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辅
摘要:现代化建设对隧道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因而该专业方向的学生人数随之增加,但是专业教师急缺,所以“隧道工程”大班教学客观存在,针对教学的具体的情况,提出了分享互动式大班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享;互动;隧道工程;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00-02
为了使交通畅通、快捷,我国修建了大量的公路、铁路、市政隧道工程,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公路隧道为14006处、12683.9km;全国运营隧道13411座,总长13038km。由此可见,新隧道修建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20世纪末建成的5000余座铁路运营隧道中,有67%的隧道存在病害问题,因而隧道管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大。因此,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隧道工程课程,由于隧道专业师资紧缺,大班教学在“隧道工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在隧道工程教学方面,王迎超等[1]对“隧道工程”课程的案例教学改革,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李晓龙等[2]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实施互动教学,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注重分析案例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教学模式;施成华[3]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双向交流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隧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因而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怎样保证大班教学质量甚为重要。
一、“隧道工程”的特点
1.“隧道工程”课程涵盖的知识面广,不但要学习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结构设计理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学习通风、照明、病害检测等与隧道工程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
2.“隧道工程”课程的讲授与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密不可分。如果专业教师曾经参与过大量的隧道工程实践,那么他对隧道工程的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施工工艺、施工机具等熟悉程度相当高。因而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实例教学成为很多教学人员的首选方式,以实际工程为依托,将基本原理、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讲透理论及如何运用。此外,还能真实还原施工现场场景将施工工艺形象生动地表达便于学生接受。
3.知识、规范更新快而课本更新滞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提倡合理、优先考虑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与隧道工程相关的技术、材料、设备及规范更新快,因而“隧道工程”课本的知识具有滞后性。专业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之外还要介绍最新进展。
二、教学大班的定义
教学大班的定义主要有:①如果高校也根据《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规定,超过50人的班级就应该视为大班;②将对学生控制的“强势三角区”的大小作为大班教学的界定,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会小于10人,纵深小于10排,大于这个范围即为大班教学;③根据“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就不能被看作是真正意义上教学”的理论,当参与课上回答问题和提问的学生比例达到25%—45%时,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如果参与教学互动活动的学生人数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即为大班。但是这些定义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50人和51人的教学班级则应该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但是教学人员都知道这样1人的差距肯定不会改变专业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变;“强势三角区”并不是无限扩大,因人而异,如果教学人员为自我享受型则控制范围更小;假定教学班有100人左右,即每次教学应该有25—45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活动中,但是实际教学活动表明,每次教学活动很难有如此多的同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由于“隧道工程”专业教师资源紧张,三合班及四合班教学客观存在。假如自然班按照35人左右的编制,则教学班级通常达到100—140人左右,因而本文将大班的定义为三班及以上合上一门课程的教学班级或者70人以上的教学班级称为教学大班。
三、现有大班教学主要模式
大班教学一般都比较困难,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在大班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关键的、本质的东西;创建一个小班的环境,认识学生、促进学生积极反馈、在教室内走动等[4]。因而互动式教学应运而生,逐渐成为大量教学人员的首选模式,其主要特征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课本知识与师生的背景知识、知识与能力、课内课外的互动[5]。大班多向互动教学模式改进了互动式教学,该模式就是化整为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既可视为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沟通对象与教师交流,又可分散成组员个体与教师互动,同时小组之间及组员之间又是多向的互动竞合关系[5]。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互动合作教学是高校教学中近年来的重要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①互动合作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不同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②互动合作教学是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为动力资源;③动合作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④互动合作教学以各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⑤互动合作教学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6]。互动式教学、多向互动教学、互动合作教学是目前大班教学的主要模式。
四、分享互动式大班教学模式
针对已有大班教学存在的困境,尤其是高校教学班级达到70人及以上时,专业教师在很多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怎样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怎样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目前高校教学基本采用2课时连续授课进行教学,结合“隧道工程”课程特点,笔者提出分享互动式大班教学。
分享互动式大班教学模式操作过程如下:①上课之前将全班同学分组,将全体同学分成10组左右,每组成员控制在10—15人左右,每组选组长一名,学生上课座位按组布置;②在2课时连续授课过程中,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的前10分钟左右以教师讲授重点、难点,学生听课为主;③在第二节课的第10—15分钟,以同学的复习、组内讨论和总结为主;④在接下来的2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按照分组排序,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分享本次课程的他们体会最深及掌握的知识要点,强调需要学生最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照书本读,时间控制在2—2.5分钟以内,组内所有成员必须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言一次,每组的每次分享结果及个人都应将其表现计入各组及成员平时成绩;⑤最后5分钟由教学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分享互動式大班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点:①由于在学生根据分组坐在比较集中的位置,非常方便了解每一组的出勤率,若有学生缺课,可以通过组长交上缺席学生名单即可;②针对“隧道工程”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知识面广等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强与学生交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讲透彻,突出重点和难点;③每次教学仅需要一组完成一定目标的教学模式,只有每次教学需要准备的那组才积极主动准备,其他学生反而更加漠不关心和消极听课,而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更多的组和学生参与到每次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听课和积极思考;④通过学生的分享即可作为课堂测验或课后作业的考评,避免了大量作业抄袭和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分享能够及时反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学老师能有针对性的在最后几分钟进行补充和释疑。
五、结语
由于专业教师资源紧张,“隧道工程”大班教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怎样提高大班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仍旧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当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驱动下,针对“隧道工程”这类实践性强、理论与经验联系紧密、知识面广的专业课程,本文提出了分享互动式大班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表明其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可以为此类课程授课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迎超,靖洪文,耿凡.“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13,(06):116-118.
[2]李晓龙,郭成超.“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6-98.
[3]施成华.隧道课程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87-88.
[4]于化新,刘慧慧,谢鑫.大班教学问题与策略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6):23-24.
[5]秦卫星,蓝茵茵,张贵金,孟艳秋.大班教学中多向互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07):229-230.
[6]陈晨.大班额下中学信息技术互动合作教学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3.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ve Mode of Sharing in the Teaching of "Tunnel Engineering"
ZHOU Yuan-fu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unnel Engineering major has been increasing due to the demand for tunne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has increased sharply in modern construction. However,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has been objectively existed in teaching. An interactive mode of sharing in large class teaching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Key words:sharing;interaction;tunnel engineering;large class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