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屏山县委党校课题组
关于屏山旅游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文 中共屏山县委党校课题组
屏山县地处川、滇结合地,金沙江、岷江穿境而过,随着金沙江下游水电的梯级开发,屏山旅游发展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向家坝库区“高峡平湖”景观的形成,库区旅游开发前景良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屏山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发展屏山旅游业。
屏山 旅游发展
(一)屏山旅游发展优势
1.突显的地缘优势。屏山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东界宜宾,西邻雷波、马边,北接沐川,南与云南绥江隔金沙江相望,是川、滇交界区的公路交通枢纽,旅游区位条件好。
金沙江、岷江黄金水道屏山境内通航里程108.2公里,码头48个,千吨级货轮可直达上海;境内公路以国道G213线和省道S307线为主干,与县道及乡村道衔接形成路网,100%乡镇和80%的村通公路。县城从金沙江畔迁往岷江之滨后,以新县城为中心,将形成新的交通网络构架。新县城至宜宾空港、火车站仅半小时车程,并以12公里的高速公路连接线与宜(宾)乐(山)高速公路对接,交通四通八达、方便快捷,新县城距向家坝电站大坝46公里、距宜宾中心城区25公里、距五粮液机场20公里,到自贡、乐山仅100公里,到成都、重庆仅200公里,电站库区至蜀南竹海仅80公里,龙华古镇至乐山大佛仅100公里,成为宜宾距乐山、成都最近的县城,交通条件十分优越。随着长江河道的整治升级,成贵高铁、五粮液机场等骨干工程建成投运,新县城沿江直下可到重庆、武汉、上海等地,乘飞机可到北京、广州、西安等地,坐高铁可到成都、贵阳、昆明等地,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即将全面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川南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和成渝2小时经济圈,屏山旅游景点完全可能与乐山大佛、西部大峡谷、蜀南竹海、兴文石林、自贡恐龙博物馆等知名景区形成川南旅游环线。
2.自然资源优势。屏山地处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山地面积占了很大的比例,地处川、滇结合点,金沙江、岷江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水条件好适宜农作物生长。近来在屏山县首次发现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天然富硒土壤资源,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同时发现天然富硒水稻、白魔芋茶叶果蔬菜等作物。屏山县域内的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了规划重要的生态环境本底。内有天然原始阔叶林达2000公顷,古树参天、物种丰富,有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桫椤珙桐等古老孑遗植物在内的珍奇10余种珍稀植物和有鸟类大熊猫之称的“四川山鹧鸪”在内的多种鸟类,在国际、国内鸟类学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近来,在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首次发现了野生大熊猫的活动痕迹,经专家科学考察和野外红外监测拍照证实了这一发现,成为整个川南首次发现大熊猫的地区,老君山自然保护区2014年还获得了“中国山鹧鸪之乡”的美誉。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发电后,沿金沙江形成了岸线长达130公里、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型人工湖泊,一方面形成了适宜旅游观光的“高峡平湖”景观,另一方面也为摩托艇、龙舟、皮划艇等水上运动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未来,金沙江下游将建设包括向家坝在内的四座大型水电站,在不到600公里的距离内出现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个巨型水电站,从而形成世界最为壮观的水电梯级湖群。
屏山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资源相对集中。旅游资源多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了原始性与完整性。部分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强,比较优势突出。向家坝高峡平湖旅游区自然和人文资源兼具,旅游资源种类较多,有15个亚类和35种基本类型。整体来看,八仙山立佛、向家坝库区、向家坝洞穴温泉、老君山等特色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形成龙华古镇-立佛、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资源集聚的区域。
屏山自然资源具有显著的原生性特征。因为屏山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未开发的地区则更是原生态程度极高,而这也正是屏山旅游产业的独特魅力所在。向家坝洞穴温泉、龙华古镇、老君山、清平彝族村等资源多数处于原始未开发状态,保留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及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旅游发展创造了契机。旅游资源具有模仿性差,难以移植或复制的特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都因为地理上的不可移动性而具有垄断性的特点。屏山向家坝水电站、八仙山大佛具有垄断性资源优势,龙华古镇、向家坝洞穴温泉、老君山等资源在区域内都具有比较优势。
3.人文资源优势。一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向家坝高峡平湖旅游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诞生有人类文明,在此后的金沙江文化和南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下,民族桥梁的地位凸显,逐步成为藏彝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后来又有佛教文化和客家文化传入,形成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层次,并留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包括龙华古镇以及金沙江下游船工号子、屏山薅草歌、龙华女子踩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马湖府为代表的治边文化,以金沙江为代表的江水文化,以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彝族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文化。二是民风民情淳朴浓郁,地域文化独具特色。向家坝高峡平湖旅游区内的少数民族以彝族为主,屏山彝族是凉山彝族支脉,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古朴、浓郁、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服饰、饮食、节事、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而龙华古镇、书楼镇内的古朴街区蕴含着原味淳朴的川西民风民俗,其中原楼东乡客家聚居区有 “长江上游最后一个客家小镇”之称,内部的客家风格,古建筑和民间风俗显现出富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向家坝旅游区所处的位置是著名的“藏彝走廊”,是民族文化的交汇带。金沙江自古以来即是藏缅语族诸民由北南下,及壮侗、苗瑶和孟高棉语族诸民由南北上的交通走廊和文化融合之所。屏山县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秦时“五尺道”、汉时“南夷道”、隋时“万岁南征之道”,经此而通滇、黔,贯通川、滇、缅、印。屏山境内的石柱地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堆积丰富、时代跨度时间较长,填补了川南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对于研究川南金沙江下游新石器至先秦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在书楼镇(原楼东乡)沙坝村发现的叫花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大量与酒有关的文物,证明宜宾酿酒的历史可上溯2000余年到新石器时期,是宜宾酒文化的发源地。
