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艳
摘要:《中國近现代史纲要》自05方案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以来,在教学法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根据创新的主要对象和载体,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创新或称为内容体系创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反客为主”创新以及以技术为主要对象的载体创新。对这些创新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成果概述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75-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年轻”,同时也是起点最高的一门课程。“年轻”体现在《纲要》课程是05方案中新增加的课程,体现在《纲要》教材在2007年春编写完成,体现在《纲要》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学刚刚走过十年。“起点最高”主要指课程教学伊始,就开始了教学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同时,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在教材投入使用前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专门撰文进行解析说明。这些对于一门新课程来说,起点应该说是很高的。在《纲要》课程十年的教学与研究中,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根据创新的主要对象和载体,《纲要》课程教学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创新或称为内容体系创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反客为主”创新以及以技术为主要对象的载体创新。
一、内容体系创新:专题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
05方案明确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在专题讲授和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同,但重点或前提都在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因此可以看作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整合挖掘的一种创新性教学方法。
05方案颁布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旋即开始了专题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北大从2007年春季开始《纲要》课教学组专题教学,可以说是专题教学法的开创者和领头羊。根据北京大学本科生和教师的具体情况,教学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将教材分为导言+11个专题模式,每位教师负责3—5个专题。同时,为了便于管理,一个课堂由一位教师负责,课堂负责教师讲授的3—5个专题中,必须涵盖第一个专题和最后一个专题,剩余专题由本校其他教师和外请教师承担。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课堂负责教师的任务相对较重,“除负责本课堂的几个专题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本课堂的日常教学管理、课堂讨论、录像放映、网络课堂答疑、批改作业和试卷、判定学生成绩等”。同时,鉴于北大学生多、课堂容量大的情况,每个课堂还配有助教,协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当然,北大的专题教学模式,是与其他形式的教学环节相结合的,包括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影像资料、课堂讨论、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网络平台课程交流等。根据多方了解,专题教学法是目前《纲要》课程教学主要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用于商业管理教学,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而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目前《纲要》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主要授课内容。与更注重整体性把握的专题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以小见大”。也正因为如此,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对案例的选择。同时,由于案例通常会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这也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囿于一般高校大课堂的实际情况,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比较明显,比如,讨论过程中的冷场,教师不易把握课堂节奏,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倒置以致到最后,案例教学法变为了举例子。这就完全失去了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因此,案例教学法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基本是辅助性教学法,很难独立使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
二、“反客为主”创新:分类教学法、课堂实践教学法与“青马工程”
与针对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不同,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改变学生在课程讲授中的被动性和客体性,开始探索分类教学法和课堂实践教学法。一些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在学生中间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
所谓分类教学,是指为提高教学实效性,在课程设置总体目标指导下,根据特定高校学生专业学科、思维特点、知识构成等因素将其分为不同大类,并采取相应教育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由高校专业设置、特色高校和高校生源差异等具体问题催生出来的,比如,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的差异,艺术类院校和其他院校的差异,二本、三本院校和一本院校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复杂的教学对象的差异,《纲要》课程教学不可能用一个教学模式进行,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和教师评价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与标准。在教学实践中,安徽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以“专业背景分对象、以知识专博程度分内容、以群体思维特点分形式、以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分考核”为基本特征的分类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法主张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看到这种差异性对课程教学方式、内容和效果产生的强大影响,这是必要的,而且是每一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分类教学法的操作性并不强,这也使其能否真正成为一种教学法而让人产生怀疑。
课堂实践法则主要调动学生学习《纲要》的积极性,着实提高学生对教学课堂参与度的特点。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方法有:影视(视频)教学法、主题演讲法、诗歌朗诵法、研讨教学法、翻转课堂法和知识竞答等。其中,翻转课堂法是一种新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课堂主讲、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教学模式而言的。对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学生群体,课堂实践法所采取的具体形式一定是不同的,这一领域也可以看作对分类教学法实践形式的具体探索。
与分类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法相比,“青马工程”是大手笔的。如果说前者将《纲要》的教学局限在了课堂和课程上,那么“青马工程”则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对有志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大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重点培养。这方面的探索既体现在微观层面,比如一些高校对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同时也体现在宏观层面,如从2014年起,中宣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计划”,希望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向前。
三、技術载体创新:慕课、微课与APP的开发
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教学形式创新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以慕课、微课和教学相关软件开发应用为主要代表。
慕课(MOOC)是进行公开授课,进行不受限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目前在国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慕课教学走在了前列。清华大学慕课平台课堂通过将章节内容碎化,录制7—15分钟的课程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当然,慕课平台课堂不是单纯的视频学习,课堂还通过师生问答、线上讨论,辅之以课后习题、阶段测试等多个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认为,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平台是以传统课堂为基础进行的创新与探索,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变化,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微课也是近两年来比较流行的视频授课形式,可以将之理解为慕课的一个片段的升级版和扩充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微课通常是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讲清一个问题或知识点,其形式、内容和素材的使用更为丰富与灵活。目前,这一形式成为教学比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思政课网络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随着慕课、微课的流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APP软件也应运而生。比如,前面提到的慕课,利用“学堂在线”的APP进行在线观看、下载,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泛在学习。此外,更有老师自主研发了教学软件平台,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痛点”问题。该平台试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其进行有效学习,为教师提供可靠的量化分析和定性总结。虽然从整体上说,手机APP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微时代,这不得不说是代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无论探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纲要》课程教学创新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教学的关键依然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依然是要具有学术性、逻辑性和针对性,要遵循课程大纲和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还是要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政治素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和时代特点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创新,否则只是表面的热闹,这样的创新太“折腾”,不要也罢。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Overview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MENG Yan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was includ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serial innovator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eaching method study and teaching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innovation embodies three aspects:the one based on teaching content which can be called content system innovation,the one based on students and the carrier innovation based on modern internet technology.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all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teaching innovation;research ov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