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芳
【摘 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特别适合近年来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形式的“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小学阶段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很有意义,应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学后教;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互联网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向大家展示全世界最新的资讯和任何可以想象出的服务功能。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小学各学科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用声音、图像乃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基于这些优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更能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那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呢?带着这种思索,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一些大胆的实践研究。
一、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积累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阶段,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研学后教”实践中体会到,要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好小学各学科,其中重要的一环是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基石,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信息道德修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
因为小学生天性好奇,又缺乏辨别能力,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容易在如此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中迷失方向并受到侵害。所以必须加强对小学生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首先,教给学生正确地评价各种信息资源。其次,加强网上安全教育。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在那里可遇到各方面的人与事物,小学生应该有所警惕。对此,老师要教育学生什么是在现实的公共场合中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什么是在虚拟的网际空间不该说不该做的事。要注意保守身份秘密,要警惕陌生的电子邮件,经常和老师、父母谈談自己的想法以及网上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和家庭也可以利用软硬件技术对网上内容进行屏蔽、过滤和分级。
最后,老师在信息技术课上,需要时时刻刻灌输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习惯的知识。例如网络版权问题的教育,都是需要小学生清楚的。当然这方面的培养如果和学校的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效果将会更加明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个文明的小学生,在网络等虚拟的世界中也要做个文明的网友。
二、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心,计算机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了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发展和生存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课后,小学生大开眼界,增强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和家长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在网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在开展各学科“研学后教”模式时,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前研学问题的自主学习,效果会十分显著。例如,在教学语文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可让学生课前先完成研学案,特别是研学问题“查找资料了解有关雷锋的故事及雷锋叔叔牺牲的经过”,学生在完成研学问题时,可以应用学校开放的电脑室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在家里与父母一起上网查找资料来解决研学问题。那么在上课时,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雷锋叔叔的故事及雷锋叔叔牺牲的经过,所以在学习课文时就更容易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并让学生懂得要发扬奉献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应用信息技术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极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对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把学生培养为“学习的小主人”。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在小学的各科教学中,经常可以通过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应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所谓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强调采用小组学习组织教学,并成为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进行协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小组的目标,并形成共识:只有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每个成员才能为小组目标的实现发挥自己最大的贡献。一般研究认为,协作学习是由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水平的学生构成的。其目的是借助各个成员的力量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或是成员之间彼此教学。例如,根据语文课《走向奥运》,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并利用网络开展合作学习,把学习成果制成电脑小板报或简单的专题学习网站。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文章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对一个人很重要。从一生来看,它比你的专业背景更重要。”那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正是探究式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愿望。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求得结论,并且养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要锻炼和发展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针对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网络技术,建立相应的网络评价系统和制定其他相关评价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比较显著的效果,从事小学教育的各科教师如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能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取得出色的教学成果,相信肯思考肯实践的教师一定能教好每一个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