此外,向家坝电站落成后,库区呈现绵延130公里、总面积达9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库区毗邻川南旅游环线上的长宁竹海、兴文石林、五粮液酒城、峨眉山、乐山大佛,加上库区西部大峡谷温泉、马湖、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龙华八仙山大佛、楼东新石器遗址,即将形成的电站大坝景观等旅游资源,为整体规划打造向家坝生态旅游品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屏山虽然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但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究其原因,屏山在发展旅游业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旅游业的体制不新,运行机制不活
屏山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县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在机构设置、部门合力、政策扶持、规划统筹上,都与其打造生态功能县的地位不相匹配。
1.旅游资源开发不科学。屏山县旅游资源普遍存在低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产品单一,地区雷同。二是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住宿等跟不上。三是环保问题突出,缺乏有效促销手段,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旅游资源未能通过项目有效地转化为旅游产品,特别是缺少能够拉动投资的重大项目,其实质是没有清晰的项目引进思路。
2.库区管理制约旅游发展。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水源,在河岸蓝线控制、植被保育覆盖率维护维持、生产生活排污、河道治理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向家坝水电站也有自身的管理规定和建设限制。这些对旅游设施的开发类型、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均有约束和限制。
(二)旅游规划定位不准、深度不够
屏山缺乏有关规划设计等文旅项目前期资金的投入标准,直接影响了设计规划方案的档次和品位。在旅游对外宣传上做得不到位,旅游资源虽潜力巨大,但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大,旅游市场远远没有形成。
1.旅游产业战略不明晰。向家坝旅游区是屏山县极为重要的旅游区,在屏山县旅游市场结构中占据较大比例。近5年来,屏山县的旅游收入不断增长,分别从2009年实现旅游收入1.55亿元增长到2013年实现旅游收入2.77亿元、2014年实现旅游收入3.27亿元、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5.95亿元,旅游收入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然而,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屏山县旅游收入与临近宜宾县比较,呈现旅游收入增长缓慢且有不断降低态势,在区域旅游中的重要性下降。
屏山旅游支柱产业,必须实现两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一是从低层次旅游资源开发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二是从单一的现有旅游资源开发,转向培育旅游企业竞争力,强化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上。长期以来,屏山县在抓旅游产业发展时,主要着眼于自然、文化资源为主体的低层次资源优势上。而屏山县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营销,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屏山县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只有发挥旅游企业和旅游经济单元的竞争优势,才能产生效益,在实现旅游经济增收的同时,创造日益增多的地方财政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屏山县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网络化等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区域外先进地区,这集中表现在旅游市场主体、旅游企业和经济单元(如经营旅游商品的个体户)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弱,效益差,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旅游企业和经济单元的集团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较滞后,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等问题,企业扩张力不强,相当一部分处于维持状态,缺少市场竞争力。
图1 2009-2013屏山县及宜宾县旅游收入(亿元)
2.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资源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大多数旅游资源仍处于初始状态。与向家坝高峡平湖结合的观景温泉开发刚起步,龙华立佛、龙华古镇等独特性较强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旅游区内夏季气温较周边低,具备避暑度假的优良气候条件,但目前这种独特的景观及气候条件未能充分挖掘利用。
旅游利用目前仍以“传统观光”的发展模式为主,类型单一、体验单调,未向“旅游+工业+农业”复合模式转变,缺乏旅游与运动、科普、健康等产业的关联性整合。向家坝水电站虽有较高知名度且高峡平湖景色优美,但作为单纯的观光类项目已无法吸引需求多样的现代旅游者,依托向家坝发展起来的科普宣教、特色餐饮住宿、文化休闲等有较大经济带动作用的产业融合模式尚未形成。
