它们最突出的是画面整体的感觉,强调孩子对作品表现的意味的感受与情感体验,老师通过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你有这样的感觉?”再引导孩子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来整体理解画面的意境。又如《蓝色之二》、《像米罗一样作画》、《蒙德里安和他的画》、《向日葵》等作品,最突出的是作品的表现形式,有的突出色彩、有的突出线条、有的突出构图等,需要孩子通过欣赏作品的形式美去感受作家对美的理解,并感受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老师以其中一方面为重点进行设问,如“画里用了什么颜色?”“你喜欢这些颜色吗?为什么?”“这些颜色让你有什么感觉”;又如“画里有什么线条?这些线条用在什么地方?”“它们给你什么感觉?”帮助孩子逐渐建构起关于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的相关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再如《在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欣赏活动,老师在和孩子对话的过程中要懂得接话与回应,激发讨论与归纳小结:“你从画里看到了什么”……“一个女人在睡觉”“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你从哪里觉得她是胖胖的?还有哪里有弯弯的弧线?这些弯弯的弧线给你怎样的感觉?”老师及时接话,引入对作品重点的分析,与孩子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
四、层次清晰,精心设问,推动师幼对话的层层深入
欣赏过程中主要通过不同的问题来调动孩子的感知、想象、情感等审美体验,问题的指向要清楚、明确,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才能引导孩子展开有效“对话”。
在实践中,师幼对话常常停留在第一层次,就是孩子对感知经验的描述,但这难以激发和调动孩子的相关经验,推动活动的发展。如《向日葵》活动,老师提问“看了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有花心”、“花盆”、“花茎”……“这幅作品和小朋友的画比较,有什么不一样?”“花心不一样”、“颜色不一样”……老师没有及时地追问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描述。老师应该紧紧围绕重点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问题层次应该是“你发现了什么?它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或请孩子找一找、学一学、做一做,引导他们直观具体地进行观察、想象和表达。同时活动环节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进行不同的设计,如中班《像米罗一样作画》欣赏活动中,老师向孩子介绍什么是抽象画,老师采用了对比法,把《蒙娜丽莎》和《喀麦隆的乡下人》作对比,以发现逼真的写实画与夸张的抽象画之间的不同,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什么是抽象画;而在小班进行同一个课题的活动,老师更多的是通过平行参与,激发和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如老师细心地聆听了孩子多作品的感受后,再以同伴的角色参与表达:“我也觉得画面很奇特,让我想到了……”让孩子知道同一张画可以想象不同的形象,帮助孩子感受整幅作品的想象空间,逐步建立起抽象画的概念。
美术欣赏教育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要求老师要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选择贴近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把握作品的欣赏重点,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与提问,才能有效地开展师幼对话,推动欣赏活动的发展。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提高他们对形式美的认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