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摘 要]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基础性差异,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完成课标要求,是基层音乐教育者面临的课题。从中学音乐教学一线出发,精研学生实情,精选教学内容,综合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经过实践与思考,探索出一种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的“校本化”音乐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在有限的课时中完成高质量教学的高效音乐教育。
[关键词] 音乐;精研;精选;教材;校本化
随着《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与实施,音乐教材的修订工作也已完善。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基础性的差异,任何教材都很难做到兼顾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和本学期深入基层对全区中学13所学校的实地考察来看,每个学期虽然都有二十周左右的教学时间,但除去文化课的期中、期末复习与考试、法定假期,再加上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音乐学科期末考查等因素,能够真正用于正常音乐教学的时间,只有十五个周次。目前,初中班级的音乐课为每周一课时,仅凭这十五节课,实际上很难保证教材实施的质量要求。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本校实情,精选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所谓“校本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以校为本,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技术手段,对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教学的特点与需求。那么,究竟怎样的“校本化”处理方式才能充分实现每学期十五个课时的教学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欣赏教学曲目,明确教材学习要点
由于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大都采用综合课型的教学方式,而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良好感悟能力,因此,音乐作品欣赏也就成为初中音乐教材中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几乎每单元都提供了四至五个欣赏教学曲目,整册教材累计有二十多首音乐作品。如此数量的欣赏教学内容,想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中全部完成,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再者,不可能把所有的音乐课时全都用于欣赏教学,还必须分配出足够的教学时间用于歌唱、演奏、创作等其他活动内容的学习。所以,教师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教学内容,这也是教材预留给教师的一个弹性空间。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每课时只精挑细选一个欣赏教学内容,并且每次播放音响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因为一次听得太久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产生听觉上的审美疲劳。如果是大型音乐作品就只能提炼出主题性乐段进行重点欣赏。因此,每个作品的欣赏教学大致需要经历三次左右的“听”(反复感知过程):初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和美感印象;再次听赏感知音乐塑造的基本形象或表现内涵;三次听赏感知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风格特征。还有“说”(讨论分析过程),“唱”或“奏”(主题体验过程)甚至“演”(动作表现或创作过程)等几个基本环节与流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留下较深的记忆痕迹并有所感悟。也就是说,音乐虽然是听觉的艺术,但学生感知与体验音乐的方法并非只靠单纯地“听”,而是可以运用“听、赏、动、创”等综合性的体验方式。
当然,每个欣赏教学的作品要想达到比较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一般最少都需要耗费20至25分钟左右的教学时间。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欣赏教学的内容不宜安排过多,否则,不仅挤占了其他项目的学习时间,而且欣赏教学也容易陷入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的境地,难以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
此外,音乐教材一般都是按照单元主题的特征,把一些欣赏作品罗列在一起,教师要自己来确定欣赏教学的课时目标。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对课堂的把握能力各不相同,教师之间的实际教学效果往往会大相径庭,教材实施的基本质量要求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有的老师曾尝试把欣赏教学统一设定为下面四个基本要求。
(1)知道欣赏曲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音乐文化的知识点)。如欣赏钢琴作品《牧童短笛》时,要求学生在欣赏学习后需要知道乐曲所表现的是山村小牧童的音乐形象;知道乐曲是贺绿汀先生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最著名的钢琴作品,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中国音乐作品,因而被赞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牧童”。
(2)借此联系生活场景或已经学习过的其他音乐内容(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仍以《牧童短笛》为例,通常会借助几幅牧童放牧的中国水墨画做展示,结合三个乐段的音乐变化,要求学生进行想象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比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也会启发学生根据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知识点,联想到维瓦尔第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和中国著名钢琴协奏曲《黄河》等作品。
(3)有表情地哼唱并记忆主题旋律(音乐表现和记忆能力)。这项要求主要是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要求学生模唱和记忆欣赏作品的音乐主题,通过不断积累,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从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比较符合初中音乐课堂欣赏教学的实际情况。
(4)适当开发音乐教学中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过程与反馈的结果。大胆尝试微课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微课的范围可以是音乐知识类,欣赏类,专业技术类等,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与平台,创造更合理的音乐学习氛围。为欣赏教学提供更多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高的平台。
二、更新歌唱选曲理念,注重培养声音感觉