3.旅游要素和产品处于初级状态。目前屏山县的旅游要素从总体上看,尚不能适应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与旅游景区配套的星级宾馆酒店、互动娱乐设施、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较少、档次较低;屏山县与周边云南、贵州及本省泸州、自贡、内江的公路尚不便捷,屏山县区域内有的旅游公路路况较差,成为制约屏山县旅游发展的瓶颈。其次,管理服务不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管理层及员工的素质不能满足现代旅游经营管理的需要。管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加上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手段与服务设施落后,不能给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最后,旅游产品开发不适应:一是旅游产品单一,旅游产品的方便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强;二是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整合不够,旅游线路和景点没有形成网络;三是旅游商品匮乏:尽管屏山有屏山炒青、屏山包谷粑、白魔芋、椪柑、彝族特色工艺品等特色产品,但缺乏专业机构和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和生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精美轻巧的旅游商品,未形成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商品批发市场。
作为全市旅游重点建设片区和以生态、度假为主的旅游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星级宾馆几乎没有,不能满足旅游区住宿接待需求,酒店旅馆总体设施水平较低,缺乏综合管理,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欠缺,集中的餐饮、购物场所尚未形成。受山区地形影响,山区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旅游环状线路的形成提出了挑战,现有道路等级较低,路面质量欠佳,道路的连接度不够,旅游可进入性较差。旅游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也有待提升。
4.旅游营销手段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屏山确立了诸多旅游开发项目,但大都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和项目推进不快的现象,同时缺乏精品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在全市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微乎其微,新的旅游项目发展十分缓慢。在整合市内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缺乏深入分析和研究,尽管举办了一些大型旅游项目如油菜花节、桂圆采摘节、刨猪汤、彝族新年、梨花节等并积极地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但是策划不力,活动不精,效果不好,影响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统一宣传、深度营销”的机制,切入点选得不准,突破口没有打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和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缺乏知名度和美誉,与打造“好吃在屏山”饮食文化品牌不相适应。
(三)旅游缺乏屏山特色、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屏山县文化旅游资源小、散、稀的特点也比较突出,缺少有号召力的亮点。景区景点运营的公司综合实力都很弱,投入少、建设慢,且开发的层次不高、深度不够,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很少,难以留住客人,没有形成吸引力很强的主导产品,致使龙头旅游产品或精品难以形成。
1.缺乏支柱性特色旅游。屏山的旅游产业虽然得到较快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然而与长宁、兴文、等周边旅游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不小差距。特别是在文化展示方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例如,客家文化是一个抽象而又庞杂的概念,但就目前的旅游产品来看,多拘泥于历史还原,游客游览完后,不一定能够真正理解客家文化的含义。又例如,在建筑艺术、建筑风格方面,文化特色在不断弱化,城镇建设和乡村民房改造中较少融入民族符号,建筑风格不鲜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虽然有龙华梁桥、书楼古镇遗址、彝族文化等特色旅游,但仅局限于固化的建筑形态,没有加入游客喜闻乐见的客家及彝族民俗文化表演产品和特色购物,旅游价值不大,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因此,外地游客主要以观光为主,逗留时间不长,导致屏山在旅游市场上难以形成独立、饱满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2.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近年来,屏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的速度不断加快,民间资本在旅游投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基本形成。但民间资本投入力度与屏山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地方和部门,对民营企业在旅游产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支持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大,在金融、财税、规划审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扶持政策推进落实还不够深入有效,影响了民营企业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发挥。
如何把屏山县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是未来几年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屏山县旅游业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一)创新旅游发展体制
国有建筑企业职工既有学历较高但缺乏必要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也有学历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实践和操作技能的老职工,还有社会引进的成熟型复合人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才具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屏山旅游业的改革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不可一蹴而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要求我们在创新体制机制时,要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
