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玲
[摘 要] 故事类文本由于其独特的叙事性,往往最有利于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最有利于借助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两方面的有利性,使故事类课文教学很好地承担起人文教育功能。这就意味着在教学故事类课文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挖掘出作品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一些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聚焦作品人物,感悟形象。
[关键词] 故事类课文;人物形象;感悟;策略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故事均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涵盖古今中外,反映了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人物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特质,闪现着伟大的人性光辉。同时,这类课文还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写作方式灵活多样,语言特色鲜明,值得细细揣摩、品味。因此,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对人物形象进行感悟和体会自然而然成为了教学重点,担负着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教学任务。那么,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哪些策略来引导学生聚焦作品中的人物来感悟形象呢?
一、梳理故事,在冲突中明晰
故事类作品的根本要素就是事件和人物,“人不离事,事不离人”。而且,一篇好的故事类作品,总会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塑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故事的冲突和最主要的矛盾,来感受人物形象。譬如《负荆请罪》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矛盾冲突来感悟人物特点。比如说,抓住“挡道”与“避让”的冲突,体会廉颇的居功自傲,蔺相如的顾全大局;抓住“请罪”与“宽容”的冲突,体会廉颇的真诚改错,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从而深入地理解两人和解的关键在于共同维护国家利益……抓住矛盾冲突进行教学,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融入情境,在场景中感触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能很好地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高尚品质。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时,不能缺少对环境的关注和解讀。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从而走进人物内心,用情感和心灵去欣赏、感受人物的灵魂和品质。
比如《船长》一课,作者用精湛的文学技巧,通过不同场景刻画哈尔威的伟岸形象:海难发生后,用慌乱的场景衬托出哈尔威的镇定,用诺曼底号由“乱的不可开交”到“秩序井然”的变化凸显哈尔威的控制力,在所有人得救的场景中刻画哈尔威恪尽职守、以身殉职的高贵……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想文本描绘的各种场景,帮助他们在脑海中再现那种生动可感的画面,并在情感的驱动下,进入情境,在场景变化和对比中用想象的触手去细数人物精神的不同层面,从而体会人物形象的立体、丰实。
三、走进文本,在细节中品味
任何一篇故事类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背后都会蕴藏着深远悠长的情趣和意蕴。所以,在阅读时绝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层,而要把审美的触角向文本的深处延伸。优秀的作者往往通过一些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品质,这些细节就成为感悟形象的最佳突破口。抓住这些细节,就能见微知著。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细节中感悟形象。
故事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就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细节突破口。“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抓住典型的人物语言是故事类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常用的方法。《船长》一课教学中,笔者抓住哈尔威船长发布命令时的一个“吼”字,带领学生品读“吼”的内容,思考“吼”的原因,体会“吼”背后的精神。笔者提问:船长吼出的仅仅是这几句话吗?还有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还有“船长的威严”“他对大家的关心”“舍己为人的精神”……一个小小的“吼”字,串联起朗读训练和语感体会,从文本到情感,窥一孔而识全豹,这就是细节的魅力。
细节描写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各个方面。例如,课文《爱之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真情”。这段话中,“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手蹭破了,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形象地展现出乔依顶着寒风修车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他无私助人的品质。缺少了这些细节,文章就会变得黯淡,乔依的形象也就难以鲜活起来。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各类细节,通过诵读、辨析、体味等方法,深入赏析文本的语言文字之美,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最终帮助学生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的真谛。
四、补白画面,在想象中领悟
学生在揣摩体会文本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所传达的内在结构之间产生的深层次的契合,会使学生进入一种豁然开朗、心领神会、赏心怡情的境界。这是一种瞬间的顿悟,学生在这一瞬间不仅体味、捕捉到了文本微妙至深的情趣和意蕴,而且也能实现对文本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获得,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而这种境界,在故事类课文教学中,常常可以通过补白画面、和文本对话来达到。
《船长》一课,笔者在教学船长与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这一片段时,设计出一个模拟对话的训练,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的内心可能在想些什么?玛丽号巨轮上得救的人们可能会焦急地呼唤些什么?自由选择船长或船员、乘客的身份,写一段当时最想说的话。在悲凉而雄壮的音乐中,学生或化身坚守岗位的哈尔威船长,或化身心存感激的获救者。角色的转变,促使他们的情感喷薄而出,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同中去。他们深情地呼唤:
“船长,要知道诺曼底号沉没可不是你的错呀,这也是玛丽号肇事造成的呀,您快回来啊!”
“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您也有自己的家人,您那年老的母亲和可爱的孩子还等着您回来,他们都等着您回家团圆,难道您忘了出行前您的母亲盼您早日归来的话了吗?!”
“船长,您还有您的事业,您还有您的生活,况且您还有个家啊!您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盼着您能平安归来,您那贤惠的妻子早就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等着您共进晚餐,还有您那可爱的孩子一定天天念叨着找爸爸呢。难道您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吗?生命只有一次,诺曼底号的沉没并不是您的过错,您快回来吧!”
他们慷慨陈词:
“不是我不想家,我与诺曼底号相处了那么多年,它其实也是我的家,与它共存亡是我的职责呀!”
“我家中也有老母亲,也有妻子儿女,毕竟血浓于水,我又何尝不想家。可是船是我的另一个家,乘客是我另外的亲人,他们更重要啊!”
“我又何尝不想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我多么迫切地想见到他们。可是,我是一名船长呐!‘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此时此刻我怎能离开伴随我一生的諾曼底呢?再见了朋友们,请代我对我的家人说一声——来生再见!”
人物的喜、怒、哀、乐,或坚定或犹豫等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直接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笔者借助讲述、音乐、画面、文字创设情境,用对白式补白练习,引领学生直指人物内心,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与课文中的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鸣,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水到渠成,从而真切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行故事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想象画面,再现情境,带领学生走近人物,看他们奋斗、拼搏、付出、经历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和发挥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咀嚼玩味,反复吟咏,才能感同身受,达到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对人物形象感同身受的认同。
对于文本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其终极目的并不在于只是形成知识积累,而在于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活化,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为后面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故事类文章看似简单,没有什么难理解之处,但要真正让学生走近人物,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我们要遵循学生阅读的特性,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紧扣具体事例的描写,在品词析句中,在判断评价中,让人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心中。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故事类文章的“例子功能”,在学习中教会学生潜心会文,用心体味、捕捉和追寻文本的情趣和意蕴的方法,激发起学生更广泛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参 考 文 献]
[1]刘勰.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