在初中音乐课本中,每单元至少有一首唱歌教学曲目,每册教材大约有五到六首歌曲。由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耗费半数以上的课时,留给歌唱教学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而唱会(唱熟)一首歌曲大都需要一个课时以上的时间,唱好就需要更多的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每学期只能完成两到三首歌曲的教學。因此,歌唱选曲如同处理欣赏教材一样,也需要对教材歌曲进行精心选择。此时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歌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歌曲旋律的音韵美;第二是学生在集体歌唱时能够体验到整体音响的和谐之美。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更新歌唱教学的选曲理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习惯注重每学期能够完成多少歌曲教唱的数量指标,而对歌唱教学的方法要求(歌唱质量)却重视不够,以致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不能有效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学生歌唱的声音感觉训练要比教唱曲目的数量更为重要。初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切实掌握初步的声音融合能力和最基础的唱歌技能,以有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参与社会歌唱活动。众所周知,普通学校的班级歌唱教学,不同于音乐专业院校的独唱声乐训练,因而歌唱教材也就不适合选用思想性或专业性过强的独唱类歌曲。经过长期实践摸索,笔者认为只有采取齐唱或简单的二部合唱的歌曲形式,才是比较适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实际。因为班级歌唱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音响形式,讲究的是声音的融合性和整齐度。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最适合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我们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参加音乐活动的机会主要还是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如果能够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音准节奏技能,在齐唱歌曲时做到音色统一,发声整齐;或者在简单的二声部合唱中形成独立、协调、均匀的综合音乐感觉,那么学生将来就可以凭借这个基础更好地参加群众性的歌咏活动。而简单的合唱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声部结合的和谐美妙,体验人声的无穷魅力,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根据班级歌唱的特性,教师除了从初中音乐课本中遴选出适合齐唱和二部合唱的教材歌曲,同时还选择了部分课外曲目,作为歌唱教学的补充资源。这些歌曲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是单二部或单三部,为适应学生逐渐向变声期过渡的嗓音特点,选曲的音域严格控制在十二度以内。
这些音乐教学资源的补充曲目,主要来源于国内多位音乐人士专门为中小学校创作的学生歌曲集,如谷建芬以二十首唐诗宋词创作的《新学堂歌》,上海音乐家易凤林老师以十六首古诗词为歌词出版发行的《中国唱诗班》,还有很多音乐家也编辑发行过多种版本的少儿合唱歌曲集,如李丹芬编辑的《群众合唱精品库童声卷》上、下册,王安国编著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上、下册等。表1是在近年来选用过的教学曲目。
以上曲目篇幅都比较短小,大多数是二段体结构,有的只有一个乐段,低声部配置多采用和声性的技术手法,适合学生学唱。正如“新课标”所期望的那样,这些合唱歌曲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演唱经验,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具有比较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三、采用两种谱式对照,提高学生识谱技能
乐谱是记录音符的方法体系,也是传播音乐文化的媒介手段和技术载体。识读乐谱是“新课标”中“表现”领域的四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线教师倍感纠结的一个技术难题。尽管“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简谱和五线谱是我国现行的两种主要谱式,各地、各校在教学中可自行选择”,但实际操作中教师的选择权却遭受严重制约:其一是受学生音乐学习谱式背景的影响,因为两种谱式在小学阶段都可以自由选择,到了初中,就会让教师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遭遇到两种不同谱式学习背景的学生。由于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磨砺,学生早已习惯了最先学习的一种谱式,进人中学后再做改变就必定会产生纠结。其二是受教材本身的谱式限制,如果教材是五线谱版本,教师在教学时遭遇到简谱背景的学生,想要全部翻译替换成简谱就非常麻烦,反之亦然。
简谱也叫数字谱,原为法国僧侣圭多为便于传唱宗教歌曲而发明的,后经思想教育家卢梭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今天比较成熟的乐谱体系。“学堂乐歌”运动的兴起,开始了我国近代的学校音乐教育。由于简谱便于识读,受到了大众音乐生活的广泛欢迎,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群众歌咏活动和中国民族乐器使用的主流乐谱。五线谱虽是当今世界的通用乐谱,它在音高、音准、转调、和弦的排列等方面要比简谱更为直观和严谨,但真正掌握起来还是有较高的技术难度。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缺乏必要的音乐文化氛围,以致很难得到大众化的推广和普及。
我们曾为推广五线谱的教学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除了在校外专门拜师学音乐的学生,几乎没有多少人能从学校音乐课堂中真正掌握这种读谱技能,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目不识丁”或“五音不全”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小学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而中学只有一个课时。再加上五线谱学习需要较强的音准感觉和娴熟的音符阅读技巧,相对于我国普通中小学而言,专业难度略大。无升降记号的音符相对容易一些,遇到有升降记号的音符学生就更感觉识读困难。
为了缓解这个矛盾,笔者曾尝试使用过把两种谱式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即五线谱与简谱的每一小节都进行比对。在教唱歌曲或作品欣赏的主题呈现时,乃至奏乐训练都提供这种对照谱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谱式为主,并同时兼顾另一种谱式的学习,学生在对照学习中反复磨炼音准节奏,也就慢慢适应和喜欢上了这种谱式对比的学习方法,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识谱技能。
四、结语
音乐欣赏、歌曲教学和识读乐谱等内容是初中音乐课堂中最基础的教学部分,由于我们的学生在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校本化”的技术处理,才能真正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教材既不能完全地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无视教材的学科功能价值而随心所欲地使用。只有通过研究学生的实情,精选出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才能在有限的课时教学中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高效益。
以上几点是对初中音乐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的经验感悟和基本观点,希望能给身处一线的音乐教师朋友们提供一个技术参考,同时也是希望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关注,在编写教材时,根据教学实情,平衡好“新课标”与音乐课堂实际教学情形的关系,提供一套能够受到一线教师普遍欢迎、真正满足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际需求的高品质教材。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写.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丹芬編.群众合唱精品库童声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王安国编著.中小学音乐教学备选素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