1.创新旅游发展领导体制。探索成立“屏山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领导机制是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现阶段,旅游业发展已不再是单一产业部门经济问题,更涉及到社会转型、生态建设、结构调整、城乡统一、农村扶贫、文化传承和地区发展等多个领域。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旅游发展的体制已不能适应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和实践需要,因此,在“全域旅游”理念指导下,要大胆推进屏山旅游发展领导体制改革,探索成立“屏山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整合相关部门职能,由发改局、国土局、住建局、税务局、林业局、农林局、水利局、广电局、经信局、交通局等多个涉旅部门领导组成委员会,共同参与旅游发展管理,进一步扩大旅游发展的领导权限,提升旅游职能地位,对旅游发展涉及的领域进行综合协调,提高旅游发展的领导效率和效力。
2.创新旅游发展市场机制。切实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发展的创新理念,加快旅游改革发展需要市场机制创新来保障。创新市场机制,就是要破除一切制约屏山旅游市场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旅游企业、旅游者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承认市场在全域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竞争充分的市场机制,就要坚决反对屏山旅游市场中任何形式的垄断,有效提高信息透明度,切实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加速推进屏山景区的转制发展,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入驻旅游景区市场经营,鼓励景区以“门票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改革政府主导的景区经营体制;我们需要明确,发挥市场在屏山全域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能忽视政府的重要作用。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强两者的有机协调和配合,要创建政府引导的市场主导机制,创建更适合屏山全域旅游发展的新型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3.创新旅游发展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新型旅游管理机制,促进旅游发展由“多头化”管理向“一体化”管理转变,由部门行政管理向全社会治理转变。全域旅游发展视角下,管理体制要适应全域化理念,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的人为阻隔,促进资源、人才和资本的协同共享。要建立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推进屏山“生态功能县”建设,统筹管理全县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核心旅游资源,破除核心旅游资源“多头化”管理的禁锢,要建立旅游产业综合协调管理机制,推进屏山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在“屏山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领导下,协调发改委、税务、国土、住建、林业、农业、工业、文化、交通等涉旅部门共同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管理,增强产业综合协调管理能力。借力公安部门(或城市管理部门)的职权优势,加快组建屏山旅游警察队伍(或屏山景区旅游巡逻队),联合旅游、工商、交通等职能部门开展综合执法,强化旅游执法权力,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要建立现代化旅游治理机制,逐步推进旅游管理的全域化,转变传统的科层管理思维,树立系统治理思维,提高旅游管理的全民参与,促使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由“被管理”身份向“主动管理”角色转换,共同维护旅游形象、有效保护旅游资源、营造市场和谐氛围。
(二)强化规划引导
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各片区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
在发展旅游的理念上要强化支柱意识,把旅游业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旅游格局中加以考虑,通过政府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旅游环境,在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配套、税收优惠、财政反哺等方面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强化政府主导型旅游兴县战略,像抓工业、农业、教育、卫生那样,理直气壮地抓旅游。目前屏山县旅游开发主要是以景区旅游资源及民俗旅游为主,其关注点是吃、住、行、游、购,而对学习型、研究性、互动式旅游没有系统规划;丰富的旅游资源尚需进一步提炼和有效整合。有鉴于此,应该从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环境、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和政策措施等多维视角出发,对整个旅游行业进行全方位、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的规划,用科学的规划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根据屏山县委、县政府旅游发展规划:屏山要努力建设与国际接轨、设施优良、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明国际山水城市。屏山应坚持旅游经济强县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育核心产业、打造旅游精品,强化库区旅游特色、提升旅游产品形象。一是要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用高品位旅游规划指导旅游兴县;制定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包括产业政策导向、社会环境营造、旅游市场开拓、生产力要素配置、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的产业型发展规划,而是不仅仅制定景区景点开发和基础建设规划:二是注重大旅游、高起点,兼顾综合性、整体性,改变以往旅游规划中重资源、轻产品,重建设、轻市场的倾向;四是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在实施旅游兴市战略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城市建设、公路改善、景区完善,统筹规划吃、住、行、游、购,统筹规划学习型、研究性、互动式旅游。重点推出四条旅游线路:
2.成都(重庆)—宜宾城区—南广古镇—屏山龙华古镇(八仙山世界第一立佛)—江安夕佳山民居—成都(重庆);
3.龙华古镇二日游:宜宾—老君山—龙华古镇—八仙山大佛—细沙溪—打渔村—宜宾;
4.库区高峡平湖三日游:宜宾—向家坝洞穴温泉—高峡平湖风光—石岗梯田花海—宝宁游艇俱乐部—西村生态渔家村—马湖古镇—鸡罩山佛教文化体验中心。
(三)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为壮大旅游产业,建设旅游大市,屏山必须整合有限资源,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管理、同业协调的旅游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旅游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培育旅游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与政府主管部门脱钩转制和股份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酒都饭店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市场化原则,逐步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经营分离,真正实现公司为市场主体,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体系,以新的体制机制整合龙华古镇、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库区旅游等旅游资源,创造和提升屏山旅游资源的共生效应和整体效益。
1.创新机制,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实施旅游发展的责任主体,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助农增收、脱贫奔康和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意义。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政策机制,认真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县发改、国土、规建城管、旅游、农林等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整合资源,形成共同推动旅游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财税扶持。安排专项财政资金支持旅游发展。县质监、人社、财政、旅游等部门要在旅游业开展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免费或优惠政策支持,统筹安排重点项目引导资金对旅游示范乡镇和示范社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强化项目倾斜。国家和省级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项目,涉农相关部门可委托或优先安排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组织实施,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优先考虑县级以上旅游示范企业申报各类财政支农项目和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简化项目申报手续和项目确定方式,旅游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管好用好项目资金。四是强化金融支持。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旅游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探索旅游发展中农民住房财产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涉农金融机构积极构建涉农银行机构与旅游企业互动合作机制。保险机构根据国家确定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鼓励旅游企业及合作社为成员统一投保,其保险补贴和保费分担比例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创新旅游企业及合作社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五是强化要素配置。发改部门要将旅游企业投资的规模以上旅游项目纳入全县重点项目,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并在水电气等方面给予优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企业及合作社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方式使用农民的承包地、集体土地和外出务工农民的宅基地和空置房屋、生产设施及其相应的附属用地发展旅游,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下,按建设用地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和支持旅游、农林、管理、营销、创意、法律等专业人员到旅游企业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旅游等部门要把旅游企业建立情况作为各类品牌创建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打造品牌。进一步突出重点政府、企业、市场合力开发,树立品牌效应加快旅游业发展新步伐。针对当前屏山县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建议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要强化规划引导。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屏山县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开发。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或是在谈的重大项目,要突破常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抓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三是要抓好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屏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方面尤以龙华古镇、佛教文化、老君山森林公园及彝族特色文化最为知名,但近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弱化,因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不断深挖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第一大佛”、“彝族走廊”、“龙华古镇”、“大熊猫栖息地”等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四是着力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推动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按照“生态宜游,全域屏山”的理念,整合各类旅游资源,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全县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形象”的目标。
3.突出营销策划,创新营销方式。开拓市场是屏山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当务之重,而整体营销则是屏山旅游市场开拓的根本之策和必由之路。营销策划应着重围绕屏山“一城两带三片区”展开,突出老君山的原始生态、龙华的古镇文化、库区的湿地风光、彝乡的民族风情、考古的历史传承文化等内容。积极融入宜宾旅游大环境,通过公交车身移动广告、高速路大型户外宣传、电梯传媒营销、各大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屏山旅游,提升游客知晓度。强化宣传营销,组建屏山旅游门户网站,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官方微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风光片、城市悬浮式广告等多渠道、立体式宣传屏山旅游,同新闻媒体、旅行社、旅游协会等组织建立联系,开展“美丽屏山系列”旅游活动,积极参与旅交会、旅发会等主题活动,扩大屏山旅游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唐若兰
F590.31
A
1008-6323(2017)01-0081-07
2016-12-10